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范文常识综合范文文秘工作略论六朝的应用文理论» 正文

略论六朝的应用文理论

[10-20 23:51:13]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文秘工作   阅读:680

概要:三、应用文各体的源起和流变六朝时期关于各种文体源起与流变的考察,主要出于文体辨析的需要,只有对各类文体的历时性发展有一个充分的了解,才能清晰地认识各文体之间的差异性。李充在《翰林论》中所说的“容象图而赞立”、“研核名理而论难生焉”、“在朝辨政而议奏出”、“盟檄发于师旅”,即是对文体起源的探讨。任防在《文章缘起》中,将每一种文体的源头具体到人,虽然可能有些牵强,但任昉去古不远,所言多可借鉴。事实上,六朝时对文体源起和流变用力最多的要数挚虞和刘勰。挚虞不仅分文体编撰有《文章流别集》,而且“各为之论,辞理惬当,为世所重”(《晋书·挚虞转》)。对各种文体进行“沿波讨源”的探究,正是挚虞编撰《文章流别论》的目的所在。“王泽流而诗作,成功臻而颂兴,德勋立而铭著,嘉美终而诔集。祝史陈辞,官箴王阙。”他一一考察各种文体的源起,认为各类文体的产生都源于生活的不同需要。在探讨各文体源起的同时,他对历时性发展流变亦予以关注。比如对“铭”的考察:“夫古之铭至约,今之铭至繁,亦有由也。质文时异,则既论之矣。且上古之铭,铭于宗庙之碑。蔡邕为杨公作碑,其文典正,末世之美者也。后世以来之器铭之嘉者

略论六朝的应用文理论,标签:文秘工作范文,http://www.88haoxue.com
  
  三、应用文各体的源起和流变
  
  六朝时期关于各种文体源起与流变的考察,主要出于文体辨析的需要,只有对各类文体的历时性发展有一个充分的了解,才能清晰地认识各文体之间的差异性。李充在《翰林论》中所说的“容象图而赞立”、“研核名理而论难生焉”、“在朝辨政而议奏出”、“盟檄发于师旅”,即是对文体起源的探讨。任防在《文章缘起》中,将每一种文体的源头具体到人,虽然可能有些牵强,但任昉去古不远,所言多可借鉴。事实上,六朝时对文体源起和流变用力最多的要数挚虞和刘勰。
  
  挚虞不仅分文体编撰有《文章流别集》,而且“各为之论,辞理惬当,为世所重”(《晋书·挚虞转》)。对各种文体进行“沿波讨源”的探究,正是挚虞编撰《文章流别论》的目的所在。“王泽流而诗作,成功臻而颂兴,德勋立而铭著,嘉美终而诔集。祝史陈辞,官箴王阙。”他一一考察各种文体的源起,认为各类文体的产生都源于生活的不同需要。
  
  在探讨各文体源起的同时,他对历时性发展流变亦予以关注。比如对“铭”的考察:“夫古之铭至约,今之铭至繁,亦有由也。质文时异,则既论之矣。且上古之铭,铭于宗庙之碑。蔡邕为杨公作碑,其文典正,末世之美者也。后世以来之器铭之嘉者,有王莽《鼎铭》、崔瑗《杌铭》、朱公叔《鼎铭》、王粲《观铭》,咸以表显功德。天子铭嘉量,诸侯大夫铭太常,勒锺鼎之义,所言虽殊,而令德一也。李尤为铭,自山河都邑,至于刀笔平契,无不有铭,而文多秽病,讨论润色,言可采录。”他从上古论起,迄至东汉,认为东汉李尤以前铭之为体虽有“至约”到“至繁”、“质”到“文”的形式演变,但内容都是“表显功德”。从目前可见的文字资料来看,挚虞对于文体源起和流变的研究依然不是很深入,如对“碑”和“图谶”等文体就只有片言只语的论述。《文章流别论》史的意义大于它本身的价值,因为它直接影响了刘勰《文心雕龙》对于文体源流的研究。
  
  《文心雕龙》“论文叙笔”,有20篇专门讨论文体,其中《诏策》《檄移》《封禅》《章表》《奏启》《议对》《祝盟》《颂赞》《铭锄》《碑》《缀吊》《书记》等12篇24类属于应用文体。每篇文体论的写作体例大致相同——“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序志》),对每一文体都从渊源流变、名称含义、代表作家作品、写作规律四个方面加以探讨。中国的应用文体理论,到了刘勰这里才形成了系统完备的框架。
  
  刘勰在《诏策》篇中,首先阐释诏策的出现在于帝王统治天下、传播政令的需要;接着按时代先后顺序论述诏策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称谓,轩辕以至唐尧虞舜名为“命”,“三代”名为“诰誓”,战国又改称为“命”,秦时名为“制”,汉初又派生出四品——“策书”、“制书”、“诏书”、“戒敕”。同时,还说明了诏策在每个时期的不同作用。
  
  罗宗强先

《略论六朝的应用文理论》出自:www.88haoxue.com
www.88haoxue.com 生认为,对于文体的探讨,源流考察十分必要,“文体论,如果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性质与特点的阐述,不作史的回顾也能办到。事实上曹丕、陆机正是这样做的。他们论文体,仅论其特点,而置史的发展脉络于不顾”。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挚虞、刘勰等人对于文体理论的卓越贡献。
  
  四、应用文创作的探究
  
  作为文章大系统中的一支——应用文更需重视体制。因为应用文体体裁的规范化比文学文体更稳定,程式化色彩更浓。应用文文体的区分和源流考辨都是为写作服务的,亦即程式化创作规律的探究与总结。总括六朝时人对于应用文的研究,有以下几点值得今人借鉴。
  
  一是写作目的的“尚用”。无论从应用文的缘起还是从现实功能来看,实用性都是它首先要符合的规定性。曹丕认为文章是济世经邦之器,陆机认为文章可以“济文武”、“宣风声”。刘勰不仅从总体上将文章视为“经典枝条”,而且分文体明确了其实际作用:《奏启》“术在纠恶”,觫碑》“累其德行”,《书记》是“政事之先务”,《章表》乃“经国之枢机”……王安石在《上人书》中说“不适用,非所以为器也”,用以规范文学的所有成员就有失偏颇,但若用来要求应用文则恰如其分。
  
  二是语言运用的合体与变通。文学究其根本乃是语言之处理与操作,文体的区分除了功能上的差别外,更多的是语言上的差别。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的论述,就是从语言来区分文体的。陆机对于十类文体的划分,内容和形式(主要是文辞)是并重的两条准则。萧统选编《文选》的标准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这和陆机的观点相似。刘勰在《文心雕龙·定势,》中说:“是以括囊杂体,功在铨别,官商朱紫,随势各配。章表奏议,则准的乎典雅;赋颂歌诗,则羽翼乎清丽;符檄书移,则楷式于明断;史论序注,则师范于核要;箴铭碑诔,则体制于弘深;连珠七辞,则从事于巧艳。此循体而成势,随变而立功者也。”总论各类文体,指出各类文体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规范,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用语的合体,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应用文创作在注重语言运用合体的同时,不能胶柱鼓瑟,应该有所变通。陆机纹赋》在总结了各类文体语言运用规律后,又说“其为物也多姿,其为体也屡迁……苟达变而识次,犹开流以纳泉”,即认识到了文体、语言变通的情况。刘勰在《文心雕龙·通变》中还说:“夫设文之体有常,变文之数无方,何以明其然也?凡诗赋书记,名理相因,此有常之体也;文辞气力,通变则久,此无方之数也。名理有常,体必资于故实;通变无方,数必酌于新声。故能驰骋无穷之路,饮不竭之源。然绠短者衔渴,足疲者辍途,非文理之数尽,乃通变之才疏耳。”他不仅认识到了通变的情况,而且把通变当成了一种创作规律。
  
  三是创作主体的学识修养。陆机在《文赋》中说:“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说:“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若学浅而空迟,才疏而徒速,以斯成器,未之前闻。”这都是在探讨创作主体的学识修养对于创作的影响。相对于纯文学而言,应用文写作要求创作主体具有广博的见闻与学识。应用文涉及人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写作者只有熟识时务,深谙政治,通晓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写作的应用文才能切中肯綮,更好地发挥社会功能。《文心雕龙·议对》中说:“夫动先拟议,明用稽疑,所以敬慎群务,弛张治术。故其大体所资,必枢纽经典;采故实于前代,观通变于当今;理不谬摇其枝,字不妄舒其藻。又郊祀必洞于礼,戎事必练于兵,田谷先晓于农,断讼务精于律……若不达政体,而舞笔弄文,支离构辞,穿凿会巧,空骋其华,固为事实所摈,设得其理,亦为游辞所埋矣。”说的就是“议”这种文体的写作,不仅要通晓经典和时事,还要根据内容了解礼仪、军事、农业、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一言以蔽之就是博学通识。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文秘工作文秘工作范文综合范文 - 文秘工作
》《略论六朝的应用文理论》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