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媒体的观点1

[07-12 14:29:54]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高二语文教学设计   阅读:68752

概要: 这一刻,偌大的操场寂静无声;这一刻,千余师生心灵五味交织被重重撞击;这一刻,师道尊严是被弃如蔽履还是极致升华?——读着新闻中的这段“描述”,笔者感慨万千。我为这位校长不惜放弃个人尊严跪求调皮学生积极向上的良苦用心所感动,但我更为如此激情却又愚昧落后的感化方式感到沉重和遗憾。 而这,说起来其实与师道尊严无关。真正需要思考的问题在于,教育者的焦虑感和使命感以“下跪”的形式表达出来,让我们看到了在教育难题下,教育管理的无所适从和无奈无助。学生的“顽劣”固然值得批评,但教育的“江郎才尽”又何尝不是一种悲哀呢? 这一个下跪的校长,让我想起了一只名叫多拉的猪——英国的索尔塔什社区中学就另辟蹊径,把一只名为“多拉”的猪带进课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京报》9月24日)这则报道说,“多拉”被用于学校多门课程的教学中,不仅改善了教学质量,还大大降低了学生的逃学率。那

媒体的观点1,标签:高二语文教学设计模板,http://www.88haoxue.com
    这一刻,偌大的操场寂静无声;这一刻,千余师生心灵五味交织被重重撞击;这一刻,师道尊严是被弃如蔽履还是极致升华?——读着新闻中的这段“描述”,笔者感慨万千。我为这位校长不惜放弃个人尊严跪求调皮学生积极向上的良苦用心所感动,但我更为如此激情却又愚昧落后的感化方式感到沉重和遗憾。
    而这,说起来其实与师道尊严无关。真正需要思考的问题在于,教育者的焦虑感和使命感以“下跪”的形式表达出来,让我们看到了在教育难题下,教育管理的无所适从和无奈无助。学生的“顽劣”固然值得批评,但教育的“江郎才尽”又何尝不是一种悲哀呢?
    这一个下跪的校长,让我想起了一只名叫多拉的猪——英国的索尔塔什社区中学就另辟蹊径,把一只名为“多拉”的猪带进课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京报》9月24日)这则报道说,“多拉”被用于学校多门课程的教学中,不仅改善了教学质量,还大大降低了学生的逃学率。那么,我们的中学校长,为什么就想不出英国人拿猪当教具的好点子呢?当然,国情不一样,教育环境也不相同,“猪进课堂”在英国好使,在我国未必可行。但无论如何,如果下跪的校长拥有如此“善于牵一只猪”的创新思维,大概也不致于下跪拜求学生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了。
    如何“管教”顽皮的孩子热爱学习?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面对随着时代发展日益加剧的教育困惑,我们的很多教育管理者除了点名批评、要求写检查、通知家长以及体罚、处分等程式化的传统“招数”之外,似乎再也想不出别的办法——痛苦之下,只有屈下教育的膝盖了。
    诸多长期传承下来的教育方法、教育内容、教育理念,在飞速前进的时代车轮面前落伍了、僵化了,如同一潭没有活力、让受教育者无法产生激情认同的“死水”。而海南这位悲天悯人的校长以极端的行为方式,将此反衬得淋漓尽致。我以为,要打破这潭刻板的教育死水,真需要几只“叫多拉的猪”——习惯于按部就班和恪守传统的中国教育,太缺乏这种趣味化、创新化、人性化和互动化的教育精神了。(陈一舟)2007年09月26日 00:00:25  来源:新华网
    3、选题与立论
    新闻评论的创作一般包括两个步骤:
    (1)确定论题,提出论断
    (2)展开论题,分析并解决问题
    这里就引出了一个问题,选题与立论的关系:选题要确定的是提出一个什么问题,从什么角度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立论则是确定用什么立场、观点去分析问题,进而确定要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选题规定了立论的对象,而立论则赋予选题以灵魂。面对同一个选题,立论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案例] 时评编辑读不读时评?
    我的这个标题看上去似乎怪怪的:时评编辑不读时评他怎么编稿?至少要看作者投稿吧。其实我的问题是,时评编辑除了看作者投稿外,还看不看其它媒体的时评文章?在我原来的想象中,答案应该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如今我知道,很多时评编辑没有做到这一点。
    近来稍得空闲,多读了些时评文章,马上就发现问题了。比如,今年3月1日的《中国经济时报》载有《“圈内”与“圈外”》一文,作者盛大林;4月4日的《人民日报》又有一篇《“圈内”与“圈外”》,作者还是盛大林,两篇文章几乎一字不差。再比如,今年3月18日《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刊登了魏文彪的时评《谁该给谁送牌匾》;3月21日《南方周末》“百姓茶房”里也赫然刊登了《谁该给谁送匾》,作者同样是魏文彪,只是标题上少了一个字,正文里多了“更何况”之类的上下文连接词。还比如,《中国青年报》4月3日的“青年话题”刊有《民族株连症与虚幻征服感》,三天之后,也就是4月6日,《工人日报》发表了《虚幻的征服感》,两篇文章内容一字不差,作者也是同一个人——魏文彪(不好意思魏文彪先生,不是故意跟您过不去,只是恰巧碰上了,还请您大人有大量。)
    《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工人日报》、《中国经济时报》,这些都是发行量很大、很具影响力的报纸;盛大林、魏文彪这些作者的名字,也经常见诸报端,并非无名之辈。这样做造成的影响不好,人人皆知,也不必我多费口舌。如果连他们都一稿多投,那像我这样的无名小卒该怎么做呢?
    当然我深知,一稿多投也并非全是作者的错。尤其对于时评作者来说,一篇稿子投出去后石沉大海、杳无音信,那可是要命的事儿,为保险起见只好投给多家报刊,大面积播种,总有一个地方开花。我这个人总习惯于把别人往好的方面想,所以,我宁愿相信很多一稿多投者(当然包括盛大林、魏文彪二位先生)是出于无奈,只是想把辛辛苦苦写出来的稿件发表出来,而不是故意想一稿多发,多挣那一点稿费。我不知道别的作者看到自己的文章一稿多发是什么想法,如果是我,肯定会不安得几夜睡不着觉。
    问题在于,作为时评编辑,如果无法防止作者一稿多投,那至少可以防止一稿多发——经常浏览别家报刊的时评文章就可以了。如果忙,看看标题也可以,心里起码有个大概印象,况且一篇稿件出笼要经过好几个编辑的手,防止一稿多发应该不是件很难的事情。再说了,作为时评编辑多读时评文章,对于提高栏目水准和提高自身编辑水平,总是大有益处的吧?
    所以我建议,时评编辑抽空多读读别家报刊的时评文章,尤其要看重要报刊的时评文章。


上一页  [1] [2] 


Tag:高二语文教学设计高二语文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 - 语文教学设计 - 高二语文教学设计

上一篇:媒体的观点2

》《媒体的观点1》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