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内省课堂教学是引导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配合。教学过程不是简单的“教+学”,是教与学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是配角,配合老师将预设的教案演练一遍,而是带着自己的经验、知识、思考、灵感、兴致参与演出的主角,用一厢情愿的手法去教他们如何来演出自己的剧本,那么这样的演出极有可能是拙劣的。我在口头上或形式上表现出对好课是需要学生配合这种说法的否定,可潜意识里还是将学生当作配角来看待的,当初的导入设计源于我的心理定势——我这样问,学生肯定会这样回答,除此之外,别无答案。有了这一步就会有下一步,有了下一步就会有进一步,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符合常理。但仔细一想,其实每一步都建立在上一步完成的基础上,而每一步的完成,都需要学生按教师心里固有的答案来回答,上一步如果因某种原因不能完成,那么下一步就成了断了一环的铁链,连接不起来了。导入设计尽管留有一定的开放空间,学生可以说任何一个杭州历史名人,可以说任何一处古迹、可以说任何一点感想,但这里的“任何”是局限于一个封闭的思维里,只能单向发展而没有多向发展的余地,没有考虑回答的多种可能,学生或许会很配合你教师的思路,也可能不
导入,因圈套而意外,标签:语文教研组活动记录,初中语文教研组计划,http://www.88haoxue.com内省
课堂教学是引导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配合。教学过程不是简单的“教+学”,是教与学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是配角,配合老师将预设的教案演练一遍,而是带着自己的经验、知识、思考、灵感、兴致参与演出的主角,用一厢情愿的手法去教他们如何来演出自己的剧本,那么这样的演出极有可能是拙劣的。我在口头上或形式上表现出对好课是需要学生配合这种说法的否定,可潜意识里还是将学生当作配角来看待的,当初的导入设计源于我的心理定势——我这样问,学生肯定会这样回答,除此之外,别无答案。有了这一步就会有下一步,有了下一步就会有进一步,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符合常理。但仔细一想,其实每一步都建立在上一步完成的基础上,而每一步的完成,都需要学生按教师心里固有的答案来回答,上一步如果因某种原因不能完成,那么下一步就成了断了一环的铁链,连接不起来了。导入设计尽管留有一定的开放空间,学生可以说任何一个杭州历史名人,可以说任何一处古迹、可以说任何一点感想,但这里的“任何”是局限于一个封闭的思维里,只能单向发展而没有多向发展的余地,没有考虑回答的多种可能,学生或许会很配合你教师的思路,也可能不同于你教师的思路,这样的设计只能导致教学意外常有,而由意外生发的精彩不常有的现象。教学过程如果要仅仅依赖于学生的配合才能流畅地进行,那么就忽视了学生作为一个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的存在,学生的主体性也很难体现出来。
精心预设不是设置圈套而是了解学情。再巧妙的圈套也不过是一个圈套,最终套住的很有可能就是教师自己。不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不从答案的多种可能性出发,精心的预设只能是一个“空中楼阁”。在自己班里上韩愈的《马说》,导入时设计了看成语猜成语首创者的环节,在没出示课题前首先出示了六个成语:垂头丧气、深居简出、俯首帖耳、牢不可破、面目可憎、大放厥词。我让学生猜猜这些成语出自哪位文学家之手,结果大部分学生齐声说“韩愈”。这个问题如没有查找过相关资料,大部分学生是不会轻易说得出这个答案的,他们得出结论不是因为了解成语而是因为知道要上《马说》这篇课文,而我很习惯地顺着他们的答案进入了下一环节对韩愈的介绍,没有想想如果他们说首创者是李白是柳宗元该怎么办呢?那样的话很可能又是一次自说自话、强势引导吧。在自己班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已经习惯了我的圈套式的预设,在我预设学生的时候,学生也早已预设了教师,常常回答的内容就是我所需要的答案,你顺水推舟,他顺水推舟,我也顺水推舟,最后顺风顺水,变成对一个问题理所当然地就应该这样思考,而不会有其他的思路的,可惜,在这样貌似流畅的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个性化理解的关注和对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换一个环境,换一个班级,学生虽然相似,但教与学的方式出现了差异,原本不是意外的意外也就发生了。当我面对学生“没去过”“没感受”时,我不应该幻想着有什么“妙手偶得”、“神来之笔”,教学机智来自于课前注重细节的充分预设,来自于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来自于自身深厚的教学素养,而我的导入设计又来自于什么呢?
上一篇: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心得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