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内容探究 4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 (2)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5.文章的第二小节最后一句着力写游人之盛,有什么作用? 情感体验 6昔日袁宏道笔下的西湖如诗如画,而如今的西湖却受到了来自人类的多方污染,风光不再依旧,请就此谈谈你的看法。 7从本文哪些地方,可看出作者与一般人不同的审美情趣。 8.本文对於待月描写不多,只在文末几句点出.这种写法,有何特色。 参考答案 1.zhāolánkuìwánchōng 2.略 3.屡次 离开 用言语形容 判断动词 4.(1)从断桥到苏堤这一带,绿柳如烟,桃红似雾,弥漫二十余里。 (2)月景尤其难以用言语形容,花和柳的情态,山水的容颜和情意,另是一种趣味。 5.这是烘云托月的写法,正是因为花正盛,才有游人之盛。 6.题只要着重谈保护环境的意义即可。 7.①由石篑多次劝他去赏宋梅,袁宏道却为桃所恋,竟不忍去,此其不俗之一也; ②杭
《晚游六桥待月记》阅读设计,标签:教案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内容探究
4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
(2)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5.文章的第二小节最后一句着力写游人之盛,有什么作用?
情感体验
6昔日袁宏道笔下的西湖如诗如画,而如今的西湖却受到了来自人类的多方污染,风光不再依旧,请就此谈谈你的看法。
7从本文哪些地方,可看出作者与一般人不同的审美情趣。
8.本文对於待月描写不多,只在文末几句点出.这种写法,有何特色。
参考答案
1.zhāo lán kuì wán chōng
2.略
3.屡次 离开 用言语形容 判断动词
4.(1)从断桥到苏堤这一带,绿柳如烟,桃红似雾,弥漫二十余里。
(2)月景尤其难以用言语形容,花和柳的情态,山水的容颜和情意,另是一种趣味。
5.这是烘云托月的写法,正是因为花正盛,才有游人之盛。
6.题只要着重谈保护环境的意义即可。
7.①由石篑多次劝他去赏宋梅,袁宏道却为桃所恋,竟不忍去,此其不俗之一也;
②杭州游人多在午,未,申三时游西湖,而袁宏道却认为朝,夕二时,才是西湖最为浓媚的时刻,这又是对时人趣味的一种背离,表现出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此其不俗二也;
③月景虽最美,但并非人人能享受.作为趣味高雅的士大夫,作者颇能以探幽寻胜,受用此乐而得意,对俗士即红男绿女的杭人则含有讽诮之意,故云安可为俗士道哉!
8.这篇山水游记,始终扣住西湖最盛,为春为月的春,月二字,腾挪变化,详写为春之盛,略写为月之美;题为晚游六桥待月记,却始终没有正面写待月的情景,怹的高妙处在于以层翻浪迭之笔,依次写出梅花,桃花之美,朝烟,夕岚之美,一景胜似一景,逐层描绘,不犯,止位,从而造成读者强烈的待月心理;待到千呼万唤始出来,却又必必一瞥,飘然而去,使人有着眼未分明之感,因而显得馀韵悠然,情味无穷.作者用这种空灵幻变之笔来写月景之美,旨在造成一种悬念,增添读者的兴味.
上一页 [1] [2]
Tag:综合教案资料,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综合教案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