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项伯杀人,( ),臣活之。(《鸿门宴》)译为:项伯杀了一个人,(按律当斩),我救活了他。 文言文宾语前置句 一、 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 ① 不患人之不己知也,患不知人也。(《论语》) ②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论积贮疏》) ③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例①中的代词“己”是谓语“知”的宾语,至于谓语前;例②中的代词宾语“之”是谓语“尝闻”的宾语,前置;例③中“余”是第一人称代词“我”,是谓语“欺”的宾语。 要说明的是,如果否定句中非代词作宾语,则不前置,如“硕鼠硕鼠,无食我麦。”(《硕鼠》)“我麦”中心语是“麦”,是名词,不是代词,所以在该否定句中不前置。 二、 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 ①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② 吾谁欺?欺天乎? 例① 中“何至”是“至何”,即“往哪里去”;例②中的“谁欺”是“欺谁”。 以上两例,均是疑问代词做动词的宾语;如果疑问代词做介词的宾语,同样提到介词的前面。再如: ③ 项王曰:“沛公安在?”(《鸿门宴》) ④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文言句式总结一,标签:教案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项伯杀人,( ),臣活之。(《鸿门宴》)译为:项伯杀了一个人,(按律当斩),我救活了他。
文言文宾语前置句
一、 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
① 不患人之不己知也,患不知人也。(《论语》)
②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论积贮疏》)
③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例①中的代词“己”是谓语“知”的宾语,至于谓语前;例②中的代词宾语“之”是谓语“尝闻”的宾语,前置;例③中“余”是第一人称代词“我”,是谓语“欺”的宾语。
要说明的是,如果否定句中非代词作宾语,则不前置,如“硕鼠硕鼠,无食我麦。”(《硕鼠》)“我麦”中心语是“麦”,是名词,不是代词,所以在该否定句中不前置。
二、 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
①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② 吾谁欺?欺天乎?
例① 中“何至”是“至何”,即“往哪里去”;例②中的“谁欺”是“欺谁”。
以上两例,均是疑问代词做动词的宾语;如果疑问代词做介词的宾语,同样提到介词的前面。再如:
③ 项王曰:“沛公安在?”(《鸿门宴》)
④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⑤ 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③中的“安在”是“在安”,就是“在哪里”;例④的“谁与”是“与谁”,即“同哪一个人”;例⑤中的“何以”是“以何”,即“凭什么”。
要说明的是,以上三例中的“安”、“谁”、“何”均为疑问代词;如果疑问句中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则不前置,如:“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大王”不是疑问代词,不前置。
三、 通过“之(是)”提宾。
这是为了强调宾语,将宾语提到动词谓语之前,在宾语和动词之间加“之”作为标志来表示前置。如:
①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②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③ 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
例①中的“何陋之有”,是“有何陋”(有什么简陋)的意思;例②“知”、“解”是谓语,“句读”、“惑”是宾语,用“之”将宾语提到谓语之前,即“不知句读”(不知道断句),“不解惑”(不能解决疑难问题);例③“群臣是忧”是“忧群臣”(担心我们这些臣子)的意思。
四、 用“唯……是(之为)……”的格式提宾,强调对象的一致性。如:
① 孤臣唯命是听。(《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② 唯弈秋之为听。(《孟子•告子上》)
例②中的“唯命是听”即“唯听命”,“是”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例②“唯弈秋知为听”是“唯听弈秋”,“之为”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句式中的“唯”可译为“只”或“只是”等。成语中“惟利是图”、“惟才是举”、“惟你是问”也属于这种格式。
五、 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这是为了强调介词“以”的宾语,把宾语放到“以”之前,构成倒装了的介宾短语,放到动词前充当状语。如:
① 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②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③ 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项羽本纪》)
例①“是以”是“以是”的倒装;例②“一言以蔽之”是“以一言蔽之”的倒装;例③“一以当 十” 是“以一当 十” 的倒装。这种提宾不需要其他条件,只是一种强调的表示。成语“一以贯之”、“夜以继日”也是这种用法。
六、 动词谓语后用代词之字复指宾语,原宾语则置于动词之前。如:
① 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鸿门宴》)
② 以小舟之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指南录后序》)
例①中,“珍宝”是宾语,“有”是谓语,“之”复指珍宝,为了强调珍宝,将它提到谓语“有”之前;例②“死”是宾语,“付”是谓语,“之”复指“死”,为强调“死”,将它提到“付”之前。
被动句
用“被”表示被动。
1、文言文中也有直接用“被”字表示被动的,但不多见。其形式和现代汉语相似,可以引进动作行为的施动者,也可以不引进,以不引进居多。比如,
例20:“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例2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列传》
例20引进施动者“风雨”,例21没有引进。
判断这种用法之前要区别“被”的词性,因为“被”常作名词或动词用,有时也和“披”相通,只有“被”字直接带了宾语,组成“被+名(代词)”的格式;或者直接用于动词前组成“被+谓语”的格式时,才表示被动。比较下列句子中的“被”字的用法:
例22:“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五人墓碑记》
例23:“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例24:“在位恭俭,妻子不入官舍,布被瓦器。”《后汉书·王良传》
例25:“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墨池记》
以上四例,只有例22是被动句。
2、不用标志性词语的被动句。
这种被动句,虽然没用任何的表示被动关系的词语,但是依据被动句的基本原理,完全可以从上下文表达的意思上理解。大致有两类情况。
一是可以补上表被动的词语。
例26:“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
“举”的前可加“被”,函谷关不能发出动作行为,它只能是“被攻克”。
二是不需要也不好补出,上下文义就是被动的关系。
例27:“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上一篇:贾平凹《我的老师》教案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