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经典篇目诵读

[05-21 07:09:04]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中考语文辅导   阅读:68161

概要: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 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 况乃未休兵。 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这首诗的第一句“戍鼓断人行”,在一开始就点出了“深夜”和“战时”那种戒备森严、冷清的样子。第二句的“边秋”和“雁声”则更加说明了他在怀念他的手足时候的季节和地点。当时的季节正好是秋天,花草树木都开始凋谢,而自己又是身处在边境,再加上孤雁凄惨的哀叫声,就更令人觉得空虚寂寞了。 “露从今夜白”这一句,则是写出了当时的节气,而白露又可以和下一句的明月相互呼应,如此一来,我们就可以由「白色」这个颜色来感受出当时那种冷清的样

经典篇目诵读,标签:中考指导,http://www.88haoxue.com

月夜忆舍弟-----杜甫

戍鼓断人行, 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 况乃未休兵。

    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这首诗的第一句“戍鼓断人行”,在一开始就点出了“深夜”和“战时”那种戒备森严、冷清的样子。第二句的“边秋”和“雁声”则更加说明了他在怀念他的手足时候的季节和地点。当时的季节正好是秋天,花草树木都开始凋谢,而自己又是身处在边境,再加上孤雁凄惨的哀叫声,就更令人觉得空虚寂寞了。

      “露从今夜白”这一句,则是写出了当时的节气,而白露又可以和下一句的明月相互呼应,如此一来,我们就可以由「白色」这个颜色来感受出当时那种冷清的样子。最后四句,杜甫则是在描写他思念兄弟的情怀。因为战争的关系,他和自己的弟弟们都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第六句的“无家”则让人更觉得悲哀,因为他不仅和亲人分离,连老家也都因为战争的关系而破坏了。最后两句,他则描写出因为战争的关系,又收不到家书,因此对大家的安危感到十分忧心的心情;特别是第八句的“未休兵”三个字,又可以和第一句互相呼应,整首诗在情感的表达上非常的完整。

纳兰性德------《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地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满族正黄旗人。本词写于康熙二十一(1682)年,时作者随康熙帝出山海关,祭祀长白山。

“山一程,水一程”仿佛是亲人送了我一程又一程,山上水边都有亲人送别的身影。“身向榆关(这里借指山海关)那畔行”是使命在身行色匆匆。“夜深千丈灯”则是康熙帝一行人马夜晚宿营,众多帐篷的灯光在漆黑夜幕的反衬下在所独有的壮观场景。“山一程,水一程”寄托的是亲人送行的依依惜别情;“身向榆关那畔行”激荡的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萧萧豪迈情;“夜深千丈灯”催生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烈烈壮怀情。这情感的三级跳,既反映出词人对故乡的深深依恋,也反映出他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二十几岁的年轻人,风华正茂,出身于书香豪门世家,又有皇帝贴身侍卫的优越地位,自然是眼界开阔、见解非凡,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定会比别人更强烈。可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身份反而形成了他拘谨内向的性格,有话不能正说,只好借助于儿女情长的手法曲折隐晦地反映自己复杂的内心世界。这也是他英年早逝的重要原因。

湖上寓居杂咏-----(宋) 姜夔

荷叶披披一浦凉,青芦奕奕夜吟商。

平生最识江湖味,听得秋声忆故乡。

作品注释

〔1〕湖上:杭州西湖。〔2〕披披:散开的样子。浦:水边。

〔3〕“青芦”句说青翠的芦苇夜间临风发出一种肃杀的声音。吟商:吟唱一种商音。商, 古代五音之一,《礼记•月令》:“孟秋之月(节)其音商。”故秋风又叫“商风”。

〔4〕“平生”句说我平生客寓各地对漂泊江湖的滋味最有体会。

作品赏析:

《湖上寓居杂咏》十四首是诗人寓居杭州西湖时所写的组诗,姜虬录白石诗词年谱定为宋宁宗庆元六年庚申(1200),时姜夔四十六岁,政治上落魄失意。以隐居为志的清气,正是这组《杂咏》的基调。姜夔笔下的西湖清幽恬淡,性格使之然。范成大谓其“翰墨人品皆似晋宋之雅士。”明人张羽《白石道人传》曰:“(姜夔)性孤僻,尝遇溪山清绝处,纵情深谐,人莫知其所入;或夜深星月满垂,朗吟独步,每寒涛朔吹凛凛迫人,夷尤自若也。”

其一写秋思。夜凉如水,西风、落叶、虫鸟悲鸣,各种凄清的声音在夜空中响起,勾起了诗人心中纠结的百般滋味,其中夹杂着隐沦江湖的清苦况味。写荷叶、青芦,不著色相,映衬心境凄清。

桃花溪

作者:【张旭】 年代:【唐】  体裁:【七绝】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注解】:

1、飞桥:高桥。2、石矶:河流中露出的石堆。3、洞:指《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找到的洞口。

【韵译】:隐隐看见一座长桥,被野烟隔断;在石屿的西畔,借问打渔的小船。桃花随着流水,终日地漂流不尽;桃花源洞口,在清溪的哪段哪边?

【评析】:

这是借陶潜《桃花源记》的意境而写的写景诗。诗由远外落笔,写山谷深幽,迷

离恍惚,隔烟朦胧,其境若仙。然后镜头移近,写桃花流水,渔舟轻泛,问讯渔人,

寻找桃源。诗的构思婉曲,意境若画,有景有情,趣味深远。蘅塘退士批注:“四句

抵得一篇《桃花源记》。”这话不无道理。

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自幼追求功名,曾游学长安,年近四十仍应进士不第,只好于新年之时回到家乡,遂作得一首《田家元日》:“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仕,无禄尚惟农。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诗中描写诗人年已四十而未出仕的无奈和伤感,但他并未耽于此忧,而是在舒适逸乐的隐居田园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志趣,在与老农牧童恬淡的耕作中享受到五谷丰登的乐

微雨夜行

朝代:唐 作者:白居易 体裁:五古

漠漠秋云起,稍稍夜寒生。

但觉衣裳湿,无点亦无声。

【注释译文】秋天阴云密布,夜晚略微感到寒气。只觉得衣裳潮湿,没有雨点也没有风声。

九月十日即事

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译文】昨天刚登上龙山宴饮,今天又在这里举起了酒杯。菊花为何这样受苦,遭到两

个重阳的采折之罪?

简单二十个字,不仅仅在惜花,而且在借花自惜。他的一生也是遭了两次大蹭蹬的——赐金还山与长流夜郎。花遭两次重阳,人遭两次重伤。语甚平淡,而意却深远,好象在对自己唱安眠歌了。”

苏轼的《海棠》: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中考语文辅导中考指导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 中考语文辅导
》《经典篇目诵读》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