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考语文复习资料中考语文辅导常用修辞手法及其运用举例» 正文

常用修辞手法及其运用举例

[02-27 20:00:33]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中考语文辅导   阅读:68581

概要:A、陶渊明的《饮酒》一诗中有一句话“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B、你问我为什么能达到这种境界?是因为我心中没有俗念。8、反问: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重语气的一种修辞手法。反问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人们可以从反问句中领会到表达者的真意。反问也叫激问、反诘、诘问。如:A、声音是不太好听,有点沙哑,有点毛毛刺刺的。可是公开教学课难道是上台表演吗?嗓子不好的人,就只能躲在树林子里读他喜欢的课文吗?京京心理难受极了。(黄蓓佳《心声》) 用集中反问或连续反问,表达激动的感情,以增强文章感染力。 B、池水涟漪,莺花乱飞,谁能说它不美呢?(其实人人都要说它美)C、你上课老是捣乱课堂纪律,我难道不能说你吗?(其实是可以说你的)9、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分两种:A、明引(直接引用)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明显标志是有引号(单引或双引)。B、

常用修辞手法及其运用举例,标签:中考指导,http://www.88haoxue.com

A、陶渊明的《饮酒》一诗中有一句话“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B、你问我为什么能达到这种境界?是因为我心中没有俗念。8、反问: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重语气的一种修辞手法。反问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人们可以从反问句中领会到表达者的真意。反问也叫激问、反诘、诘问。如:

A、声音是不太好听,有点沙哑,有点毛毛刺刺的。可是公开教学课难道是上台表演吗?嗓子不好的人,就只能躲在树林子里读他喜欢的课文吗?京京心理难受极了。(黄蓓佳《心声》)   用集中反问或连续反问,表达激动的感情,以增强文章感染力。  

B、池水涟漪,莺花乱飞,谁能说它不美呢?(其实人人都要说它美)

C、你上课老是捣乱课堂纪律,我难道不能说你吗?(其实是可以说你的)9、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分两种:A、明引(直接引用)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明显标志是有引号(单引或双引)。B、暗 引(间接引用),没有引号,只知道大意,但不清楚原句。例句: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10、借代: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替整体。如:①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②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③具体代抽象,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④工具代本体。例如:

A、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B、多喝点墨水,有什么了不起?  ⑤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

11、反语: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按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如:

A、(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其实并不标致)

B、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精通时事:这是讽刺的说法,他们精通的时事其实是一些无聊的事。) C、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爱国青年:指当时日本一些受军国主义思想影响而狂妄自大,盲目忠君,思想狭隘的青年称他们为“爱国青年”有讽刺意味)

特别强调:    这些修辞中,考查的最多的是比喻。同学们请注意:不要把有“像”、“好像”的句子都看成比喻句,多数情况下,“像”、“好象”、“仿佛”表示比喻,但是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况不是比喻:(1)表示比较的。如:

A、他长得很像他哥哥。

B、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句中奶奶的形象,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况下的比较。

C、他还是像过去一样喜欢打乒乓球。这句中的“像”表示相同,故不是比喻句。(2)表示推测、揣度的。如:

A、他刚才好像出去了。

B、小丽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这句中用“好像”引出推测,是为了加强语气,说明估计的准确性。

C、这人很面熟,好像在哪儿见过。这句中的“好像”也是表示推测、判断,不是比喻。(3)表示例举。如:

A、本次考试很多同学的进步很大,像张昊、李疏桐等等

B、“你骗谁,像你这样的大官会没有钱?”句中用“像”字表示把(方志敏)作为例子,说明凡是当官的就一定有钱。(4)表示想象。如:

A、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B、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句中用“好像”引出皮鞋匠产生的联想。

C、鸡……咯咯地叫着,用嘴啄着木板,好像说:“小主人,快放我出去吧!”句中用“好像”表示作者由鸡的“咯咯叫”、“啄木板”,联想到是对小主人的说话。

(5)表示说明。

  A、猎人微笑着说:“在大森林里,你不能像个客人,得像个主人……”句中用“像”来直接阐述某一道理。

 B、狼狗连忙半闭着眼睛,说:“我是狼狗,所以有些像狼……”句中用“像”来指出某种情况。


上一页  [1] [2] 


Tag:中考语文辅导中考指导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 中考语文辅导
》《常用修辞手法及其运用举例》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