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五、认识各种秤并会用秤称1.认识一些常用的秤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称。你见过哪几种秤?说给大家听一听。(出示各种秤) 2. 学会用秤称物品(练习读取盘秤上的数值)请你称一称你从家里带来的物品,看有多重?出示盘秤。(介绍用法)。请各小组互相合作。3.培养估测意识(1)先称1 千克的苹果数一数有几个,再估出3千克的苹果,称一称,看估得准不准。(2)分小组估一估大家带来的物品有多重,再选合适的称一称,看谁估得准。六、全课总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总评: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为了让学生了解克与千克每一个单位质量实际有多重,理解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并学会初步地估测和实际应用。本节课的教学凸显了以下几个特点: 1、引导学生到熟悉的生活中,观察、收集信息,从中了解数学知识。教师课前有意安排学生到超市去收集一些常用物品的质量标识,到课堂上一起交流。不仅使学生明白了表示比较轻的物品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而且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
克与千克的认识1,标签: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模板,http://www.88haoxue.com五、认识各种秤并会用秤称
1.认识一些常用的秤
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称。你见过哪几种秤?说给大
家听一听。(出示各种秤)
2. 学会用秤称物品(练习读取盘秤上的数值)
请你称一称你从家里带来的物品,看有多重?出示盘秤。(介绍用法)。请各小组互相合作。
3.培养估测意识
(1)先称1 千克的苹果数一数有几个,再估出3千克的苹果,称一称,看估得准不准。
(2)分小组估一估大家带来的物品有多重,再选合适的称一称,看谁估得准。
六、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总评: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为了让学生了解克与千克每一个单位质量实际有多重,理解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并学会初步地估测和实际应用。本节课的教学凸显了以下几个特点:
1、引导学生到熟悉的生活中,观察、收集信息,从中了解数学知识。教师课前有意安排学生到超市去收集一些常用物品的质量标识,到课堂上一起交流。不仅使学生明白了表示比较轻的物品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而且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
2、让学生动手“做数学”,亲身体验感知,形成质量观念。为了让学生了解克与千克这些眼睛看不见的每一个单位质量实际有多重,教学中,让学生分别掂量1个、5个、10个、20个2分硬币,通过肌肉感觉来逐步感知1克、5克、10克、20克有多重。通过左手放2分硬币,右手放小物品,感觉左右平衡后来估计小物品有多重。通过掂一袋1千克重的洗衣粉,感受1千克有多重,然后让学生掂1千克的铁块,1千克的锯末,1千克的苹果等,体积不同,但质量都是1千克的物品来估计它们有多重。通过以上动手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从而帮助学生形成1克、几克、几十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
3、引导学生通过算一算、称一称和评一评,建立克和千克的进率关系,形成1千克里面有1000个1克的观念。教师先拿出有两袋盐,每袋重500克,提出“两袋盐一共有多重?”的数学问题。学生有的用算的方法算出500+500=1000克;有的用称的方法知道重1千克,从而得出1000克=1千克的等量关系。这时老师并没有满足于克与千克这一进率关系的建立,又通过让学生来评1000个1克的樱桃和1个1千克的菠萝谁轻谁重,让学生在头脑中直观而又形象地形成了1千克里面有1000个1克的质量观念。
4、把猜一猜、估一估贯穿教学全过程,注意培养学生的估测和应用意识。在实际生活中除必要的精确的称量物品质量外,更多的情况下要用到估测。教学中,当学生初步建立了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教师都不失时机地给学生提出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如:让学生“左手放2分的硬币,右手放一袋护肤霜。当你认为两边一样重时,看一看硬币多少枚,再估一估这袋护肤霜大约重多少克。然后揭开胶布,看质量标识(误差在±2克内),算估对”;让学生掂体积不同,质量都是1千克的铁块、锯末、苹果等,然后再称一称;还有就是估测练习:(1)先称1 千克的苹果数一数有几个,再估出3千克的苹果,称一称,看估得准不准。(2)分小组估一估大家带来的物品有多重,再选合适的称一称,看谁估得准。
5、“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一基本理念在这节课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从这节课可以看出,教师不再是传统的“教教材”,而是主动寻找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机联系的切入点。从学生所调查的丰富信息出发,灵活地展开教学。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增强了学生对数学内容的亲切感。堂课中,教师在创设学习情境的同时,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动手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的核心进行深度探索,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平等地交流,通过合作交流产生思想碰撞,使其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上一篇:10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反思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