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教学设计思想品德教学设计高二政治教学设计第四课《探索世界的本质》教学设计-必修4» 正文

第四课《探索世界的本质》教学设计-必修4

[07-17 21:11:55]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高二政治教学设计   阅读:68864

概要: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 (1)物质定义 (2)运动与的相对静止的含义 (3)规律的含义。 2.理解 (1)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3)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3.运用 (1)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2)运用所学知识及相关哲学原理,分析作为物质观发展的第一个基本阶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从分析论证中加深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科学性的理解 (3)列举实际事例,结合相关哲学原理,讨论如果只承认运动的绝对性,而否认静止的相对性会导致的结果,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要坚持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4)世界是有规律的,规律是普遍的。列举实际事例,分析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 (2)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并能够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从茫茫宇宙到人类社会,都

第四课《探索世界的本质》教学设计-必修4,标签:高二政治教学设计模板,http://www.88haoxue.com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

 

(1)物质定义

 

(2)运动与的相对静止的含义

 

(3)规律的含义。

 

2.理解

 

(1)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3)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3.运用

 

(1)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2)运用所学知识及相关哲学原理,分析作为物质观发展的第一个基本阶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从分析论证中加深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科学性的理解

 

(3)列举实际事例,结合相关哲学原理,讨论如果只承认运动的绝对性,而否认静止的相对性会导致的结果,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要坚持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4)世界是有规律的,规律是普遍的。列举实际事例,分析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

 

(2)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并能够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从茫茫宇宙到人类社会,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存在形态。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自我运动的结果。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坚定地树立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物质观,鲜明地反对上帝或神灵创世说

 

(2)通过学习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使学生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的绝对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认识世界是可知的,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反对离开相对静止谈论运动,避免犯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

 

二、教学重难点

 

1.如何理解世界的物质性


www.88haoxue.com

 

2.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

 

3.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三、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前面我们从一般层面上学习了哲学的相关知识,特别是哲学的概念、哲学的基本问题以及哲学的基本阵营,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哲学与时代发展的关系,只有那些反映时代精神精华的哲学才是真正的哲学,它们对社会变革会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今天,我们就开始系统地学习哲学史上最璀璨的哲学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它的基本内容主要关注的是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世界是怎么样的,以及人与世界应该是怎样的关系。本节课我们重点解决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二、正文

 

一、世界的物质性

 

学生活动:“学生讲坛”:学生在自行准备和教师指导下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进行分析讲解(建议使用)。

 

(分析:学生的生物学知识已经使得他们能够运用生物进化论的相关知识,分析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历史的学习和初三社会发展简史的学习,也使学生具备了初步论证人类社会客观物质性的知识基础)

 

学生活动:“忆一忆”哲学上的世界具体包括哪些组成部分?

 

(哲学上的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

 

〔引〕我们要论证这个世界是物质的世界,就是要从这三个组成去论证是不是客观的物质世界。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

 

学生活动:投影显示一组自然界的山水湖泊图片,请学生思考它们的产生和存在具有怎样的特点。

 

(材料补充:自然界的虹吸现象——鬼湖。一个湖泊,有时人们来到湖畔,只见碧波荡漾,清澈照人,湖水甘甜,可能不大一会儿功夫,辽阔的湖面消失得无影无踪,出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片茫茫的沙漠。这种时隐时现的湖泊,被人们称之为“鬼湖”。“鬼湖”一事并非杜撰,也决非奇谈,而是作为一种奇特的自然现象出没在北非摩洛哥国境边缘地带的科萨倍卡沙漠之上。)

 

1.自然界先于人的意识产生,产生后也不受人的意识所支配

 

学生活动:“试一试”你还能结合自己的所知,给我们举出一些事例加以分析证明吗?

 

2.自然界的事物都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

 

学生活动:投影显示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图片(蝶念花、白鹭回归),引导学生思考人类的这些行为有没有否定自然界的物质性。

 

(没有,恰恰证明了自然界的事物都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小结: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学生活动:投影展示人类起源示意图,请学生结合自己的已学知识简要分析

 

1.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人类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由古猿发展而来的一个特殊的生物种群。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劳动创造了人的生理结构,形成了手脚分工;劳动使猿脑变成了人脑,形成了语言和意识;劳动使人结成了社会联系,形成了社会关系。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学生活动:投影显示恩格斯的语录“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请学生分析其具体的含义。

 

小结: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同时又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所以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

 

3.人的意识在内容上也是来自客观世界

 

人的意识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小结: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解析:

 

1.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物质概念是对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共同本质的反映

 

物质≠物质的(具体形态)

 

举例:水果和苹果、橙子、梨子的关系类比

 

2.物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无论人们是否感受到或是否承认它的存在,它都会以自己的具体形态客观地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3.物质具有可知性

 

物质能被人们所反映、所认识,具有可知性。

 

举例:人们脑子中形成的各种概念、形象都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映,如佛学中的24身。

 

二、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学生活动:P31活动材料,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提示就是万事万物都在不断的变化运动着。

 

(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学生活动:“试一试”结合你的学科学习,列举各个具体科学中的运动形式。

 

(物理、化学、生命、社会生产方式、人的认识等)

 

举例:人类社会的进步(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生命运动中人的衰老过程(胎儿-婴儿-幼儿-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

 

2.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注:运动的概念是与物质、意识同层次的,着眼点是整个世界

 

学生活动:你能举出反面的事例来论证世界是静止的吗?同时引导其他学生进行反驳。

 

举例:教师自己在讲台上的静与动,请学生思考。特别是静止不动时,实质上还存在生命有机体的衰老和地球的自转运动。

 

3.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

 

学生活动:阅读P1-2/31,了解物质与运动是怎样的关系。

 

(只要说出相辅相成,相互联系即可)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学生活动:投影显示“刻舟求剑”的漫画故事,请学生分析他的错误所在。

 

(在于否定了物质世界是不动运动变化的)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学生活动:投影显示慧能“心动幡动”的千古公案,请学生分析他的错误所在。

 

(在于否定了运动离不开物质的主体,不能脱离物质而存在)

 

(3)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注:在这里的教学中要注意运用语文学中的中心词和定语的相关知识,给学生进行划分,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哲学观点中侧重点的不同。

 

4.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引〕我们知道了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不可能有一刻的停止,那么生活中的静止又是怎么回事呢?

 

(1)静止的含义

 

   ――从物质具体存在方式来说,哲学上的静止是指的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解析(具体情形):

 

A.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性质的相对稳定)

 

学生活动:同学们能举出这样的事例吗?

 

举例:学生身份的相对稳定(上学期间)、少年时期的相对稳定等等。如果没有这样的相对稳定,大家现在就能看见老师脸上皱纹一条一条的出现,那会是怎样可怕的事情。

 

B.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位置的相对稳定/运动状态的相对稳定)

 

学生活动:同学们能举出这样的事例吗?

 

举例:正常人的体形是相对稳定的,但是如果你暴饮暴食,说不定隔不了几天就有显著的变化了,那就不是相对静止的了;相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是静止的,但是相对于太阳而言,我们都是运动的。

 

(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学生活动:阅读P1-2/32,完成下表。

 

区别

联系

 

角度

含义

特点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运动

整个物质世界

 

绝对的、无条件的

静止

物质的具体形态

 

相对的、有条件的

小结: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反对两个错误倾向。

 

A.反对只承认静止否定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B.反对承认绝对运动而反对相对静止而导致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学生活动:观点解析“人一生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与“人一生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前者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同一观点;后者是否定相对静止的片面观点)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学生活动:看元素周期律表,谈谈你对规律的认识。

 

(规律应该表明某种特定的联系,有一定的规则等)

 

1.规律的科学内涵

 

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者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解析:

 

学生活动:“辩一辩”以4组实际的观点练习,强化学生的认识,并指出错误之处。

 

(1)固有的联系

 

作为事物发展规律的联系,不是人们从外部强加于事物的,也不是人的主观意识赋予事物的,更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事物在发展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

 

题目:(B、D)A、红灯停,绿灯行;B、生物体的新陈代谢;C、喜鹊叫喜,乌鸦叫丧;D、阶级社会的阶级斗争

 

举例:客观唯心主义者认为规律是“客观精神”外加给事物的。他们所说的“规律”其实不过是“天命”和“神意”的代名词而已。主观唯心主义者认为规律是人的主观精神的产物,是“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2)本质的联系

 

规律不是表明的、现象的、外在的

 

题目:(G)E、春夏秋冬四季交换;F、白天晚上昼夜循环;G、价值规律;H、苹果落地

 

举例:现在流行的数字图腾,4代表死、8代表发、6代表顺利、13不吉利、25是骂人等

 

(3)必然的联系

 

规律是必然如此确定不移,不是偶然的

 

题目:(I、L)I、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遗传规律);J、近朱者赤,近墨者黑;K、人不为己,天诛地灭;L、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社会发展规律)

 

举例:

 

(4)稳定的联系

 

规律具有重复性,不是多变、易逝的

 

题目:(M、N、P)M、自由落体运动;N、元素化学性质受原子系数影响;O、汽车靠右行使;P、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举例:师生关系中存在教学相长的规律

 

2.规律的特点

 

(1)规律是普遍的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学生活动:请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三个不同的领域举出规律普遍存在的事例,并简要分析。

 

举例:自然界的遗传规律、万有引力规律;人类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规律、价值规律;人的思维中遗忘规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反映的规律)等

 

(2)规律是客观的

 

A.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a.存在:不管人们是否承认它、喜欢它,它都客观地存在着;

 

举例:万有引力规律在牛顿发现之前就存在,不管你在乘电梯时有多么讨厌失重感,但是它还是存在

 

b.规律起不起作用,关键在于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否存在着,而不在于人的喜恶。

 

举例:万有引力规律发挥作用需要宏观力学的条件,缺乏了条件,规律作用就会发生变化

 

B.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即它是不可违抗的  

 

 

举例:只要有商品经济就有价值规律,只要你参与商品的生产与流通就无法回避这个规律

 

3.自觉遵循规律,并认识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学生活动:展示一组人与自然不和谐相处出现的恶劣天气现象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必须尊重自然界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过度攫取自然)

 

举例:永动机的制造、古人的飞天梦(用翅膀、火药等)(不尊重万有引力规律)

 

(2)在客观规律目前,人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举例:人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创造出客观规律发生作用的各种条件,从而加速或延缓事物发展的进程。在自然界,揠苗助长是违背客观规律的,但是,创造适当的条件,影响某种生物生长的周期则是可能的。在北方,为了适应无霜期短的气候特点,人们已经使小麦的生长周期大大缩短。在南方,为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人们变水稻在自然环境中育苗为在塑料地膜中育苗,从而缩短了育苗的周期。

 

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就在于,可以通过各种手段,使有关的规律联系起来,使多种规律协同作用的结果朝着有利于行动主体的方向发展。比如,当我们修筑水坝,把水贮蓄在水库里面,并在那里修建水电站发电、修建水渠来灌溉的时候,我们就不仅利用了水的从高处往低处流的万有引力规律,而且利用了水坝能挡水,水坝越结实承受的水压越大的物理学、固体力学、材料力学的规律,利用了水经过水力发电设备时,水流的能量可以转化为电能的能量转化的规律,等等,人们使多种规律联系起来,协同作用,于是产生了人们所预期的结果。

 

三、小结

 

    本节课真正意义上开始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的系统学习,首要的问题就是这个世界是什么世界,我们知道我们所处的世界是物质世界,它可以在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意识的分析中得到证明,哲学上的物质是客观实在而不是物质的具体形态,这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同学们在学习中就是要从共性与个性的角度去理解,千万避免是简单的个体相加。然后在此基础上,我们分析了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而且这样的物质运动还是有规律的。再次同学们要注意理顺三对关系即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作业设计:

 

1.同步完成《学习评价手册》的内容。

 

2.对本节课中涉及的概念和关系,各举出一个自己熟悉的实例进行分析、消化,体会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Tag:高二政治教学设计高二政治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 - 思想品德教学设计 - 高二政治教学设计
》《第四课《探索世界的本质》教学设计-必修4》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