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教学设计历史教学设计高一历史教学设计高中历史必修2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导与练» 正文

高中历史必修2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导与练

[10-21 00:10:39]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高一历史教学设计   阅读:68140

概要:【重点讲解】 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背景 苏维埃政权遭到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形势严峻。 (1)国内:反革命势力猖獗,被推翻的剥削资产阶级正准备通过武装暴乱恢复其失去的政权。 (2)国际:帝国主义集团英法美日一方面派军队侵犯苏维埃俄国,一方面扶植俄国国内反革命力量,使内战更尖锐化和复杂化。 (3)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 (1)连年战争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高中历史必修2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导与练,标签:高一历史教学设计模板,http://www.88haoxue.com
重点讲解】   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背景 苏维埃政权遭到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形势严峻。 (1)国内:反革命势力猖獗,被推翻的剥削资产阶级正准备通过武装暴乱恢复其失去的政权。 (2)国际:帝国主义集团英法美日一方面派军队侵犯苏维埃俄国,一方面扶植俄国国内反革命力量,使内战更尖锐化和复杂化。 (3)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 (1)连年战争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2)1920年苏俄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导致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3)1921年海军基地兵变。 (4)标志:1921年,俄共(布)“十大”召开,《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 时间 1918~1921年 1921~20年代末 目的 最初:为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战胜国内外敌人。 后来:“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直接:为解决国内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根本:最终“迂回过渡”到社会主义。 内容 农业 实行余粮收集制 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工业 工业全面国有化 解除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对于国家暂无力经营的矿产、森林、油田等,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 贸易 取消自由贸易 恢复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 分配 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实行配给制 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的工资制。 特点 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是在战时用强制性经济统制手段来管理经济。 ①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②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实质:实质是在国家掌握主要的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进而使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最终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         评价 ①特殊条件下和特殊历史时期中,为了集中全国物力、财力,战胜敌人的一项特殊政策。 ②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提供物质的保障,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③为布尔什维克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一种尝试。 ④但国内战争的结束,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它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实践证明它不是无产阶级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①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满足广大农民、工人的经济要求,调动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稳定了社会秩序,消除了政治危机,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②使国民经济得到回复和发展到1925年,苏俄的粮食作物产量超过了战前(1913年)的水平。 ③探索了一条在小农占优势的国家向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是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和创新。


www.88haoxue.com

  【难点分析】   全面分析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是前苏联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并且延续约70余年的一种经济体制。它形成的标志为苏联1936年宪法的通过。这种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政府通过计划确定全社会的产、供、销和企业的人、财、物等。由于苏联是在斯大林取得领导权后开始全面执行计划经济,由于斯大林还从理论上对计划经济进行了概括,并使其成为苏联乃至于其他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工业化的指导思想,所以,通常人们把计划经济体制称为斯大林模式。接下来我从以下几方面来全面分析斯大林模式。   一、背景   1.国际形势:虽然赢得三年战争的胜利,但仍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之中;   2.政治形势:1922年苏联成立;列宁逝世后,斯大林上台,通过政治斗争逐渐巩固了自己的领导地位;   3.经济形势: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苏联经济迅速恢复,但总体而言其生产力水平仍相对落后,20年代末工业产值仍只占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45%。尤其重工业发展不足。   4.历史传统与社会环境:沙皇俄国长期以来是一个农奴制国家,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后虽然走上走向资本主义道路,但仍存在大量的农奴制残余;从经济上讲是一个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落后的农业国;从政治上讲,长期处于沙皇专制统治之下,专制主义的意识形态根深蒂固,而且有着强烈的扩张欲望。   5.思想环境:斯大林多次在国家问题上强调,“阶级的消灭,不是通过阶级斗争消灭的道路,而是经过阶级斗争加强的道路达到的”,“只有最大限度的加强国家政权,才成车次铲除垂死的阶级的残余”。   6.斯大林的个人性格特点:粗暴、非凡的意志力、对人的主观能动性比较看重,对客观规律则尊重不够、带有俄罗斯农民意识。   二、含义   是指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按照斯大林的规划所确立起来的国家政治经济体制。它是苏联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外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的威胁;国内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制约;还有斯大林个人的因素)的一种社会主义模式。   三、内容   1.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中心的赶超战略。   2.以高度国有化为基础,以行政手段为主配置资源、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3.缺乏制约和监督的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四、特征   “斯大林模式”最明显的特征是高度集中或高度集权,并且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关系体制上。   1.政治体制特征。高度集中的以党代政领导体制;以人治代替法治,有法不依,长官意志盛行,民主法制遭到破坏;自上而下的干部委任制和终身制;党和国家缺乏有效的人民监督体制。党政职权不分,以党代政;权利过分集中于个人,总书记专权;联邦制国家结构的高度中央集权化;践踏法制,漠视民主制度;干部委任制盛行。   2.经济体制特征。所有制形式过于整齐划一;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体制;片面强调指令性计划经济,忽视价值规律,排斥市场机制;以行政手段为主管理经济,政治斗争时常干预经济生活;优先发展重工业。        3.文化体制特征。姜长斌认为,“斯大林模式”在文化上的特征是绝对的统一意志和大规模的情报封锁。   4.对外关系特征。从新经济政策的对外开放转向对外封闭,从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转发冷战对峙,甚至准备并进行热点对抗。   五、评价   1.斯大林模式的贡献(历史地位):斯大林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它在历史上曾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1)斯大林模式比较成功的解决了在资本主义包围和战争威胁中,一个经济和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很好的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难度很多的课题,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2) 苏联在短短的二十多年时间里就跑完了资本主义花费了一百年的路程。   (3) 由于斯大林模式,是苏联抢在二战爆发之前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为取得卫国战争胜利准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保存了民族的生存,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重。    总之,客观的说在20世纪30年代世界的历史上,斯大林模式留下的不是失败的记录,而是成功的骄傲。尤其是当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面临完全危机的时候,苏联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震惊了西方世界。二战后,它对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恢复经济,初步建立社会化大工业的基础,也起到过积极示范作用,从而对资本主义社会形成强大的冲击力。   2.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1) 在经济方面,它长期只注重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难以得到持续的提高。   (2)在政治方面,高度集中的党政领导体制,自上而下的干部委派体制,缺乏民主的监督机制,致使以党代政、党政不分的现象被认为是体现党的领导的正常原则而被肯定下来。    (3) 在思想文化方面,高度集中的文化管理体制导致学术民主的消失。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高一历史教学设计高一历史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 - 历史教学设计 - 高一历史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必修2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导与练》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