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小学语文苏教版语文教案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回归本真 追求实效《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和反思» 正文

回归本真 追求实效《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和反思

[02-25 12:24:44]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阅读:68974

概要: 四、品读感悟,感受故居主人的人格魅力 1、引读第6自然段。(示图文) 2、联系上下文理解“瞻仰”。 3、讨论交流:为什么人们总爱在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 ①出示宋庆龄的照片。说说宋庆龄给你留下的印象。 ②交流课前搜集的宋庆龄的有关资料 ③说说人们留影纪念的原因。(课件映示 人树合一) 4、小结,朗读第6自然段。 五、总结全文,积累文中的优美词句 1、总结:今天我们跟着作者走进宋庆龄的故居,走近故居的樟树,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了樟树的蓬蓬勃勃和可贵之处,通过读书体会到这樟树也是宋庆龄人格的象征。她的美德就像樟树一样四季常青,芳香四溢,播撒在人们心间,播撒在我们的心间。 2、摘抄:将课文中好词好句摘抄到积累本上。 六、课后延伸,增加文本的广度 1、继续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继续上网搜集宋庆龄有关故事,讲讲宋庆龄的故事。 板书: 22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四季常青 蓬蓬勃勃 香气持久 虫类怕它 教后反思 从研读教材,到教案成熟,从试教到正式上课,真可谓

回归本真 追求实效《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和反思,标签: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四、品读感悟,感受故居主人的人格魅力
 
    1、引读第6自然段。(示图文)
 
    2、联系上下文理解“瞻仰”。
 
    3、讨论交流:为什么人们总爱在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
 
    ①出示宋庆龄的照片。说说宋庆龄给你留下的印象。
 
    ②交流课前搜集的宋庆龄的有关资料
 
③说说人们留影纪念的原因。(课件映示 人树合一)
 
4、小结,朗读第6自然段。
 
五、总结全文,积累文中的优美词句
 
1、总结:今天我们跟着作者走进宋庆龄的故居,走近故居的樟树,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了樟树的蓬蓬勃勃和可贵之处,通过读书体会到这樟树也是宋庆龄人格的象征。她的美德就像樟树一样四季常青,芳香四溢,播撒在人们心间,播撒在我们的心间。
 
2、摘抄:将课文中好词好句摘抄到积累本上。
 
六、课后延伸,增加文本的广度
 
1、继续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继续上网搜集宋庆龄有关故事,讲讲宋庆龄的故事。
 
 
 
板书:
 
                       
 
    22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四季常青
 
蓬蓬勃勃
 
香气持久
 
虫类怕它
 
 
 
教后反思
 
从研读教材,到教案成熟,从试教到正式上课,真可谓是辛苦并快乐着。因为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就是一个习得的过程,让我从中获得了许多深刻的体会:
 
一、语文课上要真教语文
 
叶圣陶先生曾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口头指“听说”,书面的指“读写”。可见,语文教学应立足语言文字,进行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对一篇课文来说,教学环节设计紧紧围绕课文的语言文字,才抓对了教学的起点、立足点。同时,抓住语言文字教学也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归宿。
 
无论哪篇课文,都有教不完的语言文字的东西。如果都抓,显然既不必要,又不现实。《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篇课文,有哪些值得抓、要抓实的语言文字训练点?通过反复研读教材,我们就可以发现,苏教版教材有一个很好的编排体例,那就是,每篇课文的课后练习,都提示了一篇课文的教学要点。我们来看看这篇课文的课后练习: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用钢笔描红。3、读读下面的词语。4、读读下面的句子,并用带点的词语造句。5、搜集宋庆龄的有关资料,说说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她故居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这些题目在提示我们,对于这篇课文,应该进行哪些语言文字的训练?显然,“感悟、积累、运用”,是这些要求背后的要求。具体说,就是:读课文,练感悟;积累描写树木的词汇、语段;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学习使用恰当的关联词语说话。
 
想到这些,我不由得心生感慨:我们的语文课上可以做、应该首先做好的事情真不少啊!不将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训练落到实处,我们的语文课堂必然会在半空中兜圈子,必然失去应有的真意。
 
二、文道统一要真学语文
 
现今,语文课堂应该着力进行语言文字的实践,已被愈来愈多的教师所认同,并不断通过实践探索,总结出不少操作层面的智慧。但同时,又一个重要层面被忽略了——课堂教学抓住了“语”,丢掉了“文”。更有甚者,完全曲解了“语”的内涵,缩小了“语”的外延,将“语”的教学仅仅局限在字词句简单、机械的重复训练上。
 
语文教学凸显“文”,就应该光明正大地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谋篇布局、段落层次、表述方法以及文字的流畅和韵律等,完全不必欲抱琵琶半遮面!在这些方面,《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就是一个极好的学“文”的素材。比如,课文借物喻人的写法不应让学生感受、认识吗?如果学生学习完本篇,脑海中只有樟树的一些印象,感受不到樟树可贵之处和宋庆龄博大情怀的联系,就难免流于疏浅。再如,本文谋篇布局的方法很巧妙:单就写樟树来说,作者从事物的不同方面来写,每写一个方面,都围绕事物的特点写具体。此外,作者介绍樟树,还由表及里,由外观到内质,给读者留下了完整、深刻的印象。在“围绕特点写具体”方面,本文也很有独到之处。如,对樟树的香气,作者除了步步深入,层层推进,还恰当地运用对比,使人充分感知樟树香气之悠长。
 
课堂教学中,见语又见文,才能使言语蕴涵的意象丰满、鲜活,也才容易体悟文章所含之情。就《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篇课文来说,注重本文“文”的特点,利于学生的“感悟”。注重“文”的特点,同样有利于学生的“积累、运用”。把握住文章的结构、层次、脉络,方便快速积累;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表达的能力;明晰了作者的思路,在反复诵读中,更容易感受语言的流畅与韵律。
 
“课标”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表述摆脱了长期以来人们关于语文学科功能的争论,正面论述了语文学科性质和地位,即不能单纯强调某一方面,应在二者统一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我们应看到,语言并非生冷的抽象符号,它则立场坚定,爱憎分明,感情真挚,内涵丰富,通达天地,畅晓古今,可谓包罗万象。人文关怀,智能发展,品德熏陶,习惯培养,方法习练等等,都应是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顺便自然达成,得到足够的重视。
 
三、思想思路要和谐共生
 
思想是一堂课的灵魂,当下的课堂必须要有思想,有了思想,课堂才会焕发生命的活力。但因为思想是灵魂,故不能多样,更不能走样。《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教学首先是有疑而学,一步步追问“主人为什么舍不得樟树?仅仅是舍不得吗?”;其次是以读为主,理解樟树的外在和内在的美,继续引导,樟树和宋庆龄之间的关系不仅仅舍不得,还是离不开。同样作为一节课的思路,不仅仅是教者的教学思路,还是学生的学习思路,还应该兼有文本固有的呈现思路即文路。有效的整合教路、学路、文路于一体,才是真正课堂的思路。思路是一节课行走的方向,不能偏向,更不能岔道,旁逸斜出,节外生枝的课堂,有时虽然热热闹闹,但只能是“高耗低效”,只有沿着预定的路走下去,才能“更高、更快、更强”地走远,抵达理想的课堂彼岸。

 


 

上一页  [1] [2] 


Tag: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苏教版语文教案 -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回归本真 追求实效《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和反思》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