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在我捉摸应对办法时,下面的学生可没闲着。一石激起千层浪,他们又纷纷议论开来,有的甚至拿出厚厚的汉语词典振振有词地补充道, “赏是欣赏,观赏,常用于‘赏花’‘赏月’‘雅俗共赏’,这里张岱欣赏到的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如果只是一般的‘看’雪,能有这么多的发现、这么深的感悟吗?还能达到‘酒逢知己千杯少’的痴迷程度吗?听到了热烈的讨论声,看到有些学生拼命得想从文章当中再找出些什么问题出来,我心里是又喜又急。喧闹了一阵后,课堂恢复了安静……我本想请学生来解决这个问题,可台下依然静得只能听见偶尔一学生的翻书的声音。“我看还是‘看雪’好。作者做此篇为的是往昔的梦 故国的梦,在很大程度上寄寓对故国的一种幽深的眷恋,‘看’字比‘赏’字显得更随意,也就更符合作者当时的心境,你们认为呢?”我分明看见有好几个学生看到我询问的目光时,微微地摇着头,表示他们的不解。下课铃响了,我补充了一句“老师刚才的回答也纯属一家之言,建议大家课后继续讨论、思考,下节课我们再作讨论,好吗?课后反思:(一)课堂不是完美的,有点残缺又何妨!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标签:语文教研组活动记录,初中语文教研组计划,http://www.88haoxue.com在我捉摸应对办法时,下面的学生可没闲着。一石激起千层浪,他们又纷纷议论开来,有的甚至拿出厚厚的汉语词典振振有词地补充道, “赏是欣赏,观赏,常用于‘赏花’‘赏月’‘雅俗共赏’,这里张岱欣赏到的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如果只是一般的‘看’雪,能有这么多的发现、这么深的感悟吗?还能达到‘酒逢知己千杯少’的痴迷程度吗?
听到了热烈的讨论声,看到有些学生拼命得想从文章当中再找出些什么问题出来,我心里是又喜又急。喧闹了一阵后,课堂恢复了安静……
我本想请学生来解决这个问题,可台下依然静得只能听见偶尔一学生的翻书的声音。
“我看还是‘看雪’好。作者做此篇为的是往昔的梦 故国的梦,在很大程度上寄寓对故国的一种幽深的眷恋,‘看’字比‘赏’字显得更随意,也就更符合作者当时的心境,你们认为呢?”
我分明看见有好几个学生看到我询问的目光时,微微地摇着头,表示他们的不解。下课铃响了,我补充了一句“老师刚才的回答也纯属一家之言,建议大家课后继续讨论、思考,下节课我们再作讨论,好吗?
课后反思:
(一)课堂不是完美的,有点残缺又何妨!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激而发令光;文原无声,人读方出情思。学生的每一点体会,都来自他们对文本的深入阅读,引导学生读进去,也就走进了作者的心灵,走进了一个学生自己能感觉体验的世界,使之与“那个世界”产生共鸣。
今天的课堂上,学生是思考者。他们不仅参与了与作者的对话,更学着去批判性的思考。虽然说最后提出的质疑对于文本的理解价值不高,但这是他们在真正的走进张岱之后,提出的真实的想法。
作为教师,我们总希望,学生对我们提出的问题能积极参与、踊跃发言,面对一段不期而至的“静默”,总会觉得比较棘手。于是,急于完成教学任务的我们便开始越俎代庖,有的做起了领头鸭,带着“鸭群”愉快的上岸;有的俨然成为“鸭倌”,还从那阵阵的“聒噪”中听得了健壮、满足和希望……更有甚者,将学生的异己思想视为洪水猛兽,铲除异端分子,尽可能的使课堂完整、完满。可是,我们究竟给学生了什么呢?是知识,还是枷锁?
本堂课上学生提出的对“看”和“赏”的质疑,是基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之后,在课堂中生成性的问题,这个问题在教师备课中很难预测。教师可以备教材,可以备学生,但是完全不可能对课堂中学生的创造性活动也有所准备,不懂不会是难免的,教师应该有勇气对学生说“不知道”,毕竟学海无涯!其实有的时候,缺憾更是一种美,如果这种美能引发我们学生的深层的思索和探求,引得学生们也情不自禁得介入,那么,我们“残缺”一点又何妨呢?可是在课堂上,我却没有注意到这点。静下心来仔细想想,今天最后环节的处理无疑是在学生理解文本时“横插一脚”,就眼前而言,它可能只是打断了学生的思维,没有机会表述自己成熟的思考;但长此以往,必将使学生更加地心浮气躁,凡事都缺乏耐心,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其实对于课堂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并不一定要教师本人亲自解决,也不一定要教师当场解决,更不一定要求教师直接解决。完全可以调动全体学生的力量来解决问题,这样灵活的处理方式不仅能避免教师的尴尬,更能让学生的思想之花在讨论中尽情地绽放。
(二)“教育工作者作为受教育者的教育者必须‘死去’,以便作为教育者的受教育者重新‘诞生”。——《学会生存》
从传统的观念上来看,认真地发出指示,一丝不苟的监控整个课堂的课程落实情况,使教师的责任,老实地接受指令,不折不扣地执行指示,则是学生的本分。原因是教师总是视自己的经验、学养、见解绝对优于学生,是“道”“业”的占有者,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在教师的心目中,学生是“道”“业”的匮乏者,“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也。”所以在学生面前,教师永远是教育者,犹如带领着一群迷途的羔羊;而在教师面前,学生永远是受教育者,必须唯唯诺诺。
可事实上,正如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所说的那样:我们仅仅把儿童期当作匮乏,是因为我们用成年期作为一个固定的标准来衡量儿童期。这样把注意力集中在儿童现在所没有的、他成人以前所不会有的东西上“实际上”,其实在某种道德和理智的方面,成人变成一个幼小的儿童才对。
古希腊语“教育”的原意就是“引导孩子”。但引导并不是向学生指示具体的学习目标、规定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其目的也不是把学生一道学生实现设好的轨道,导向实现定好的目标上来。引导的实质,就是海德格尔提出的教即是“让学”的观点,即“称职的教师要求学生去学的东西首先就是学本身,而非旁的什么东西。”。
现代阅读教学理念的核心是:打破传统的文本中心论,重视学生的个体独特感受;打破传统教学中的教师权威观,还学生独立平等的地位,阅读教学实现“平等对话”;提倡个性阅读、多角度阅读、创造性阅读。
要想成为一名成功的教育者,教师首先应当是一名谦逊的受教育者,“教”首先是“学”。在教育过程中,若教师能走下“教者”的神坛,放弃对学生一味的指示,以开放、包容的态度面对学生,那么它也能向学生学习,从学生身上得到启发、感悟。学生在被教的同时反过来也在教育教师,师生是相得益彰,共同成长。教师的“学”是为了激励学生,并为学生的学开渠引道。若教师固守着自己预想设定的目标,使“学生的每一个行动都由教师命令,他的许多性的唯一顺序来自功课指令和由别人给予指示,要谈什么教育目的,就是废话。”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是学生情感发展的促进者,是受学生信赖、与学生之间不存在任何防御的顾问。教师的引导首先就是教师激发学生语文本对话的兴趣、欲望,鼓励学生真正参与到对话的进程中来,一起探索,一起发现;其次是教师与学生一起分享各自的阅读心得,互相携起手来共同进入一个新境界。告别原先指示者的角色的教师,能与学生一起流连于课本内外的万紫千红之中,徜徉在课堂内外的奇山异水之间,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