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语文教研别让真情拐了弯——当《背影》遭遇冷落时» 正文

别让真情拐了弯——当《背影》遭遇冷落时

[10-21 00:24:01]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语文教研   阅读:68189

概要:别让真情拐了弯 ——当《背影》遭遇冷落时【案例背景】“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然而,由于师生在阅历、学识、能力等方面的差距,对同一文本的解读会存在一定的差距,有时甚至出现大相径庭的阅读体验。这时候教师如何在尊重学生体验的同时更好地发挥自己主体性呢?2006年第三期的《语文学习》刊登了浙江师范大学王尚文教授的《我看“平等者中的首席”》一文,读完之后,深受启发。王老师引用多尔的“平等者中的首席”这一概念,对教师主体性的内涵作出了准确的阐释:“作为平等者中的首席,教师的作用没有被抛弃;而是得以重新构建,从外在于学生情境转化为与这一情境共存。权威也转入情境之中。”王老师所持的教师是“平等者中的首席”的观点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当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对文本出现了不同的阅读体验时,当教师的教学预设和学生的实际反映迥然相异时,教师如何在充分尊重学生体验的同时发挥自己的“首席”作用,做一个“内在于情境的领导者,而不是外在的专制者”,本案例就

别让真情拐了弯——当《背影》遭遇冷落时,标签:语文教研组活动记录,初中语文教研组计划,http://www.88haoxue.com

别让真情拐了弯

                                   ——当《背影》遭遇冷落时

【案例背景】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然而,由于师生在阅历、学识、能力等方面的差距,对同一文本的解读会存在一定的差距,有时甚至出现大相径庭的阅读体验。这时候教师如何在尊重学生体验的同时更好地发挥自己主体性呢?2006年第三期的《语文学习》刊登了浙江师范大学王尚文教授的《我看“平等者中的首席”》一文,读完之后,深受启发。王老师引用多尔的“平等者中的首席”这一概念,对教师主体性的内涵作出了准确的阐释:“作为平等者中的首席,教师的作用没有被抛弃;而是得以重新构建,从外在于学生情境转化为与这一情境共存。权威也转入情境之中。”王老师所持的教师是“平等者中的首席”的观点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当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对文本出现了不同的阅读体验时,当教师的教学预设和学生的实际反映迥然相异时,教师如何在充分尊重学生体验的同时发挥自己的“首席”作用,做一个“内在于情境的领导者,而不是外在的专制者”,本案例就是一次尝试和体验。

【案例描述】

朱自清《背影》的阅读课上。

课前我特意播放了崔京浩的歌曲《父亲》,“那是我小时侯,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不知是歌曲打动了学生的心弦还是FLASH中父亲的画面起到了渲染作用,嘈杂的教室顿时安静下来。

“《父亲》这首歌因为成功表达了父爱,打动了无数听众,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一篇同样因为成功表达了父爱而打动了很多人的散文名篇《背影》。”我顺势导入课文。

“文章通过什么表现父爱?”“背影。”“文中几次写到了‘背影’?”“四次。”“哪一次‘背影’是作者重点刻画的?”“父亲为儿子买橘子过铁道爬月台时的‘背影’。”创设情境,初读全文,聚焦“背影”,一切有条不紊都在我的预设之中。

文中对父亲这一“背影”的描述加上标点其实也就百来个字,但因为字里行间含蓄、深刻地蕴涵着父亲的爱子深情,所以感人至深,尤其是父亲爬月台时的那一系列那些动作描写,更是深深打动读者的心。那么接下来自然就该请学生走进“背影”,品味亲情了。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文中描写父亲‘背影’的这一段文字,读的时候请拿起手中的笔划出最打动你的句子,词语,或者一个字也行,说说你的体会。”“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教室里发出了一阵朗朗的读书声,我充满期待地等着收获学生的感动。

 “哪位同学来说说最打动你的字、词、句,从中你读出了什么?把你的感受跟大家一起分享。”我满怀期待地环视教室一圈,课堂却是出人意料的沉寂,没有人举手。本来流畅的课堂好象突然遭遇了一块礁石,在这里阻塞了。“徐伟,”我就近点了一位男同学,“这段文字中哪些字、词、句打动了你?跟同学们一起分享一下好吗?”“老师,我还没想好。”徐伟尴尬的笑笑。“请坐。庄蒙,你呢?”我又叫了另外一位同学。“老师,这段文字中好象没有什么打动我的字词。”这个“反调”一唱,原本沉寂的课堂更加沉闷了。我压根没想到庄蒙的回答会这么“出格”,一时语塞,但还是微笑着问:“哦,是吗?那读这段文字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呢?”“没什么感受,觉得写的挺平常的,没那么感人。”这时学生中出现了一丝躁动,有几位同学开始在座位上窃窃私语了。“其他同学也都这样认为吗?” 话音刚落,我就听到孙彦彬在座位上嘀咕:“写得好!”终于有不同的意见出现了,我的心着实一阵兴奋,“孙彦彬,来说一说你的感受!”

“写的好,很感人。”

“好在哪呢,哪些字词打动了你?”我迫不及待地往字词上引。

“因为是朱自清写的,当然是好的喽。”

孙彦彬的话无异于给了我闷头一棍,这不是捣乱嘛!牛头不对马嘴,还给我出了个难题。怎么办?批评孙彦彬、庄蒙他们无理取闹?不妥,这样一来,我后面的课堂就会在一片死寂中草草收场。不理会他们的发言,请其他同学继续说,总有几位同学会说到我需要的字词?好象也不行,孙彦彬、庄蒙的发言可能也代表了一部分学生真实的阅读感受,如不及时加以引导,这堂课的情感目标便会大削弱。我稍作镇定,放慢了语速:“为什么朱自清写的,就是好的,就是感人的呢?”“因为朱自清是名人呀!”“那么假设这段文字不是朱自清写的,你还会觉得它好吗?”“我觉得语言挺普通的,反正没有什么特别打动我的地方。”“哦,其实你觉得这段文字很普通,只是因为是朱自清写的,所以尽管没有优美抒情的句子,尽管文字平实、普通,分析起来你还是得说他写得好,说他写得感人是吧?”“是的。”孙彦彬的脸上掠过一丝得意。

仔细看看这一段文字,的确没有什么强烈的抒情字眼,全是平实的叙述,透过朴实的文字去体会其中蕴涵的父子深情,正是我这堂课要达成的一个情感目标。只是没想到这样深深打动我们老师的朴实的文字因为时代的距离,阅历的局限,我们的一部分学生竟然这样难以在情感上引发共鸣。

“平实的文字是不是就不能打动人了?”我头脑中快速搜寻能够用平实的语言展示生动画面的例子,我想到了前一课学的《阿长与〈山海经〉》,于是提醒学生:“我们刚刚学过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鲁迅的文字也很朴实,里面对长妈妈的描写有没有给你留下印象特别深刻的地方呢?”夏挥汗马上举手:“鲁迅对长妈妈睡姿的描写给我印象很深刻,伸开双脚双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因为刚学过,大部分同学不仅记得而且对这个细节印象深刻,下面马上有同学回应。“这个‘大’字也很普通,也很平实啊!它为什么给我们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呢?”“它不仅形象地写出了阿长的睡姿,也写出了阿长那种率真、外向的个性。”“这么多年过去了,鲁迅先生为什么还能够这么具体地忆起阿长的睡姿呢?”“因为他对阿长怀有深厚的情感。”“是啊,鲁迅先生正是借用了‘大’这么一个普通的字眼来寄托对阿长的怀念。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字它就不再普通了。”

[1] [2]  下一页


Tag:语文教研语文教研组活动记录,初中语文教研组计划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语文教研
》《别让真情拐了弯——当《背影》遭遇冷落时》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