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语文教研浅谈“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正文

浅谈“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10-21 00:24:01]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语文教研   阅读:68825

概要:浅谈“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广东湛江吴川一中 刘冬丽所谓“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是选修《古代诗歌与散文》第二单元的要求。诗境即诗歌的意境,“意”作者的感情;“境”,作者创设的图景、情境,由景物构成。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情感和客观场景融合在一起,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陶渊明《归田园居》描绘了一幅清新自然、安静平和的农村生活场景。陶渊明淡泊明志、远离官场的喧嚣联系在一起,这就包含作者感情的场景就构成了这首诗的意境。如果亲身经历过农村生活的读者,就更容易体会这种意境。要品味、感受意境,首先“沉浸其中”。古人说过:“宛若身当其处,而几忘其事之乌有;能使快者掀髯,分者扼腕,悲者掩泣,羡者色飞。”(臧懋循《元曲选序二》),列夫托尔斯泰也说过:“感受者与艺术家那样融合在一起,以至于感受者觉得那个艺术品不是其他什么人创造的,而是自己所创造的。”这就是诗者与作品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完全融会到作品中,身临其境。常见的意境有雄浑壮丽、幽清明静、沉郁孤愁、开阔苍凉等等。李白《蜀道难》中写蜀道的难行,山势的高危,通过神奇的传说和瑰丽的想象,并非生活中现存之物、实有之景,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浅谈“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标签:语文教研组活动记录,初中语文教研组计划,http://www.88haoxue.com

浅谈“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广东湛江吴川一中  刘冬丽

所谓“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是选修《古代诗歌与散文》第二单元的要求。诗境即诗歌的意境,“意”作者的感情;“境”,作者创设的图景、情境,由景物构成。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情感和客观场景融合在一起,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陶渊明《归田园居》描绘了一幅清新自然、安静平和的农村生活场景。陶渊明淡泊明志、远离官场的喧嚣联系在一起,这就包含作者感情的场景就构成了这首诗的意境。如果亲身经历过农村生活的读者,就更容易体会这种意境。要品味、感受意境,首先“沉浸其中”。古人说过:“宛若身当其处,而几忘其事之乌有;能使快者掀髯,分者扼腕,悲者掩泣,羡者色飞。”(臧懋循《元曲选序二》),列夫托尔斯泰也说过:“感受者与艺术家那样融合在一起,以至于感受者觉得那个艺术品不是其他什么人创造的,而是自己所创造的。”这就是诗者与作品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完全融会到作品中,身临其境。

常见的意境有雄浑壮丽、幽清明静、沉郁孤愁、开阔苍凉等等。

李白《蜀道难》中写蜀道的难行,山势的高危,通过神奇的传说和瑰丽的想象,并非生活中现存之物、实有之景,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借助联想和类比尽量构想出那个奇幻的世界,天马行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李贺素有“诗鬼”之称,她在七言歌行的创作上,追求意象怪诞、构思奇特、词才华艳、结构跳跃、境界奇幻,形成一种光怪陆离的意境。李贺《李凭箜篌引》是一首描写音乐的歌行体。只有“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直接描写了音乐的音色和表情。“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等运用了通感的手法把诉诸听觉的音乐充分形象化、视觉化,化无形为有形,还通过天上人间的想象描摹音乐带来的感受,间接地描写音乐。悲凄的音乐“石破天惊”、“逗秋雨”,使得音乐本身也和乐曲一样具有凄寒冷艳的气质,“秋”本是忧愁的意象,秋雨飘落,大地笼罩茫茫愁绪,更让人置身一种凄清的氛围中。

鉴赏诗歌的意境,离不开景,离不开情。有如下步骤可以借鉴:

1、看诗歌标题、注释,首先获取一个总体印象。

2、找出诗中写景、物、人的词语,注意修饰语。

3、借助想象和联想,根据诗歌中的画面,明确那是怎样一幅图景,即诗歌描绘了什么或写了什么。

4、根据景物的特点,感受那种情境下给人带来的感受,也就是说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如:   

            倦夜

                 杜甫

竹凉侵卧内, 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 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 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 空悲清夜徂。

1、看标题。吴齐贤《论杜》曰:“唐人作诗,于题目不轻下一字,而杜诗尤严。”诗题“倦夜”,给我们什么信息?厌倦?疲倦?疲倦只有在紧张的劳作之后才会产生,夜间人们休息安眠,怎么会“倦”?这是一个怎样的夜?诗人为什么会倦呢?

2、找出描写景、物、人的词语。起句:竹——凉,夜月——满月隅,凉气阵阵袭入卧室,月光把庭院的角落都洒满了,写出清秋月夜特有的景致。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点出时间已是深秋;萤——暗飞、自照,鸟——水宿、相呼,秋夜破晓前的景致,更衬托孤寂之情。孤栖“卧内”,辗转反侧,黎明将近还不能眠,为何?原来一直为国事担忧,因此就得出了问题的答案:①描写了一幅幽清冷寂的深夜秋月图;②给予了忧国忧民忧时的感情。“空悲清夜徂”清冷的秋夜就在我徒然的悲哀中过去,又体现了诗人无限的感慨和不能为国效力的忧愤。

把握诗歌的意境,要从多方面入手,要“知人论世”。了解诗人的阅历、情趣、以及创作风格了解作品是诗人在怎样的一个特定时期创作的,因为人的境遇、情感不是固定不变的,所以同一诗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环境所创作的作品,表现的意境也会有所不同。

体会了诗歌的意境,就把握了诗歌的形象和情感,也就把握了诗歌的思想内容。



Tag:语文教研语文教研组活动记录,初中语文教研组计划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语文教研
》《浅谈“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