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语文教研五谈解读作品的深层结构——主要以《祝福》为例» 正文

五谈解读作品的深层结构——主要以《祝福》为例

[10-21 00:24:01]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语文教研   阅读:68769

概要:总之,文中所有的事都与求福相关,所有的人也都在求福中。因而“求福”就是全文的情境。从上面确认情境的过程看来,这实际上就是一个梳理文本内容,异中见同的过程。这个过程用哲学语言表示就是寻找事物间的普遍联系,如用数学术语形容,也可以叫它求取最大公约数了。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分析的本质在于求异。这是基于比较的。要比较就得先找到可比性。可比性是同一的。作为文学,同一的可比性不会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笔者认定它就是公共事件,也就有点“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味道了。当我们认定“求福”就是全文的情境后,就应以“求福”为视点观照所有内容,思维也就由求同转向求异了。这里有三个维度可供分析。第一个维度,事类的维度。就是同是求福之事,依它们的不同,可以分作几种类型。有祭祀的祝福与现实的求福两类。先看祭祀的祝福。祭祀的祝福已有了准宗教的性质。从“迎接福神”看,它有了信奉的神灵;从“致敬尽礼”看,又有了礼仪的定规和宗教式的虔敬。而“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则告诉我们,这种痴迷的普遍与恒久。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祝福又是有身份和财产限制的,“拜的只限于男人”“只要买得起福礼”表明

五谈解读作品的深层结构——主要以《祝福》为例,标签:语文教研组活动记录,初中语文教研组计划,http://www.88haoxue.com

总之,文中所有的事都与求福相关,所有的人也都在求福中。因而“求福”就是全文的情境。

从上面确认情境的过程看来,这实际上就是一个梳理文本内容,异中见同的过程。这个过程用哲学语言表示就是寻找事物间的普遍联系,如用数学术语形容,也可以叫它求取最大公约数了。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分析的本质在于求异。这是基于比较的。要比较就得先找到可比性。可比性是同一的。作为文学,同一的可比性不会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笔者认定它就是公共事件,也就有点“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味道了。

当我们认定“求福”就是全文的情境后,就应以“求福”为视点观照所有内容,思维也就由求同转向求异了。

这里有三个维度可供分析。

第一个维度,事类的维度。就是同是求福之事,依它们的不同,可以分作几种类型。

有祭祀的祝福与现实的求福两类。

先看祭祀的祝福。祭祀的祝福已有了准宗教的性质。从“迎接福神”看,它有了信奉的神灵;从“致敬尽礼”看,又有了礼仪的定规和宗教式的虔敬。而“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则告诉我们,这种痴迷的普遍与恒久。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祝福又是有身份和财产限制的,“拜的只限于男人”“只要买得起福礼”表明,并非人人都能“年年如此”。像祥林嫂这样的人是没有资格拜求甚至是连帮忙都不准参与的。这里,对“福”的普遍恒久的痴迷与祝福的实际上的不能普遍恒久便形成了悖反。这会导致强者有福愈能祝福,弱者寡福反难祝福的不平。根本问题就是这种福文化缺乏对弱者的人文关怀,多了些“福利”,少了些悲悯,有点见福不见爱的味道。

再看现实的求福。人们把祥林嫂的噩运当作自己求福的机运,唯福是求而损人求福,没有了对于弱者的起码同情。最有福的四叔最能祝福也最能求福,而最需要福的祥林嫂却无缘祝福更无法求福,最后倒落了个惨死的结局。

那么,作为祭祀的祝福所反映的思想观念,在现实的求福中便见到了它行为上的表现,二者互为表里;而现实求福中的人间不平,也就印证了祭祀祝福中的神道悖论,两处源流一线。文化是怎样影响了社会,社会又怎么是文化生成的土壤,于此可见一斑。

令人震惊的是,对所求福者(福神)的极度虔敬与对所取福者(祥林嫂)的极端冷酷竟能如此天然地结合在一起,缺少人性的神性蜕化成了魔性。

第二个维度,人物的维度,即同是求福之人,他们的情形又有什么区别呢?

经过比较分类,可以得出:

第一类是损人求福者。这包括婆婆、大伯、卫老婆子、四叔、柳妈等人。祥林、贺老六、阿毛虽无损人主观,但客观上却成了或人或己损人求福的条件和机运。

第二类是求福被损者。这就是祥林嫂。

第三类是叙述人“我”,属于远祸趋福者,值得注意的是,“我”虽无损人故意,但有很强的明哲保身的意识,这导致他只求己福而见死不救,因此也可将他归入第一类中。只不过这种“损”没有那么直接和严重罢了。

如此便形成了两级对立的关系,在这种两极对立中,我们看到,祥林嫂是那么的孤立无助。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了。

再仔细一点分析,在那些损害祥林嫂的人中,其损害的程度也并非完全一样。如按损害程度从重到轻的顺序将他们排列起来,就会得到如下的序列:

亲人(婆婆、大伯)>主人(四叔、四婶)>同事(柳妈)>中人(卫老婆子)>邻人(鲁镇闲人)>旁人(叙述人“我”)

这让我们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那就是,对于一个弱者而言,越是与他关系亲近的人,对他的损害也就越大。

这当然并非一个普遍的规律,但在《祝福》中却是一个冷酷的事实。

这个事实让我们看到了事情的另一个方面,在《祝福》这样的社会中,由于人们唯福是求损人求福,已到了人伦尽失的地步:亲人失爱,主人无仁,中人不中,众人薄情,旁人寡义。

礼教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父慈,子孝;君礼,臣忠;兄良,弟悌”的说法,推广开来就是相互之间要讲仁义,有爱心。而《祝福》的社会却是一片无爱的沙漠,没有了起码的人伦底线。这是背离礼教的根本精神的。

第三个维度,情节的维度。这里指主要人物的经历。

祥林嫂的半生经历,是一条下坠式二道螺旋。

为求得一个平安的生活,祥林嫂曾两次从家庭走到社会最后又回到家庭。

但第二次是第一次的下位循环。

第一次走出家庭是新寡之人,再回来已是被卖之身。第二次走出家庭已成再嫁之妇,这就决定了她会受到更严重的歧视,果然,再回家已是被锯之魂。

第二次比第一次更加悲惨。

这说明了什么呢?

一、社会生态全方位持续恶化。

在不同的家庭,祥林嫂或是本人被卖或是家财被占,遭遇大体相似。在不同的时间段,主人都是既要盘剥她又要歧视她,直至最后赶走她,狠心未减更甚。无处不在损人求福,无时不是求福被损。对于祥林嫂而言,无论何时何地,这个人间都是越来越不“宜居”了。

二、弱者逃不脱被损的命运。

祥林嫂因婆婆要卖她才逃到鲁家做工,结果仍被抓回卖掉;祥林嫂因大伯要赶走她又第二次来到鲁家,结果还是被鲁家赶走。

三、只要弱者逃不掉被损的命运,福即是祸。

祥林嫂求福得祸是不用说的了,就是那些求福得福者,当他们目睹祥林嫂的惨象见闻祥林嫂的惨死,还有幸福感吗?四叔觉得祥林嫂死在年关是冲了他的福气,坏了他的心情,恼得大骂不已。“我”本为祝福而来,但此时只想赶快走掉。其他人也是各怀鬼胎而小心避讳,连说句话都很不轻松。福已荡然无存。结论是,一个弱者得不到救助的社会,不会是一个幸福的社会。

最后一个问题:对于祥林嫂的悲剧,是谁摁倒了那第一张多米诺骨牌?

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的事件是被卖再嫁,那么,婆婆就是祥林嫂悲剧的第一推手吗?也就是说,是不是凡婆婆都能卖掉守寡无子的儿媳呢?

在鲁家,婆婆谎称自己抢走媳妇的举动是叫她回去帮忙,说明婆婆卖媳妇不是一件光彩的事,像四叔这样的大户人家是不会认同的。从后来卫老婆子与四婶的对话看,这种事也只是小户人家有。则婆婆卖媳妇还另有原因.。但这原因文中没有表述。同样没有表述的还有祥林嫂娘家人的情况,文章从头到尾竟无一字提及。这仅仅是一种偶然的巧合?其实,不表述也就是一种表述。如果不是怨恨太深到了决绝的地步,祥林嫂又为什么至死连娘家人的消息也不去打听一下呢?纵然人已死光,也还有故土坟茔!“人穷则反本”,祥林嫂就不是常人?据此我们可以推测:祥林嫂是童养媳。是娘家人先把她卖给了婆婆,婆婆再卖她就认为是有理的了。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语文教研语文教研组活动记录,初中语文教研组计划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语文教研
》《五谈解读作品的深层结构——主要以《祝福》为例》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