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语文教研俗语佛源——口头禅» 正文

俗语佛源——口头禅

[10-21 00:24:01]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语文教研   阅读:68171

概要:【镜花水月】亦作“水月镜花”。《大日经》等佛经记载有十喻:幻、阳炎、梦、影(谓镜中之影像),干达婆城(海市蜃楼)、响、水月(水中所现之月影)、浮浪、虚空花(病眼昏花,于空中所见的种种花状幻象)、旋火轮。密宗以此十喻观想此世界虚幻不实,而离贪染执著。故此中“镜”乃指镜像,“花”指虚空花。《景德传灯录》卷十四:“三界六道,唯自心现,水月镜像,其有生灭?”后来人们多解作镜中花,水中月,用来比喻诗文中空灵的境界。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明·谢榛《诗家直说》第一卷:“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如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现泛指幻觉中的美好景象,或喻事物虚幻不可捉摸。(常正)【盲人摸象】这是《涅槃经》卷三十二所载的一则故事:“有王告一大臣;‘汝牵一象来示盲者’。大臣受王敕,多集众盲,以象示之,时众盲各以手触。大王及唤众盲各各问言: ‘汝见象否?’众盲各言:‘我已见’。王言:‘象类何物’?触其牙者即言:‘象形如萝菔根’。触其耳者言:‘象如箕’。触其头者言:‘象如石’。触其脚者言:‘象如臼

俗语佛源——口头禅,标签:语文教研组活动记录,初中语文教研组计划,http://www.88haoxue.com

【镜花水月】

亦作“水月镜花”。《大日经》等佛经记载有十喻:幻、阳炎、梦、影(谓镜中之影像),干达婆城(海市蜃楼)、响、水月(水中所现之月影)、浮浪、虚空花(病眼昏花,于空中所见的种种花状幻象)、旋火轮。密宗以此十喻观想此世界虚幻不实,而离贪染执著。故此中“镜”乃指镜像,“花”指虚空花。《景德传灯录》卷十四:“三界六道,唯自心现,水月镜像,其有生灭?”后来人们多解作镜中花,水中月,用来比喻诗文中空灵的境界。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明·谢榛《诗家直说》第一卷:“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如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现泛指幻觉中的美好景象,或喻事物虚幻不可捉摸。(常正)

【盲人摸象】

这是《涅槃经》卷三十二所载的一则故事:“有王告一大臣;‘汝牵一象来示盲者’。大臣受王敕,多集众盲,以象示之,时众盲各以手触。大王及唤众盲各各问言: ‘汝见象否?’众盲各言:‘我已见’。王言:‘象类何物’?触其牙者即言:‘象形如萝菔根’。触其耳者言:‘象如箕’。触其头者言:‘象如石’。触其脚者言:‘象如臼’。触其脊者言:‘象如床’。触其腹者言:‘象如瓮’。触其尾者言:‘象如绳’。善男子:如彼众盲不说象体,亦非不说,是众相若悉非象者,离是外更无别象。”盲人摸象比喻各人对事物只有片面的了解,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后用以指无知之徒妄下结论。亦写作“盲人说象”。如元·黄溍《书袁通甫诗后》:“吾齐碌碌,从俗浮沉,与先生相去远甚,而欲强加品评,正如盲人说象。”(无名氏)

【五体投地】

玄奘法师在《大唐西域记》中介绍说,西域致敬的仪式分为九等,“五体投地”是最恭敬的礼拜方式。“五体”又称“五轮”,指双肘、双膝和额顶。“五体投地”就是“五轮至地而作礼”(《地持论》)。其过程是:正立合十,屈膝屈肘至地,翻掌,顶礼。“五体投地”致敬的对象一般是佛菩萨。如《佛般泥洹经》卷下:“太子五体投地,稽首佛足。”又如《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经》:“如是三称三宝,三称观世音菩萨名,五体投地,向于西方。”也用礼拜寺塔。如《十住毗婆沙论·入寺品》:“是在家菩萨若入佛寺,初欲入时,于寺门外五体投地。”还用以礼拜王者等。如《梁书·诸夷传·天竺国》:“今以此国群臣民庶,山川珍重,一切归属,五体投地,归诚大王,”今以“五体投地”比喻倾倒、佩服至极。如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一:“同征友万柘坡光泰,精于五、七古,程鱼门读之,五体投地。”又如鲁迅《而已集·新时代的放债法》:“因为他是天才而且革命家,许多女性都渴仰到五体投地。”(李明权)

【心花怒放】

佛教以清净的本心譬为莲花,故名“心花”。《圆觉经》:“若善男子,于彼善友,不起恶念,即能成就正觉,心花发明,照十方刹。”唐译《华严经》卷六六:“又如满月出现虚空,令可化者心花开敷。”南朝梁·简文帝《又请御讲启》:“俾兹含生,凡厥率土,心花成树,共转六尘。”后来多用“心花怒放”比喻心情开朗愉快。怒放:盛开。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六四回:“平中丞此时喜得心花怒放,连说:‘难为他了,难为他了。’”(常正)

【叶落归根】

“树高千尺,叶落归根”,已成为客居他乡的人对故土的怀念而发出的心声,也是客居他乡的人终要回到本乡本土的心愿和归宿。此语出自《坛经》,惠能大师将入涅槃时,曾对他的门人说他想回归新洲老家,要门人们迅速给他准备舟楫,弟子们向六祖苦苦哀求挽留。惠能大师说:“诸佛出现,犹示涅槃,有来必去,理亦常然;吾此形骸,归必有所。”六袓又对门人说:“叶落归根,来时无口。”后来把“叶落归根”比喻事物总有一定的归宿。现侨居美国的李汉魂先生,1934年8月曾为供养六袓真身的曹溪南华寺撰书一联:“衣钵真传,明心见性;菩提无树,落叶归根。”1982年6月4日李汉魂先生不远万里回国观赏旧联,感慨万千。由此,弥见他乡客子眷恋故土的綦切心情!(无名氏)

【半路出家】

指不是从小而是成年后才出家当和尚或尼姑的人为“半路出家”。出家,梵名波吠儞野Ayanyaka,出家在家的生活,修沙门的净行。《维摩诘经·弟子品》:“我听佛言,父母不听,不得出家。”同经《方便品》又说:“维摩诘言:‘然汝等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后比喻不是本行出身后来改行的称半路出家。如《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说:“先前读书,后来看看不济,却去改业做生意,便是半路出家的一般。”(无名氏)

【对牛弹琴】

讥笑讲话不看对象或对不明事理的人讲道理,白费唇舌。如《镜花缘》第九十回:“对牛弹琴,牛不入耳,骂的狠好,咱们一总再算帐。”这句俗语出于中国第一篇佛教论文,即汉代的《牟子理惑论》:“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禅宗亦用此语,如《续灯录·汝能禅师》:“对牛弹琴,不入牛耳。”指的是禅师说法不对根机,达不到效果。又如毛泽东《反对党八股》:“‘对牛弹琴’这句话,含有讥笑对象的意思。如果我们除去这个意思,放进尊重对象的意思去,那就只剩下讥笑弹琴者这个意思了。为什么不看对象乱弹一顿呢?”(李明权)

【求人不如求己】

宋代诗人苏东坡曾与方外交佛印禅师同游杭州寺院。东坡见大殿上的观世音菩萨手持数珠,东坡觉得奇怪,便问道:“彼自是观音,自诵其号,未审何谓?”佛印答道:“求人不如求己。”见宋·苏轼《问答录》。本来,观世音菩萨是人们求拜的对象。佛印就“自诵其号”而借题发挥,答了一句颇含机锋的话:“求人不如求己”,体现了禅宗“自力自度”的特色。后用“求人不如求己”谓求别人帮忙还不如靠自己努力。如清·曹庭栋《老老恒言》卷二:“世情世态,阅历久,看应烂熟。心衰面改,老更奚求。谚云:求人不如求己。”又如陈登科《风雷》第一部三十章:“何老九又略加沉思一下,发狠道:‘求人不如求己,俺去找素云问问清楚。’”(李明权)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语文教研语文教研组活动记录,初中语文教研组计划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语文教研
》《俗语佛源——口头禅》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