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空中楼阁】出于《百喻经·三重楼喻》:谓昔有富翁,欲造三重楼。木匠依吩咐,开始在地面上砌砖。富翁惊问何故?木匠答道:“作三重楼呀!”富翁急忙说:“我不要下面二重,只要最上一层!”木匠不胜惊异,说明不造下二重就不能造最上一层的道理。但是,富翁还是执迷不悟,引来了众人的嘲笑。佛教用这个比喻说明修行者应筑好根基,循序渐进的道理。今多用以比喻虚幻的东西或空想。如《孽海花》第二一回:“但在这部《孽海花》,却不同别的小说,空中楼阁,可以随意起灭。”又如梁启超《驳某报之土地国有论》:“其空中楼阁的理想,诚足以自慰。”(李明权)【借花献佛】佛说法时,诸天散花。佛国净土也有昼夜雨花的祥瑞。释迦佛涅槃时,大众持香花、宝幢等供养。以献花、焚香礼敬佛等三宝,称为“香花供养”,是佛门习见的仪规。“借花献佛”典出《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一。释迦佛过去世为善慧仙人,闻普光佛出世,欲觅名花供养。遇一位青衣,密持七枝莲花而过,莲花感善慧之诚,踊出瓶外,青衣大惊。善慧“为欲成就一切种智,度脱无量众生”,愿以五百钱购取五枝莲花。青衣见其诚心,即以五花相赠,愿结生死之缘,又“请寄二花以献佛前,使我生死不失此愿
俗语佛源——口头禅,标签:语文教研组活动记录,初中语文教研组计划,http://www.88haoxue.com【空中楼阁】
出于《百喻经·三重楼喻》:谓昔有富翁,欲造三重楼。木匠依吩咐,开始在地面上砌砖。富翁惊问何故?木匠答道:“作三重楼呀!”富翁急忙说:“我不要下面二重,只要最上一层!”木匠不胜惊异,说明不造下二重就不能造最上一层的道理。但是,富翁还是执迷不悟,引来了众人的嘲笑。佛教用这个比喻说明修行者应筑好根基,循序渐进的道理。今多用以比喻虚幻的东西或空想。如《孽海花》第二一回:“但在这部《孽海花》,却不同别的小说,空中楼阁,可以随意起灭。”又如梁启超《驳某报之土地国有论》:“其空中楼阁的理想,诚足以自慰。”(李明权)
【借花献佛】
佛说法时,诸天散花。佛国净土也有昼夜雨花的祥瑞。释迦佛涅槃时,大众持香花、宝幢等供养。以献花、焚香礼敬佛等三宝,称为“香花供养”,是佛门习见的仪规。“借花献佛”典出《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一。释迦佛过去世为善慧仙人,闻普光佛出世,欲觅名花供养。遇一位青衣,密持七枝莲花而过,莲花感善慧之诚,踊出瓶外,青衣大惊。善慧“为欲成就一切种智,度脱无量众生”,愿以五百钱购取五枝莲花。青衣见其诚心,即以五花相赠,愿结生死之缘,又“请寄二花以献佛前,使我生死不失此愿”。善慧旋至普光佛所,“即散五茎,皆住空中,化成台;后散二茎,亦止空中,夹佛两边”。普光佛悬记善慧当来作佛,号释迦牟尼。后因以“借花献佛”比喻借别人之物去做人情。如元·萧德祥《杀狗劝夫》楔子:“既然哥哥有酒,我们借花献佛,与哥哥上寿咱!”(李明权)
【求佛求一尊】
大乘认为,一佛即一切佛,一切佛即一佛。拜佛当至诚专一。俗语“求佛求一尊”,比喻遇事不要乱求人,看准后,诚心诚意去求一人就可以了。如张恨水《金粉世家》第八六回:“你总不学一点交际手段,怎样混得出来?连七爷这样好说话的人,都不高兴了,别人还行吗?求佛求一尊,你这样子,还是请七爷多帮忙吧。” (李明权)
【步步生莲花】
莲花,是一种吉祥清净的花,出污泥而不染,清香可爱。佛教视莲花为圣洁的象征。所以佛、菩萨像都设有莲花宝座。佛典中说在印度,莲花分为四种:一、优钵罗华(华同“花”),青色;二、拘物头华,黄色;三、波头摩华,赤色;四、芬陀利华,白色。虽然因颜色不同而各有其别名,但总称之为莲华。《杂宝藏经》卷一有鹿女步迹生莲花的故事。据说鹿女每走一步,都生出一朵莲花。后来鹿女被梵豫国王娶为第二夫人,生千叶莲花,每片叶上有一个小孩,共得一千个儿子。据《南史》记载:南齐东昏侯肖宝卷穷奢极欲,仿照鹿女步迹生莲花的故事,在宫中用金片雕莲花铺地,令其宠妃潘玉儿在上面行走,称她为“步步生莲花。”后来就用这句话形容女子步态的轻盈多姿。(无名氏)
【别具只眼】
另有一番独特的眼力与高超的见解,与众不同,俗谓之“别具只眼”。如宋·杨万里《送彭元忠》诗:“近来别具一只眼,要踏唐人最上关。”“别具只眼”,顾名思义,就是比常人多了一只眼。在佛书上,指的“色究竟天”,天主摩醯首罗(Mahesvara)竖生在额头上的那只“顶门眼”。《大智度论》卷二描绘道:“摩醯首罗天,秦(汉)言大自在,八臂三目骑白牛。”神话中“灌口二郎神”的三只眼的形象,当源于此。那只“顶门眼”不是肉眼而是“天眼”,“天眼所见,自地及下地六道中众生诸物,若近若远,若粗若细,诸色莫不能照”(《大智度论》卷五)。意即超尘脱俗、非同一般的。(李明权)
【吹大法螺】
法螺,是佛教徒举行宗教仪式时吹奏的一种乐器。螺即螺贝,生长在大海,俗称海螺,系软体动物,肉可食,螺头穿孔吹之,声大而远。吹大法螺或吹法螺,比喻佛说法广被众生。螺声勇猛,表示大法之雄健。又吹螺表示号令三军,比喻佛说法降魔。“吹大法螺”一语,出自多种佛经。如《法华经·序品》亦说:“吹大法螺,击大法鼓。”《金光明经·赞叹品》亦说:“吹大法螺,击大法鼓,燃大法炬,雨胜法雨。”这种法螺,现在我国汉传佛教寺院做佛事,一般不用了,但藏传佛教寺院举行隆重的宗教仪式时,仍然吹奏这种乐器。由于法螺中空声大,距离很远的地方都可以听到。所以后用以比喻吹牛皮、空口说大话为“吹大法螺”。(无名氏)
【伸手不见五指】
出于《续灯录》卷七:“伸手不见掌。”这句禅语的意思大致是:悟道的人见一切实物,不加以主观的虚妄分别与憎爱,因为一切事物在本质上是平等不二的。正如禅家常说的:“了了见,无所见;无所见,了了见。”此俗语形容没有星星和月亮的漆黑一片的天色。如丁玲《粮秣主任》:“有一天夜里,天很冷,黑得伸手不见五指。”(李明权)
【作如是观】
作这样的看法,表示对某一事物所持的观点。这句话出于《金刚经》中著名的“六如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意思是说,佛教徒应持这样的观点:所有事物现象,都是空幻的,生灭无常的。“如是”是指示代词,犹言如此,是这样。在佛经中,“如是”往往特指佛说的教义。过去注经者或谓当理为“如”,无非为“是”;或谓“真空”为“如”,“妙有”为“是”。文章中引用如鲁迅《而已集·大衍发微》:“将冠冕堂皇的‘整顿学风’的盛举,只作如是观,虽然大煞风景,对不住‘正人君子’们,然而我的眼光这样,也就无法可想。”(李明权)
【作茧自缚】
此句表达了佛教的“自因自果”的观点,正如《楞严经》卷八所说:“如是恶业,本自发明,非从天降,亦非地出,亦非人与。自妄所招,还自来受。”苦果、逆境,都是自己的恶业造成的,不必怨天尤人。本于《妙法圣念处经》:“业果善不善,所作受决定;自作自缠缚,如蚕等无异。”后俗语中用作茧自缚比喻自己做事不慎而使自己陷于困境。如宋·陆游《书叹》诗:“人生如春蚕,作茧自缚裹。”又如茅盾《腐蚀·九月十九日》:“我却怕我这空虚的心会被幻象所填满——我竟自感到‘作茧自缚’的危险了,怪不怪?”
【做贼心虚】
“贼”是盗窃分子,是危害社会治安的罪犯。当他行窃时,表面上胆大包天,但实际他心里是害怕的——害怕别人发现,害怕被抓受到法律制裁。所以称之为“做贼心虚”。此语出自宋代悟明编《联灯会要·重显禅师》。师问侍者:“过来有人看方丈么?”侍者答:“有。”师云:“做贼心虚。”他为何说这句话?可能是禅家的机锋。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这句话作为谴责之词。如某人作了坏事但又怕别人知道,由于他心中有愧,疑神疑鬼,总觉得有人在盯住自己,所以谴责这种人为“做贼心虚”。如曹禺《北京人》剧本中亦有“做贼心虚”一语,此处的语气是取笑。如说“你看你这做贼心虚的劲儿。”
上一篇:作文:听,那沉默的声音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