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1691年,古北口总兵蔡元向朝廷提出,他所管辖的那一带长城“倾塌甚多,请行修筑”。康熙经深思熟虑,提出了不同意见。他的上谕是这样写的:“秦修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能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而邦本得,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是也。”康熙的明智,使我国历史上持续两千多年修筑长城的工程画上了句号,也使我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个阶段性的盛世。 师:刚才两位同学谈得很深刻。确实,得民心者得天下。失去了民心,长城修得再坚固,江山也保不住啊! 三、评价长城的价值 师:(接上)因此,有人说,中国古代帝王相继修筑长城,想以此巩固江山,但他们的朝代还是灭亡了。而在今天,长城更失去了用武之地,成了一座僵硬的雕塑。你们同意这个观点吗?老师给你们几分钟的时间,大家小组讨论一下,根据我们课本上提供的资料,或你们课外查找的资料,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生:(小组讨论) 师;好,下面请同学们来说说你们讨论的结果。 (评价长城的军事价值) 讨论结果分两种:一种认为长城有很
专题《长城》课堂教学实录,标签:苏教版初二上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1691年,古北口总兵蔡元向朝廷提出,他所管辖的那一带长城“倾塌甚多,请行修筑”。康熙经深思熟虑,提出了不同意见。他的上谕是这样写的:“秦修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能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而邦本得,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是也。”康熙的明智,使我国历史上持续两千多年修筑长城的工程画上了句号,也使我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个阶段性的盛世。
师:刚才两位同学谈得很深刻。确实,得民心者得天下。失去了民心,长城修得再坚固,江山也保不住啊!
三、评价长城的价值
师:(接上)因此,有人说,中国古代帝王相继修筑长城,想以此巩固江山,但他们的朝代还是灭亡了。而在今天,长城更失去了用武之地,成了一座僵硬的雕塑。你们同意这个观点吗?老师给你们几分钟的时间,大家小组讨论一下,根据我们课本上提供的资料,或你们课外查找的资料,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生:(小组讨论)
师;好,下面请同学们来说说你们讨论的结果。
(评价长城的军事价值)
讨论结果分两种:一种认为长城有很高的军事价值;一种认为长城根本没有发挥军事作用。(将学生分为两组进行辩论)
组1:刚才有同学介绍了长城的构造。我们都知道,它外侧高险,有的地方下临绝壁,在当时的军事条件下,来犯之敌要想循着险峻的山势攀登到长城脚下,再无依无傍的进行仰攻而破城取胜,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长城在当年的军事防御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说它没有发挥作用,这很片面。
组2:我不同意这位同学的看法。就说秦始皇吧,当年他修筑长城,是为了防御敌人的进攻,求得自己的平安。可结果呢?还不是被孟姜女哭倒了长城。这个冀求长生不老、万世一系的暴君秦始皇,不是照样在人民的愤怒之下,竟不及二世而亡,有如镜花水月,灰飞烟灭了吗?你能说,长城在军事方面发挥了作用了吗?
组1:不错,秦始皇是灭亡了,但他不是被外来之敌打败的,他是败在人民的手中,是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推翻了其统治,怎么能因此否认长城的军事作用呢?长城除了有绵延万里的城墙,其防线上还设有关城。如著名的山海关、嘉峪关、雁门关、居庸关等等。这些关城都在选择有利防守的险要之处,能以极少的兵力抵御强大的入侵者,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组1:对,长城上还有发烽火台,它是传递军情的设施。在古代没有电话、无线电通讯的情况下,烽火台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白天燃烟,夜晚举火,传递军情非常迅速。游牧民族想要越长城骚扰,比登天还难。
组2:不错,秦始皇是败在人民的手里,他施行暴政,罪有应得。我也承认,长城在防御方面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不过,请大家深思一下,它是坚不可破的吗?以明代为例吧,明代修筑长城的规模最大,虽然城墙高筑,但仍多次被蒙古和满洲骑兵突破,造成对中原极大的侵扰,老百姓生活极不安宁。明代后期,清军出入长城就如入无人之地。你能说,长城发挥了作用了吗?
组1:明长城是否真正发挥了保家卫国的作用?这一点学过历史的都清楚,明代最杰出的军事家戚继光就在其治内大修特修边城,建筑了长城中最为坚固的一段,屹立迄今。不论是起初的蒙古人还是后来的满洲人,长城一直是他们入侵中原的最大障碍。即使击破了薄弱环节入塞掠夺,长城也使他们有后顾之忧,绝不敢久留。当然,再坚固的城墙也会被攻破,再高深的院墙也不可能防止一切偷盗,我们不能因此抹煞城墙院墙在平时的保护作用。如果没有长城的保护,当时的中原人民真不知要受到多少异族入侵的苦难呢!再说啦,吴三桂是明朝的叛臣,没有他,清军也不是那么好入关的。
组1:近代,虽长城依旧存在,但手持洋枪洋炮的洋鬼子们照样轰开了大清帝国关闭自守的大门。当时,长城就像被抽掉了筋骨的长龙,僵卧在贫穷多难的大地上!修长城,其实就是民族封闭的象征!
(由“长城是民族封闭的象征”激发新的看法)
生:我想提醒刚才几位同学,你们讨论的,都是围绕长城是否在军事方面发挥了作用。其实,翻开长城的历史,我们能够从长城上挖掘的,远不止军事这一方面。有同学说“长城是民族封闭的象征”。我不同意这个说法。大家知不知道明代“郑和七次下西洋”的历史啊?那时候,中国就与海外有联系。不仅如此,先后有四个国家的七个国王访华,三个死于并葬在中国,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只是在土木之变后,明代国势逐渐衰弱,这时才开始修筑长城。可见,长城并非民族封闭的象征。
(评价长城的经济价值)
生:我也不同意“长城是民族封闭的象征”这个说法。代表中国早期对外开放的“丝绸之路”就与长城有密切的关系。就在汉武帝派张謇两次出使西域的同时,为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立即开始在漫长的河西走廊上设郡县,筑长城。可以说,没有“丝绸之路”的开通,就不会有长城的修筑;没有这万里长城的保障,“丝绸之路”也就无法存在。我觉得万里长城在经济上是发挥了作用的。
生: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把余秋雨的《长城与都江堰》这篇文章好好看看。我觉得余秋雨的这句话说得太好了。“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早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都江堰就已经建成了。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但它从建成至今,一直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而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了。要说经济作用的话,都江堰恐怕要比长城大得多。
生:谁说长城的社会功用已经废弛了。长城至今还在发挥作用啊。你们没听说“外国人不到长城就等于没到过中国”这一说法吗?长城为我国旅游业不知发挥了多大作用呢。许多国家首老访问中国,第一件事就是到长城走一走。更不用说那些外国游客了。
(评价长城的文化价值)
生:我也觉得余秋雨只是强调了都江堰的灌溉作用,这种作用虽时间久远,但比较单一。长城就不同啦。我觉得它不仅在军事、经济等方面发挥作用,还有深邃的文化价值呢。长城身上所蕴藏的中华民族两千多年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流传至今。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为长城留下了不朽的篇章。我们学的边塞诗词中许多都与长城有关。像“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还有“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读着这些诗句,怎能不让我们感慨万千。从这些诗词中,我们吸取到了多么丰富的文化营养。从这一点出发,长城难道比不上都江堰吗?
上一篇:专题《长城》导学案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