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人教版高二册语文教案《召公谏厉王弭谤》课文研讨» 正文

《召公谏厉王弭谤》课文研讨

[10-21 00:12:03]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高二册语文教案   阅读:68432

概要:当然,召公“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观点,显然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为维护周王朝统治者的利益服务的。但他能重视人民群众的意见,主张“宣之使言”,反对镇压措施,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厉王厉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有名的暴君。课文刻画了这个暴虐凶残、刚愎自用、拒不纳谏的独夫形象。他不仅认识不到危机,反而沾沾自喜,他的一怒一喜,表现了他的残忍和昏庸。召穆公直言劝谏,厉王不但不听,反而派卫巫监视敢于批评厉王的人,堵塞言路,屠杀谤者。他的暴虐和顽固,最终落得个“国人流王于彘”的下场。国人据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册,“国人”是与“野人”相对而言的。住在田野小邑的农夫叫“野人”,住在通都大邑里的工商业者叫“国人”。课文多次写到国人,处处与厉王相对照,又暗合了召公的谏言。“莫敢言”“道路以目”的形象描写,从侧面表现了厉王的暴虐与国人的怨忿。最后的“莫敢出言”,不仅不敢议论国事,就连日常生活也不敢多言了,极写国人受压抑之深、沉默之至,恰似万马齐喑、山雨欲来之状。关于练习一、本文重点是记叙召公劝谏之词,清人余诚评点说:“谏词只天子听政一段在道理上讲,其余俱是在利害上讲;而正意又每与喻意夹写

《召公谏厉王弭谤》课文研讨,标签:人教版高二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当然,召公“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观点,显然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为维护周王朝统治者的利益服务的。但他能重视人民群众的意见,主张“宣之使言”,反对镇压措施,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厉王

厉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有名的暴君。课文刻画了这个暴虐凶残、刚愎自用、拒不纳谏的独夫形象。他不仅认识不到危机,反而沾沾自喜,他的一怒一喜,表现了他的残忍和昏庸。召穆公直言劝谏,厉王不但不听,反而派卫巫监视敢于批评厉王的人,堵塞言路,屠杀谤者。他的暴虐和顽固,最终落得个“国人流王于彘”的下场。

国人

据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册,“国人”是与“野人”相对而言的。住在田野小邑的农夫叫“野人”,住在通都大邑里的工商业者叫“国人”。课文多次写到国人,处处与厉王相对照,又暗合了召公的谏言。“莫敢言”“道路以目”的形象描写,从侧面表现了厉王的暴虐与国人的怨忿。最后的“莫敢出言”,不仅不敢议论国事,就连日常生活也不敢多言了,极写国人受压抑之深、沉默之至,恰似万马齐喑、山雨欲来之状。

关于练习

一、本文重点是记叙召公劝谏之词,清人余诚评点说:“谏词只天子听政一段在道理上讲,其余俱是在利害上讲;而正意又每与喻意夹写,笔法新警异常。”通读课文,说说召公是怎样从正反两方面讲述弭谤的危害的。

设题意图:本题意在让学生重点阅读文章主要段落,经过分析,概括要点。

参考答案:见课文研讨

二、归纳下列多义词的义项。


   1.失其所与,不知
   2.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3.秦伯说,与郑人盟


   1.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2.以告,则杀之
   3.是以事行而不悖


   1.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
   2.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3.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1.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
   2.三年,乃流王于彘
   3.三教九流

设题意图:本题意在让学生整理积累已学过的文言词的义项。

参考答案:

与:1.帮助;2.赞许;3.和、跟。

以:1.认为;2.依据,按照;3.因为,“是以”即“以是”。

犹:1.如同,好像;2.尚且;3.还、仍。

流:1.流动;2.放逐、流放;3.流派、派别。

教学建议

一、本文语言上代表了《国语》质朴平实的特色。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借助注释,阅读课文,弄清课文大意,了解作者“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民本思想。

二、有些词语与当时的典章制度有关,如“卫巫”“列士”“献诗”“瞽”“瞍”“矇”“百工”等,在文言文中用得较少,属于比较冷僻的词语,教学中重在帮助学生领会课文的意思,不必在这些词语上花费太多的时间。

有关资料

一、作者、作品

《国语》的作者是谁,历来没有定论。相传它和《左传》都是出于左丘明之手。一般的看法是,《国语》的成书有一个过程,最初是左丘明传诵,然后是时人传习,最后经列国之瞽史改编、润色而成。时代大约在战国初年。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史,共二十一卷,分《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八部。


上一页  [1] [2] 


Tag:高二册语文教案人教版高二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人教版 - 高二册语文教案
》《《召公谏厉王弭谤》课文研讨》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