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人教版高三册语文教案《秦风·无衣》《邶风·静女》教案» 正文

《秦风·无衣》《邶风·静女》教案

[10-21 00:12:03]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高三册语文教案   阅读:68847

概要:课题:《秦风·无衣》《邶风·静女》 地点:常州市一中高二教改(1)班 执教者:程代军 (预习中已经解决字词问题,学生在早读时已经能熟读) 一、教师明确任务:这节课学习《静女》《无衣》两首诗,方法是小组讨论教师出示的问题,组长主持工作,记录员写下讨论中的答案,发言人准备将小组讨论成果在班内汇报。 二、教师板书讨论题 1、“静女”到底静不静? 2、“匪女之为美”能改为“匪其为美”吗? 3、如果你是男主人公,对于“彤管”和“荑草”,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4、诗中如果安排女子出场,效果好不好? 5、《无衣》三段文字基本相同,是否罗嗦? 6、123三段文字能否排成213或312形式? 三、小组讨论10分钟。 过程热烈。 四、交流发言,教师引导归纳 1、不静。“爱而不见”见其调皮。(教师追问:那为什么诗名叫“静女”呢?)因为这是无题诗的一种形式,它是取诗的第一句中前两个字命名的。(教师再问:那这诗是男子作的,这男子为什么认为她是静女呢?)推测:一是女子躲起来,在男子看来是娴静的;二是这男子已经被迷得不知道审美标准了。就用“静”来代替理想的称呼。

《秦风·无衣》《邶风·静女》教案,标签:人教版高三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课题:《秦风·无衣》《邶风·静女》 
地点:常州市一中高二教改(1)班 
执教者:程代军 

(预习中已经解决字词问题,学生在早读时已经能熟读) 

一、教师明确任务:这节课学习《静女》《无衣》两首诗,方法是小组讨论教师出示的问题,组长主持工作,记录员写下讨论中的答案,发言人准备将小组讨论成果在班内汇报。 

二、教师板书讨论题 
1、“静女”到底静不静? 
2、“匪女之为美”能改为“匪其为美”吗? 
3、如果你是男主人公,对于“彤管”和“荑草”,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4、诗中如果安排女子出场,效果好不好? 
5、《无衣》三段文字基本相同,是否罗嗦? 
6、123三段文字能否排成213或312形式? 

三、小组讨论10分钟。 
过程热烈。 

四、交流发言,教师引导归纳 
1、不静。“爱而不见”见其调皮。(教师追问:那为什么诗名叫“静女”呢?)因为这是无题诗的一种形式,它是取诗的第一句中前两个字命名的。(教师再问:那这诗是男子作的,这男子为什么认为她是静女呢?)推测:一是女子躲起来,在男子看来是娴静的;二是这男子已经被迷得不知道审美标准了。就用“静”来代替理想的称呼。 
2、(这题很难。很多小组说没研究出来。教师先让学生翻译这两个句子。发现它们的差异在于人称上,学生逐渐找到感觉)如果是第三人称,那说明男子离那草很远,那他对静女的爱也有距离了,如果是用第二人称,好象爱人就在眼前,便于倾诉。(教师用左右手比画距离,很形象。补充了人称转换的作用,举《我的老师》中突然改用第二人称的范例) 
3、(目的是训练学生理解中的移情,很多学生猜出了命题意图,都往真情上想象,剧本比较精彩。教师建议学生在注释上取“彤管”的一个解释,大多取乐器,说这是买来的,买来就不是很辛苦。不像荑草要到野外去摘,历经千山万水~~~~还有学生说,由彤管到荑草,看出这男子等待的时间很长,先用音乐感怀爱人出场,有点关雎中“琴瑟友之”的目的,但是静女没出来,他就用杀手锏,把荑草这爱的信物拿出来,这女子估计忍不住了。靠,都学会了我的这招!) 
4、(主要是理解侧面描写的作用)不出来好的,便于想象,什么样的脸蛋,什么的眉毛。尽管往美出想。一出来就没想象余地了。同时,不让男的多等一会,这感情就浅薄了。《氓》的教训。 
5、不罗嗦。排比,有力量。(教师抛出术语:重章叠句的结构样式)语气加强,语意拓深。(联系关雎的情感表达) 
6、不可换。内容上的逻辑关系,先思想再行动。(那能不能换132呢?这问题问倒很多人,因为23两段都是写行动的,换换好象也没关系。教师点拨“行动上也有不同”)先行动口号,再行动实际,这也是逻辑。 

五、读读背背,下课 



Tag:高三册语文教案人教版高三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人教版 - 高三册语文教案
》《《秦风·无衣》《邶风·静女》教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