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灯》教案2

[10-21 00:12:03]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高三册语文教案   阅读:68770

概要:课题:灯重点:1.象征。2.联想。过程:第一课时一、上课。二、引入:在当代文学史上,有一部非常著名的散文集,叫《随想录》,它给读者带来了许多思索和启迪。谁知道这部散文集的作者是哪位作家?――巴金。三、新课:(一)作者:1.巴金的原名是什么?——李芾甘。2.巴金是哪里人?——四川成都。3.巴金是什么人?——现代著名作家。4.我国现代文学是指从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的文学?——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巴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什么?——写于1928年的《灭亡》。6.巴金的小说代表作都有什么?——《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寒夜》。7.巴金的散文集除了《随想录》之外,还有什么?——《废园记》等。这节课我们来复习巴金的著名作品《灯》。(二)字词:课后题二。(三)内容与写法:1.题目:(1)从文学体裁角度看,《灯》属于什么体裁?——散文。(2)散文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形散而神不散。(3)“形散而神不散”中的“形”主要指什么?“神”主要指什么?——“形”指材料与形式,“神”指主题。所谓形散,是

《灯》教案2,标签:人教版高三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课题:灯
重点:
1.象征。
2.联想。
过程:
第一课时
一、上课。
二、引入:
在当代文学史上,有一部非常著名的散文集,叫《随想录》,它给读者带来了许多思索和启迪。谁知道这部散文集的作者是哪位作家?
――巴金。
三、新课:
(一)作者:
1.巴金的原名是什么?——李芾甘。
2.巴金是哪里人?——四川成都。
3.巴金是什么人?——现代著名作家。
4.我国现代文学是指从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的文学?——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5.巴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什么?——写于1928年的《灭亡》。
6.巴金的小说代表作都有什么?——《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寒夜》。
7.巴金的散文集除了《随想录》之外,还有什么?——《废园记》等。
这节课我们来复习巴金的著名作品《灯》。
(二)字词:
课后题二。
(三)内容与写法:
1.题目:
(1)从文学体裁角度看,《灯》属于什么体裁?——散文。
(2)散文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形散而神不散。
(3)“形散而神不散”中的“形”主要指什么?“神”主要指什么?
——“形”指材料与形式,“神”指主题。所谓形散,是指散文的取材非常广泛,山川草木,花鸟虫鱼,人生百态,世间万象都可以写入文章,同时散文的文章形式也不拘一格,自由灵活;所谓神不散,是指散文的主旨必须是专一的集中的,所有的材料必须为同一主旨服务。
(4)《灯》这个题目在全文结构中具有什么重要作用?
——“灯”是全文的线索,整篇文章都是紧紧围绕“灯”来展开的。
2.思路:
(1)作品共写了哪些灯?请尽量用课文中的词语加以说明。
——如下:
平房中的“灯”——夜行路上的“灯”——海上的“灯塔”——哈里希岛上的“孤灯”——希洛的“火炬”——友人故事中的“灯”
(2)作者由眼前平房中的“灯”,写到自己记忆中的“灯”,又写到海上“灯塔”和两个传说故事中的“灯”和“火炬”,最后又写到友人故事的的“灯”,这种写法从思维角度看属于哪一种方式?
——联想。
“联想”是我们复习这篇课文要掌握的第一个重点。
3.主旨:
(1)作者所写的这想“灯”都有哪些作用呢?请迅速筛选出作者揭示“灯”或“灯光”作用的语句。
(2)根据这些语句归纳一下“灯”的作用:
——扫淡黑暗,给人安慰、给人温暖、给人勇气、给人鼓舞、给人指路,甚至给人生命。
(3)作者在此所说的仅仅是“灯”吗?这些“灯”有什么更深层的含义吗?
——作者所写的“灯”代表着光明、希望、无私精神。
(4)这是什么手法?
——象征。
“象征”是我们复习这篇课文要掌握的第二个重点。
4.结构:
下面我们来看看这篇作品的开头三段:
(1)作者说“我半夜从噩梦中惊醒,感觉到窒闷”,他想通过“噩梦”“窒闷”表达什么内容?
——这里的“噩梦”“窒闷”表达了作者在当时非常险恶非常黑暗的社会中的抑郁苦闷的心情。
(2)在文章的结尾部分只占哪个词与第一句中的“窒闷”呼应?
——“微笑”。
(3)作者为什么会由开始的“窒闷”变为后来的“微笑”呢,请用简练的语句回答。
——作者看到、想到了“灯”“灯光”,感到了温暖,受到了鼓舞,对抗战的胜利、民族的命运和国家的前途充满了希望和信心,因而由“窒闷”转为“微笑”。
(4)在第三段中,作者为什么用“扫淡了”而不说“减淡”了呢?
——用“扫”字既富有动态感,又有力度感,突出了灯光的作用。
(5)那么他为什么不用“扫除了”而用“扫淡了”呢?
——因为只有“几点灯光”,比较微弱,用“扫淡了”比用“扫除了”更准确。
(6)这个段落在全文中有什么重要作用?
——这个段落既是为后文埋下的伏笔,又是全文联想的触发点和起始点。
(7)文章结尾是如何与此段相照应的?
——“望着山那边微笑了”。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会发现,这篇文章在词语运用上既形象准确,含义深刻,又注重锤炼,非常深刻;同时在结构上也是前后呼应,非常严谨。
四、作业:
题一、三、四。
第二课时
一、上课。
二、引入:
对于《灯》这篇文章我们在复习中应掌握的两个要点是什么?
——联想和象征。
三、新课:
  (一)关于联想:
什么是联想呢,所谓联想,就是由一种事物想到与其有某种联系的其它事物的心理过程。古人在谈到写文章时,经常说到这样八个字,叫做“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思接千载”是从时间角度讲的,就是说一个人在写文章时应该想到上下几千年的事情;“视通万里”是从空间角度讲的,就是说一个人在写文章时应该看到远在万里之外的事物。万里之外的事物怎么能够看到呢?难道写文章的人必须是千里眼吗?难道写一篇文章还得用上哈勃望远镜吗?当然不是,所谓视通万里实际说的也是“想”。这八个字强调的正是写作中必须运用联想。联想是文章的生命,没有丰富的联想,就没有内容充实的文章。为什么有些同学在写作文的时候总是抓耳挠腮甚至咬牙跺脚也写不出几行字呢?根本原因之一就是不会联想或不善于联想。
那么怎样进行联想呢?
一种是由一种事物想到与之相关的其它事物,这叫相关联想。比如看到粉笔,想到黑板,再想到在黑板上用粉笔写字的老师,又想到某年某月的某一天老师用粉笔在黑板上写的一句名言。这就是相关联想。
再一种是由一种事物想到与之相似的其它事物,这叫相似联想。比如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描写荷花的香气,他是怎么描写的了?大家还记得那个著名的句子吗?“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由荷花的清香,想到“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就是相似联想。这篇文章中还有一个与此类似的联想,大家还记得是哪个句子吗?“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由光与影想到“名曲”,也是相似联想。
还有一种是由结果想到原因,或者由原因想到结果。比如看到满天乌云,你会想到什么,可能会想到下雨,这就是由原因想到了结果。杜甫有一首诗,叫做《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首诗的后两句,就是因果联想的产物,是诗人由夜里的雨所想到的第二天清晨将会看到的鲜花遍地,花团锦簇的景象。

[1] [2]  下一页


Tag:高三册语文教案人教版高三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人教版 - 高三册语文教案

上一篇:《灯》教案3

》《《灯》教案2》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