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人教版高三册语文教案《离骚》第二课时教案» 正文

《离骚》第二课时教案

[10-21 00:12:03]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高三册语文教案   阅读:68781

概要:《离骚》教案执教者 马玉林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通过学习《离骚》,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如屈原借诗中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怀。2. 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能力目标培养通过把握诗文形象,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德育目标通过学习《离骚》,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着追求理想的高尚情操。教学要点1. 检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2. 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内容。划分结构层次教学难点1. 学习课文中托物陈辞,比兴达意的写法,了解课文中运用移情而形成的积极浪漫主义色彩。2. 鉴赏文中的精彩诗句教学过程一、 检查上节课所学知识二、 要求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课文内容,梳理课文思路。明确:全诗分为两部分。1~~5节诗人略述自己的身世、品质和自修。6~~12节写诗人的政治理想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

《离骚》第二课时教案,标签:人教版高三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离骚》教案

执教者  马玉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通过学习《离骚》,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如屈原借诗中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怀。

2.       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

能力目标

培养通过把握诗文形象,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离骚》,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着追求理想的高尚情操。

教学要点

1.       检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2.       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内容。划分结构层次

教学难点

1.       学习课文中托物陈辞,比兴达意的写法,了解课文中运用移情而形成的积极浪漫主义色彩。

2.       鉴赏文中的精彩诗句

教学过程

一、             检查上节课所学知识

二、             要求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课文内容,梳理课文思路。

明确:

全诗分为两部分。1~~5节诗人略述自己的身世、品质和自修。

6~~12节写诗人的政治理想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三、             教师引导学生具体研习诗歌的1~~5

1、  学生集体朗读

2、  学生朗读1、2节。教师提问:这两节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1、2节,诗人自述身世和名字的来历。追述身世,说明他与楚国血肉相连;叙写名字,点出他不凡的风度、仪态。

3、  教师指定一名学生朗读3、4节

提问1:诗人有着怎样的品质?是怎样形象地描绘的?

明确:诗人既有“内美”(内在美德)又有“修能”(优良的的才能),可见他品性高洁、才华出众。诗人展开想象,想象自己披上江离与幽香的白芷,又联缀起秋兰作为佩饰。借香草(“江离”“辟芷”“秋兰”)象征自己的美质和才能

提问2:诗人感到流年似水后又是怎样做的呢?

   明确:时光如逝水,岁月不待人。诗人深感努力向前,还怕追赶不上,于是就勤奋不懈;清晨去摘山坡上的木兰啊,黄昏去拔经冬不凋的草。即抓紧时间,修养自己。

    提问3:如何概括3、4节的内容?

    明确:3、4两节自述早年就怀有远大的理想与美好的志趣,积极努力,勤奋不懈。

    4、学生集体朗读第5节。

    提问l:本节内容有何深刻含义7

    明确:本节四句从天时运转,春生秋杀,草木零落,年岁将尽,担心君王如不能及时建立道德,举贤用能,则将年华老大,无所成就。

    提问2:“惟草术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在行文上有何作用?

    明确:起过渡作用,诗歌“至此方人题”。它引出了楚王不举贤能则将灭亡的道理.并开启下文,抒发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6学生自由朗读前5节。

   四、具体研习诗歌的612

  1.学生集体朗读诗歌。

  2.教师提出下列问题,要求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小组代表发言。

  (1)屈原的政治理想是什么?

  (2)如何才能实现此理想?诗中是怎样阐发的?

  (3)屈原在楚国振兴中担当了一个怎样重要的角色?

  (4)诗人面对着的是一个怎样的现实?这说明了什么?

  小组代表发言后,明确:

  (1)屈原的政治理想是实现圣君贤相的政治。他希望国君能像尧、舜一样“耿介”,即光明正大,“即遵道而得路”,遵循正道而得大路畅通。最终使国君能“及前王之踵武”,即赶上先王们的足迹。

  (2)要想实现此理想,国君必须得“弃秽”“改乎此度”,即抛弃秽政,改变不合理的治国法度,也即应实行“美政”。他从“美政”的要求出发,托古喻今,在诗中一再称道尧舜等圣王(“众芳之所在”“遵道而得路”),否定桀纣等暴君(“昌被”而“窘步”)。他想通过对比来说明圣君贤相的重要,并借以说明楚无圣君贤相的危险性。屈原认为只有德行高尚的圣王,才能君临人间,这正是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的体现。    t

   (3)屈原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在楚怀王时期,他担任过左徒和三闾大夫两项官职。三闾大夫掌管五族三姓(昭、屈、景)之事,屈原在这个职位上曾努力栽培王族子弟,希望他们成为优秀人才,为国效力。当他任职左徒时,更受到楚怀王的重用,“人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所以屈原很想利用这些条件来实现他的远大政治理想,即首先使楚国富强壮大起来。于是,他“导夫先路”又“忽奔走以先后”,勇于担当振兴楚国的重任。

  (4)诗人面对着的楚国现实是:楚王的昏庸,“党人”的“偷乐”.“民生之多艰”,使楚国陷于“路幽昧以险隘”的危境。而楚王却“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馋而齎怒’’‘‘日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在腐朽的贵族统治集团的打击排挤下,诗人遭谗见废。正由于此,导致了诗人“美政”理想的幻灭。这不只是个人的悲剧,更重要的是反映了当时的楚国,不能顺应历史洪流前进以致必然崩溃的命运。

    (解说:以上几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有层次地理解诗歌内容,便于抓关键句条理背诵)

    3.学生试背6~12节。

[1] [2]  下一页


Tag:高三册语文教案人教版高三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人教版 - 高三册语文教案
》《《离骚》第二课时教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