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人教版高五册语文教案《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案及练习» 正文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案及练习

[02-26 23:49:58]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高五册语文教案   阅读:68466

概要:第五课《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一. 教学重点: 课文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说明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第二部分,说明我国古代小说在发展过程中的规律。第一部分是从纵的方面论述,第二部分是从横的方面论述,全文纵横交织,互相补充,完整地阐述了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第一部分讲发展过程,作者是按几个阶段来写的。 1. 起源:神话传说。 2. 发展:魏晋南北朝志怪志人。 上述两个阶段中,小说同历史归于一类。 3. 成熟:唐代传奇。脱离历史而成为独立的文学创作。 4. 继续发展:宋元话本小说、演义小说。 5. 顶峰:明清文人独立创作,写平凡的人和事。 作者阐述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抓住了两个关键。第一个是文学与历史的关系。萧统的文学定义说,“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就是指出文学作品必须有想像虚构,还要讲求文采。神话传说、志人志怪,都是靠实地访问,从民间搜集而记录下来的,所以同历史归于一类。唐代传奇,有想像虚构并讲求文采,因此就离开历史而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了。第二个关键是文人加工民间传说与文人独立创作的关系。宋元话本小说、演义小说,都是文人采用民间传说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案及练习,标签:人教版高五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第五课《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一. 教学重点: 

课文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说明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第二部分,说明我国古代小说在发展过程中的规律。第一部分是从纵的方面论述,第二部分是从横的方面论述,全文纵横交织,互相补充,完整地阐述了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第一部分讲发展过程,作者是按几个阶段来写的。 

1. 起源:神话传说。 

2. 发展:魏晋南北朝志怪志人。 

上述两个阶段中,小说同历史归于一类。 

3. 成熟:唐代传奇。脱离历史而成为独立的文学创作。 

4. 继续发展:宋元话本小说、演义小说。 

5. 顶峰:明清文人独立创作,写平凡的人和事。 

    作者阐述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抓住了两个关键。第一个是文学与历史的关系。萧统的文学定义说,“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就是指出文学作品必须有想像虚构,还要讲求文采。神话传说、志人志怪,都是靠实地访问,从民间搜集而记录下来的,所以同历史归于一类。唐代传奇,有想像虚构并讲求文采,因此就离开历史而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了。第二个关键是文人加工民间传说与文人独立创作的关系。宋元话本小说、演义小说,都是文人采用民间传说而进行再创作的,写的都是非凡的人物,不寻常的英雄;明清小说,发展成为文人的独立创作,写平凡人的日常生活。抓住上述两个关键,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进程就容易理清了。 

    第二部分讲发展规律,作者列举了四条。这四条与第一部分的内容密切相关。例如第一条,“中国的小说是来自民间的,是人民群众思想、愿望以及生活实际的反映。中国小说的每次发展、进步都是由优秀的文人作家向民间学习,参与、加工民间创作而取得的”。这在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几个阶段都可以得到证明。又如第二条,“史传文学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影响”。这从中国古代小说的几个发展阶段中,可以看得更加清楚。 

二. 教学难点: 

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并说明它们在阐明课文观点上的作用。 

1. 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 

意思是,文学作品所描写的对象具有积极意义,其内容的表达、形式的安排,都经过作者深沉的构思、想像,其辞藻、音律、用典等艺术形式都比较讲究。事,指作品描写的对象。沉思,深沉的构思。义,指思想内容。翰藻,指作品的辞采。课文引用萧统的这两句话,是为了说明萧统对文学与历史等学术著作的区别已经有所认识,到唐代,我国的古代小说终于脱离历史而发展成为文学创作。 

2. 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是为实录。 

意思是,爱它而要知道它有缺点,恨它而要晓得它有长处。缺点、长处必须都写下来,这才是真实的记录。课文引用《史通》的这些话,是为了说明我国古代小说对史传文学传统的继承,首先表现在能够辩证地认识人和描写人。 

3. 明镜照物,妍媸毕露。 

意思是,明亮的镜子照物体,物体的美丽和丑陋全都清晰地显露出来。妍,美丽;媸,丑陋。 课文引用这两句话,是为了说明《水浒传》写人艺术高超。 

4. 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时纪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 

意思是:虽然我的书名为志怪,也不专写鬼神,却时时写人间的变异,也略微蕴涵着鉴戒。课文引用该话是为了说明《西游记》是立足于现实的。 

  

第六课《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一. 教学重点: 

1. 理清全文的思路: 

文中的“中国艺术”包括绘画、书法、建筑、印章、音乐、舞蹈等,主要论述了绘画和戏曲。“虚和实”,指中国艺术中表现空间上的虚实结合、虚实相生。实际上,课文重点论述的是:中国绘画、戏曲艺术空间表现方面的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第1至6段,主要是提出文章的观点,即:“全”和“粹”、“虚”和“实”辩证地统一、结合,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重要表现手法。 

第7至12段,主要阐述中国绘画、戏曲空间表现方法: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第13段至结尾,主要说明中国绘画、书法、戏剧、建筑里的空间感和空间表现,都是由舞蹈动作延伸,展示出虚灵的空间。这是它们的共同特征。 

可以说,全文论述从抽象到具体,层层深人,最终使读者信服作者的观点。  

2. 领悟课文中的材料与观点的关系。 

例如,课文阐述中国戏曲也是由舞蹈动作显示虚灵的空间时,先加以分析:“中国舞台动作在两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一种富有高度节奏感和舞蹈化的基本风格,这种风格既是美的,同时又能表现生活的真实,演员能用一两个极洗练而又极典型的姿势,把时间、地点和特定情景表现出来。”接着举“趟马”这个动作,说明“我们的舞台动作,确是能通过高度的艺术真实,表现出生活的真实的”。又如,课文在论述筐重光那一段话时,也是先略加分析,然后以川剧《刁窗》《秋江》和齐白石的画为例加以证明。阅读课文时,把观点和材料搞清楚了,有助于把握全文的精髓。 

   

二. 教学难点: 

说说下列引文的含义,并说明它们在阐释课文观点方面的作用。 

1. 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 

意思是,不是既全面丰富地表现生活,又更典型更集中地表现生活,就不能称之为美。所阐释的观点是:“全”“粹”结合才能形成艺术美。 

2. 洗尽尘滓,独存孤迥。 

   意思是,去粗存精。所阐释的观点是:由于去粗存精,艺术表现里才有“虚”。 

3. 钱塘洪昉思,久于新城之门矣。与余友。一日,在司寇(渔洋)宅论诗,昉思嫉时俗之无章也,曰:“诗如龙然,首、尾、爪、角、鳞、鬣,一不具,非龙也。”司寇晒之曰:“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是雕塑绘画者耳!”余曰:“神龙者,屈伸变化,固无定体,恍惚望见者,第指其一鳞一爪,而龙之首尾完好,故宛然在也。若拘于所见,以为龙具在是,雕绘者反有辞矣!” 

[1] [2] [3]  下一页


Tag:高五册语文教案人教版高五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人教版 - 高五册语文教案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案及练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