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人教版高五册语文教案《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5» 正文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5

[02-26 23:50:28]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高五册语文教案   阅读:68166

概要:古义: 今义: 4. 词类活用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朝秦楚危士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5. 问题探究熟读课文,说说孟子是怎样一步步说服齐宣王“保民而王”的? 课堂练习:1. 孟子通过这次谈话使齐宣王接受了他的观点,从而宣扬了他“ ”的“ ”思想。2.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①无以,则王乎? ②莫之能御也 ③牛何之 ④是诚何心哉 ⑤君子之于禽兽也 ⑥天下可运于掌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背诵最后一段。学习反思: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第二课时)编 制:李思伟 200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5,标签:人教版高五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古义:                             

今义:                              

 

 

 

 

 

 

 


4. 词类活用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朝秦楚

危士臣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5. 问题探究

熟读课文,说说孟子是怎样一步步说服齐宣王“保民而王”的?

 

 

 

课堂练习:

1. 孟子通过这次谈话使齐宣王接受了他的观点,从而宣扬了他“             ”的

                ”思想。

2.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无以,则王乎?                       

②莫之能御也                                            

③牛何之                        

④是诚何心哉                     

⑤君子之于禽兽也                

⑥天下可运于掌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背诵最后一段。

学习反思: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第二课时)编 制:李思伟    2009.10.16    

 

学习目标:

1. 认知目标:了解孟子及《孟子》的有关知识;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2.技能目标:理清作者的思路;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把握孟子层层深入、跌宕起伏的说理技巧及善于设喻取譬的语言特点。

3.情感目标:了解孟子的“仁政”“以人为本”等儒家政治思想。

学习重点:

巩固复习文言基础知识:文言句式等。

学习难点:

分析孟子的论辩艺术。

方法点拨:

在掌握文言知识的基础上,分小组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研究。

课前预习:

    1. 文言句式

①判断句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

②倒装句

未之有也。(                                         )

吾何快于是?(                                      )

③被动句

不见保。(                                           )

④省略句

曰:“有之。”(                                       )

欲辟土地。(                                         )

2. 成语

明察秋毫:

缘木求鱼:

一、预习检查

二、合作学习与问题探究

1. 具体分析本文迂回曲折的论辩艺术。

 

2. 文章结尾一段中“五亩之宅……未之有也。”描绘了一个人民安居乐业、社会道德高尚、既恬静又和谐、带有浪漫色彩的小农经济社会,这也是孟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你认为在当时他的理想能实现吗?

 

 

课堂练习:

1. 揣摩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指出其各属于什么句式。

(1)莫之能御。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高五册语文教案人教版高五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人教版 - 高五册语文教案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5》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