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人教版高五册语文教案《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5» 正文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5

[02-26 23:50:28]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高五册语文教案   阅读:68166

概要:(2)何以异? (3)树之以桑。 (4)臣未之闻也。 2. 填空。(1)《齐桓晋文之事》节选自《 》。它的主要内容是写 劝说 放弃 ,采纳“ ”的主张发政施仁的经过。生动准确地阐明了儒家的“仁政”主张,鲜明地表现了《孟子》因势利导,善于 的写作特点。(2)“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概括成语为: 。(3)五亩之宅, , ;鸡、豚、狗、彘之畜, , ; , ,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课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5,标签:人教版高五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2)何以异?                                                          

(3)树之以桑。                                                       

(4)臣未之闻也。                                                      

2. 填空。

(1)《齐桓晋文之事》节选自《             》。它的主要内容是写           劝说           放弃           ,采纳“           ”的主张发政施仁的经过。生动准确地阐明了儒家的“仁政”主张,鲜明地表现了《孟子》因势利导,善于           的写作特点。

(2)“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概括成语为:          

(3)五亩之宅,                     ;鸡、豚、狗、彘之畜,          

                               ,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基础训练》P82阅读鉴赏

学习反思: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第三课时)

编  制:李思伟  审  核:吴绪磊    2009.10.19     

 

学习目标:

1. 认知目标:了解孟子及《孟子》的有关知识;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2.技能目标:理清作者的思路;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把握孟子层层深入、跌宕起伏的说理技巧及善于设喻取譬的语言特点。

3.情感目标:了解孟子的“仁政”“以人为本”等儒家政治思想。

学习重难点:

通过举例分析排比手法的运用。

方法点拨:

在讨论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向教师质疑,教师针对学生的提问有选择地予以答疑。

    一、预习检查

背诵最后一段

二、合作学习与问题探究

鉴赏本文的写作技巧及艺术特色

1. 请从文中找出几处排比手法并加以分析。

 

 

 

2. 学生分小组交流看法,统一意见,然后各小组推荐一名同学陈述本组的分析情况。

3. 教师点拨

 

 

 

4. 归纳文章的艺术特点。

 

 

 

课堂练习: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孟子曰:“今之事君者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注]也。‘我能为君约与国,战必克’——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为之强战,是辅桀也。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注]  桀:夏桀,君。

(1)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

由今之道无变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之事君者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

译文:                                                                  

②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高五册语文教案人教版高五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人教版 - 高五册语文教案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5》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