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中外戏剧作品莫里哀与《伪君子》教案教学设计2» 正文

莫里哀与《伪君子》教案教学设计2

[02-27 11:50:53]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中外戏剧作品   阅读:68547

概要:二、关于“扁平”人物。在如此众多的敌人的围攻之下坚持对伪善的斗争是非常感人的。但莫里哀不可能超越他的时代。众多的法规也有形无形地影响着他。他不可能逃脱道德说教和劝善性艺术的窠臼,在人物塑造上也不可避免地遵循着古典主义的类型说或定型说。他的全部艺术才华不是集中运用于发掘人物的深度,而是歌颂美德、鞭挞恶德,人物常常成为某一种品德的形象载体。例如达尔杜弗是“伪善”的同义语,而阿巴公(《悭吝人》的主人公)则是“吝啬”的代名词。英国小说评论家福斯特(E.M.Forster,1879—1970)称这种围绕着单一概念或品质塑造出来的人物为“扁平(flat)人物”,或叫“象征(type)人物”或“两度(two dimensional)人物”。莫里哀笔下的这类人物易辨、易记,具有惊人的鲜明性和生动性,然而与此相关的缺点就是肤浅和单调。俄国著名批评家别林斯基赞美莫里哀的《伪君子》有针砭现实的勇气,却批评他笔下人物的浅薄:“一个能够在伪善的社会面前狠狠地击中虚伪这条多头毒蛇的人,就是伟大的人物!《伪君子》的创作者是不会被遗忘的。”但是,“达尔杜弗这个人那么缺少计谋,他只能欺骗一个人,而那

莫里哀与《伪君子》教案教学设计2,标签:中外戏剧作品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二、关于“扁平”人物。在如此众多的敌人的围攻之下坚持对伪善的斗争是非常感人的。但莫里哀不可能超越他的时代。众多的法规也有形无形地影响着他。他不可能逃脱道德说教和劝善性艺术的窠臼,在人物塑造上也不可避免地遵循着古典主义的类型说或定型说。他的全部艺术才华不是集中运用于发掘人物的深度,而是歌颂美德、鞭挞恶德,人物常常成为某一种品德的形象载体。例如达尔杜弗是“伪善”的同义语,而阿巴公(《悭吝人》的主人公)则是“吝啬”的代名词。英国小说评论家福斯特(E.M.Forster,1879—1970)称这种围绕着单一概念或品质塑造出来的人物为“扁平(flat)人物”,或叫“象征(type)人物”或“两度(two dimensional)人物”。莫里哀笔下的这类人物易辨、易记,具有惊人的鲜明性和生动性,然而与此相关的缺点就是肤浅和单调。俄国著名批评家别林斯基赞美莫里哀的《伪君子》有针砭现实的勇气,却批评他笔下人物的浅薄:“一个能够在伪善的社会面前狠狠地击中虚伪这条多头毒蛇的人,就是伟大的人物!《伪君子》的创作者是不会被遗忘的。”但是,“达尔杜弗这个人那么缺少计谋,他只能欺骗一个人,而那还是因为这个人是一个蠢货,真的,要是和莎士比亚《奥赛罗》中的伊阿古相比,那就‘小巫见大巫’了。”普希金也曾把莎士比亚笔下的人物同莫里哀的相比较:“莎士比亚创造的人物不是莫里哀笔下的只有某种热情或恶行的典型,而是具有多种热情、多处恶行的活生生的人物;环境把他们形形色色的多方面的性格展现在观众面前。莫里哀笔下的悭吝人只是悭吝而已;莎士比亚笔下的夏洛克却悭吝、敏捷,怀复仇之念,抱舔犊之情,而又机智灵活。莫里哀笔下的伪君子追逐自己恩人的妻子,是假仁假义的,接受财产的继承权是假仁假义的,要一杯水是假仁假义的。莎士比亚笔下的伪君子以虚假的严厉态度宣读判决书,但他却是公正的,他处心积虑地借对一名绅士的判决来为自己的残忍作辩解;他用强有力的引人入胜的诡辩而不用杂以虔诚和殷勤的可笑态度勾引童贞少女。” 

悲剧、正剧、喜剧对人物塑造的要求是不同的,悲剧人物往往是复杂型,而喜剧人物宜为单一型。这种单一型的人物,英国小说家福斯特称其为“扁平人物”,他将复杂性格的人物称之为“圆形人物”。两种类型的人物在文艺作品中各有其存在的价值,无问轩轾。我们可以效法普希金,将中国文学中的伪善人物如《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同达尔杜弗比较,也会认为曹操更为深刻有力,但曹操属正剧人物。在喜剧范畴里则不能如此塑造。从这个意义上说,“扁平人物”也可以不朽。

探究与实践参考答案

一、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就是把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你怎样理解?结合学过的剧作谈谈你的看法。 

鲁迅的这一说法见之于他的《坟·再论雷峰塔的倒掉》,“教学设想”中谈到的有关意见可供参考。 

二、达尔杜弗的主要性格特征是什么?你在生活中或其他文学作品中是否也看到过类似的人物或行为?说说他们的共同点。 

达尔杜弗的主要性格特征就是伪善──这是一种深入骨髓的伪善,就是不自觉其为伪善的伪善,能够把伪善当作真实的一种伪善。达尔杜弗是一个在伪善中如同鱼儿在水中游泳那样自如的人。这种老练的伪善家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时而会看到。 

三、《伪君子》在初演时,许多观众觉得它十分有趣,而某些教会人士却怒不可遏,一点也不觉得可笑。为什么?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有些人觉得可笑,另一些人却觉得可悲、可怒,这又是为什么?

诸如《伪君子》这样的讽刺喜剧,往往带有很尖锐的现实指向性。观众在开始时,可能不会马上意识到这种指向性,所有的观众会一起笑,一旦某些人意识到矛头是指向自己或自己所属的社会集团时,他们会立即收起笑容,转喜为怒,并对剧作者发动疯狂的抨击。这是由社会上不同阶层的人们具有不同的“利益”决定的。果戈里的《钦差大臣》初演时的经历同《伪君子》极其相似。这部引发了无数笑声的喜剧,最终导致果戈里无法回归自己的祖国。 

四、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一个喜剧小品(也可以组成小组进行创作),在课堂上进行观摩演出。 

答案略。

 

参考资料 

一、莫里哀简介(李健吾)

莫里哀(Molière 1622—1673),法国古典主义时期著名剧作家。生于1622年1月15日。本名让巴蒂斯特·波克兰,莫里哀是他参加剧团以后用的艺名。他的父亲让·波克兰是挂毯商和宫廷室内陈设商。外祖父克洛塞也是挂毯商。两家可能都有作坊。宫廷陈设商有机会接近国王,每当国王出巡,他们先行一步,布置行宫。莫里哀15岁时取得他父亲的职位的继承权。据说1642年,莫里哀曾经为路易十三去过南方纳博讷布置行宫。莫里哀10岁丧母,外祖父经常带他去看闹剧、喜剧和悲喜剧,使他从小就喜爱戏剧。

1635年,他在贵族学校克莱蒙期间,法国文坛出了一件大事。在首相黎塞留推动下,成立了法兰西学院。文艺理论家布瓦洛当了院士,曾劝说莫里哀放弃演丑角这个行当,莫里哀谢绝了他的好意。莫里哀去世后,据说路易十四曾问布瓦洛:在他统治期间,谁在文学上为他带来最大的光荣?布瓦洛回答:“陛下,是莫里哀。”莫里哀虽非学院的院士,但学院在大厅里为他立了一尊石像,下面写着这样的话:

“他的光荣什么也不少,我们的光荣少了他。” 

莫里哀是法国现实主义喜剧的首创者。他的喜剧提出了各种严肃的社会问题,向后人提供了当时的风俗人情。“现实主义”这一提法最能说明他的战斗精神。他又是法国唯物主义喜剧的第一人,他以滑稽突梯的形式揭露封建、宗教与一切虚假事物。他不卖弄技巧,而能使喜剧在逗笑中负起教育观众的任务。 

1643年路易十四登基,当时他才5岁,由国母摄政。莫里哀在这一年同十几个青年,特别是贝雅尔一家兄妹,签订合同,组织“盛名剧团”。1649年6月28日,在一位公证人的文件里,他第一次用莫里哀这个后来举世闻名的名字签字。他把宫廷室内陈设商的继承权转让给他的兄弟,成为一个被教会驱逐出教的“戏子”。但是他们的演出完全失败,剧团出面人是莫里哀,债主把他送进监牢,拘押了三五天,由父亲作保,应许分期偿还债务。剧团宣告解散,他和贝雅尔兄妹几个人参加了另外一个剧团,离开巴黎,到西南一带去流浪了12年。这位学生出身的有产者,放弃产业,放弃荣誉,放弃现成的社会享受,到人民中间扎了根,摆脱书生气,仗着他的人品与才具,锻炼成为一个戏剧事业活动家,成为受团员爱戴的剧团领导。他学习人民喜爱的闹剧,学习靠演技取胜的意大利职业喜剧。西南各省原为孔提亲王统治,他于1653年从巴黎监狱出来,跟黎塞留首相的后继人马萨林的侄女结婚,成为剧团的保护人。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中外戏剧作品中外戏剧作品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中外戏剧作品
》《莫里哀与《伪君子》教案教学设计2》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