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问题探究二:既然我们凭理智知道作者所说的“沙之书”“骑桶者”是虚构的,是想象的真实;作者为了强调虚构的“沙之书”“骑桶者”的真实性在文中特意交代了那些内容? A,小说中虚构很多细节。沙之书中加入了许多细节描写让读者如睹其物,如临其境。l、直接说明真实性:不过我的故事一点也不假;2、书贩长相:身材很高;外表整洁;灰色衣服;灰色箱子;头发3、书的样式:八开大小;布面精装;书页磨损;印刷粗糙;页码;插画;4、书的来历:平原的村子;用几个卢布和一部《圣经》换来;主人不识字;5、交易过程:退休金和花体字的威克利夫版《圣经》交换;6、看书藏书:用放大镜检查,排除伪造的可能,偷偷放在阴暗的搁架上。B、从小说的人物心理来赏析。为了增强虚构的真实感,小说中加入了许多心理活动。我们看看小说主人公“我”对待“沙之书”的态度变化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1.吃惊;惶恐;口瞪目呆;2.占有它的幸福感;怕它被偷掉;3.担心它并不真正无限;4.成了那本书的俘虏,几乎不在上街;5.领悟到那本书是个可怕的怪物;6.觉得它是一切烦恼的根源,是一件诋毁和破坏现实的下流东西;7.想把它付之一炬,但怕一本
外国小说欣赏之《话题:虚构》教案教学设计,标签:外国小说欣赏选读大全,http://www.88haoxue.com问题探究二:既然我们凭理智知道作者所说的“沙之书”“骑桶者”是虚构的,是想象的真实;作者为了强调虚构的“沙之书”“骑桶者”的真实性在文中特意交代了那些内容?
A,小说中虚构很多细节。沙之书中加入了许多细节描写让读者如睹其物,如临其境。
l、直接说明真实性:不过我的故事一点也不假;
2、书贩长相:身材很高;外表整洁;灰色衣服;灰色箱子;头发
3、书的样式:八开大小;布面精装;书页磨损;印刷粗糙;页码;插画;
4、书的来历:平原的村子;用几个卢布和一部《圣经》换来;主人不识字;
5、交易过程:退休金和花体字的威克利夫版《圣经》交换;
6、看书藏书:用放大镜检查,排除伪造的可能,偷偷放在阴暗的搁架上。
B、从小说的人物心理来赏析。为了增强虚构的真实感,小说中加入了许多心理活动。我们看看小说主人公“我”对待“沙之书”的态度变化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
1.吃惊;惶恐;口瞪目呆;
2.占有它的幸福感;怕它被偷掉;
3.担心它并不真正无限;
4.成了那本书的俘虏,几乎不在上街;
5.领悟到那本书是个可怕的怪物;
6.觉得它是一切烦恼的根源,是一件诋毁和破坏现实的下流东西;
7.想把它付之一炬,但怕一本无限的书烧起来也无休无止,使整个地球乌烟瘴气,
8.把那本书偷偷地放在一个阴暗的搁架上
以及我买书藏书的原因和书贩卖书的原因。
总结这种变化:好奇——专研——敬畏——恐惧——逃避
小说中人物的心理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变化,符合人物性格的特点和生活发展的逻辑。
C、骑桶者的细节描写以及心理描写:
1、骑桶飞翔的描摹;2、缺煤时的寒冷对煤的渴望;3、赊煤时我的呼喊老板及老板娘的反应。
问题探究三、在这节课开始时,我们介绍到:和博尔赫斯一样,卡夫卡并不认为原原本本地摹拟、再现现实生活的原生态的作品就一定是真实的,他不要这种“表面的真实”,而要揭示“内在的真实”。他们常常使用象征、隐喻、暗示、夸张、变形等表现手法的,表现生活中的某种“内在真实”。小说《沙之书》和《骑桶者》虚构的情节揭示了生活中的哪些“内在的真实”?“沙之书”和“骑桶者”有哪些象征意义?你觉得《沙之书》《骑桶者》要告诉我们一些什么?
A、沙之书的特点:无限之物,神秘之物:如无止境的欲望,无穷大的世界,琐碎繁杂的生活、强大的异己力量、神秘的未知世界、不知其数的金钱、无法挽留的时间、变化无常的命运、浩瀚无穷的知识、让人身心俱疲的爱情等等。
尽管那本“沙之书”不存在,但是读者对那本书的感受却是真实的,即人类面对无限之物所共有的一种普遍的心灵感受。作者借荒诞的故事想告诉读者:人类面对无限时,就进入了无所适从、难以摆脱的真实困境。
B、骑桶者赊煤有哪些“内在真实”?生活中有人买不起煤想去赊煤,也有人买不起柴米油盐酱醋茶,还有人买不起房子无法结婚,赊一套房子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留给大家思考。喜爱创作的同学可以尝试着以以上的内容为题材,创作一篇同名小说《骑桶者》。
《骑桶者》写了一个生活在贫困中的人骑着煤桶向煤店赊购一铲煤而遭到驱赶的故事。故事情节是荒诞的,但读者能从这些荒诞情节中领会出小说的意旨:作者用一次赊煤失败的故事,展示了现实社会的冷酷,表达作者对社会的控诉和批判。当读完这两篇小说后,读者并不去关心那本圣书到底存在不存在,也不在意煤桶怎么会飞起来,它们只不过是为主题提供了合理存在的依据。读者更多的是在乎小说带给了人们哪些启示,引发了人们哪些思考。
(五)本课小结:www.88haoxue.com-免费资源站:http://www.88haoxue.com
这节课,我们通过对《沙之书》和《骑桶者》两篇外国小说的鉴赏与探究,不仅了解了“虚构”是小说创作的一个显著特点,同时还知道了“虚构”与“胡编”的根本区别,就在于艺术“虚构”要求细节描写具体、场景描写真实、人物刻画与心理活动要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故事情节的发展要符合生活发展的逻辑。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出艺术的真实。
归根结底,小说是一种想像的艺术,它能够呈现出一个相对独立于现实的虚构世界。小说之所以能成为小说,就在于它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而这种劳动正是通过虚构来完成的。当然,“虚构”的创作技巧不只是体现在外国小说中,其实在中国小说创作中也是普遍运用的。因为艺术创作的规律是中外相通的。
今后,我们同学如有兴趣和志向从事小说创作的话,对于如何掌握运用“虚构”的技巧,还可以作进一步的深入学习和研究。课后,请同学们再把《外国小说欣赏》这本选修教材的第96页到98页的有关内容阅读一下。
下课。
上一篇:《安东诺夫卡苹果》教案简案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