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求谏教案(人教版选修)» 正文

求谏教案(人教版选修)

[10-21 00:01:39]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阅读:68561

概要:二、 借助注释自读第一段,学生质疑,师生答疑。 三、 视学生疑问讲解,然后师提醒学生注意: 1、匡正:纠正 卒令(之)不闻其过 遂(终于)至灭亡 寻:不久 公等:你们 各位 2、这一节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唐太宗积极求谏的态度;二是唐太宗对求谏的认识。 3、运用了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假设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 4、辩证看待: 唐太宗在这段论述中道出了自己对于理想的政体运作模式的设想──君主开怀纳谏和臣子忠直敢言的相互配合,这对于君臣关系的论述是有一定说服力。但是,在皇帝占主导地位的古代政治格局中,皇帝和臣子的地位并不是对等的,这种政体运作模式能否顺畅进行,主要取决于皇帝一方。隋朝的灭亡虽然有“臣下钳口”的原因,但这种局面的造成从根子上讲是因为隋炀帝的“暴虐”。 二、自学第二段,方法与前面相似。 师提醒学生注意: 1、致:得到 数:多次 2、君臣围绕谏诤展开议论。 3、运用了对比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对比论证:君臣都有正邪两类,正主和邪臣的组合、正臣和邪主的组合,都不能使国家太平。这是从反面做的论证,意在说明只有正主和正臣组合,“君臣相遇,有同鱼

求谏教案(人教版选修),标签: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二、 借助注释自读第一段,学生质疑,师生答疑。

 

三、 视学生疑问讲解,然后师提醒学生注意:

1、匡正:纠正   卒令(之)不闻其过    遂(终于)至灭亡   寻:不久

公等:你们 各位

2、这一节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唐太宗积极求谏的态度;二是唐太宗对求谏的认识。

3、运用了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假设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

4、辩证看待:

唐太宗在这段论述中道出了自己对于理想的政体运作模式的设想──君主开怀纳谏和臣子忠直敢言的相互配合,这对于君臣关系的论述是有一定说服力。但是,在皇帝占主导地位的古代政治格局中,皇帝和臣子的地位并不是对等的,这种政体运作模式能否顺畅进行,主要取决于皇帝一方。隋朝的灭亡虽然有“臣下钳口”的原因,但这种局面的造成从根子上讲是因为隋炀帝的“暴虐”。

二、自学第二段,方法与前面相似。

师提醒学生注意:

1、致:得到   数:多次  

2、君臣围绕谏诤展开议论。

3、运用了对比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对比论证:君臣都有正邪两类,正主和邪臣的组合、正臣和邪主的组合,都不能使国家太平。这是从反面做的论证,意在说明只有正主和正臣组合,“君臣相遇,有同鱼水”,才能“海内可安”。

比喻论证:鱼儿有水才能活,离开了水,就成了枯鱼。

用木头经过墨线标定就能锯直,比喻国君采纳规谏就会圣明。

举例论证:古圣主有诤臣七人。

三、 朗读一、二段。

 

                              第三课时

一、 不看书翻译句子。

1、 至于隋炀帝暴虐……必须极言谏诤。

2、 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

二、学习三、四段。

1、朗读后自读。

2、“开火车头”,翻译句子。

3、概括段意。

第三段:唐太宗要求臣子积极进谏和受谏。

第四段:唐太宗阐述自己希望得到纳谏的良苦用心。

3、 提醒学生注意字词。

三、朗读五、六段。

四、 作业:翻译五、六段。

 

 

                             第四课时

一、 学习五、六段。

1、 齐读。

2、 解答学生疑问。

 

3、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有关字词句。

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首创奢淫,危亡之渐。漆器不已,必金为之。

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

或在其渐,或已将终。

竟不为停改。

4、 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段意。

唐太宗强调纳谏的重要性。

君臣围绕纳谏的议论。

二、讨论

1、 在现实生活中还需要“忠言”吗?

2、说说“对我最有教益的一个批评或建议”。

三、做课后练习四。


上一页  [1] [2] 


Tag: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求谏教案(人教版选修)》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