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外国诗歌散文欣赏《严重的时刻》教案[外国诗歌散文欣赏选读]» 正文

《严重的时刻》教案[外国诗歌散文欣赏选读]

[02-27 19:28:09]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外国诗歌散文欣赏   阅读:68257

概要:严重的时刻自学指导一、这首诗很短,语言也很朴素,却内涵深刻,包含一种对人生、世界的独特理解。在大地的每一个角落,时光中的每一个瞬间,都有人在哭、在笑,在行走、在死亡,诗人将“我”放在这样一个时刻,追问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关系。在这样一个时刻,被空间阻隔的人,无缘无故偶然发生的事件,都围绕着“我”展开,与“我”息息相关。请思考,为什么这是一个“严重的时刻”?二、在诗歌的构思和形式上,诗人独具匠心。诗歌只有四节,每一节都写一个场景,在语言构成上也相同,不断出现的“此刻”,不断展开的追问,形成一种回环往复、层层深入的效果。每一节的最后一行的三个字,短促有力,点破主题,尤其是最后“望着我”三个字,读者似乎能够从中感到那目光的震撼。参考资料一、《图像与花朵》题记(陈敬容)勒内·玛里亚·里尔克(1875—1926)出生在布拉格,父亲是奥地利人,母亲是犹太人。他少年时期曾在布拉格受教育,他的早期诗作《民歌》,一开头就写“捷克人民的歌声……”,回到祖国后进了维也纳大学。他一生旅行过很多地方,多半的时间是住在巴黎,担任过著名雕塑家罗丹的秘书,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08年他特意把自己

《严重的时刻》教案[外国诗歌散文欣赏选读],标签:外国诗歌散文欣赏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严重的时刻

自学指导

一、这首诗很短,语言也很朴素,却内涵深刻,包含一种对人生、世界的独特理解。在大地的每一个角落,时光中的每一个瞬间,都有人在哭、在笑,在行走、在死亡,诗人将“我”放在这样一个时刻,追问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关系。在这样一个时刻,被空间阻隔的人,无缘无故偶然发生的事件,都围绕着“我”展开,与“我”息息相关。请思考,为什么这是一个“严重的时刻”?

二、在诗歌的构思和形式上,诗人独具匠心。诗歌只有四节,每一节都写一个场景,在语言构成上也相同,不断出现的“此刻”,不断展开的追问,形成一种回环往复、层层深入的效果。每一节的最后一行的三个字,短促有力,点破主题,尤其是最后“望着我”三个字,读者似乎能够从中感到那目光的震撼。

参考资料

一、《图像与花朵》题记(陈敬容)

勒内·玛里亚·里尔克(1875—1926)出生在布拉格,父亲是奥地利人,母亲是犹太人。他少年时期曾在布拉格受教育,他的早期诗作《民歌》,一开头就写“捷克人民的歌声……”,回到祖国后进了维也纳大学。他一生旅行过很多地方,多半的时间是住在巴黎,担任过著名雕塑家罗丹的秘书,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08年他特意把自己的一本《新诗集》题献给这位艺术大师:“献给我伟大的朋友A·罗丹。”后来,里尔克又从法国名画家塞尚的作品中受到过许多启发。从这两位伟大艺术家那里,他学到了像工匠一样严肃认真地从事创作劳动的作风。

自19世纪末年到20世纪20年代,里尔克发表了大量的独具特色的诗章,以智慧的、沉思的形象屹立在西方诗坛。他生前出版的诗集有《生活与诗》(1894)、《祭神》(1896)、《梦幻》(1897)、《耶稣降临节》(1898)、《图象集》(1903)、《祈祷书》(1902)、《新诗集》(1907)、《新诗续集》(1908)、《献给奥菲斯的十四行诗集》(1923)和长诗《杜依诺哀歌》(1923)。此外,他还发表过不少中短篇小说。1926年12月29日,里尔克在瑞士病故;之后,朋友们将他尚未发表的一些诗收集起来整理出版,题名《遗诗集》。

里尔克一生总在思索,总在用现代人的眼光观察和探究。对于纷纭复杂的万事万物,他分别用心灵的耳朵去听,用心灵的眼睛去看,然后用含蓄而谨严的艺术手法和形象化的凝炼语言,将他深刻的、独到的感受抒写出来。

例如《预言》这首诗,写的是一个人在大风暴来到之前的感受:“像一面旗包围在辽阔的空间”。这种感受,与其说是孤独,不如说近乎洁身自好。大风暴将来未来之际,一切是多么沉寂:“窗子都还没抖动/尘土还很重”。但风暴一来就掀动一切、冲刷一切;原先似乎孤独的个人,却要“把自己抛出去”了,而惟其如此,他才终于能够“置身在伟大的风暴里”。法国18世纪著名散文家布封的那句名言“风格即人”,在里尔克的这首诗里似乎获得了形象化的印证。

严重的时刻又如那首《豹》,也是里尔克诗作里的名篇:一只被关在铁栏中的猛兽,它的世界仅只有咫尺之地;虽然是猛兽,处境却类乎小小老鼠,然而又毕竟不同于老鼠,它的意志决不是铁栏所能囚住的;虽然它暂时好像是在沉睡,但至少并没有真正死亡,而这,却正巧是悲剧所在。

在我们看来,里尔克当然有他的不足之处,他的诗篇时或透露出一些神秘感,这大约来源于认识上的不可知论。这类情况,自有其社会环境及个人经历等诸方面的原因,我们又怎好苛求于前人。

在诗的形式上,里尔克写过很多格律诗(多半是十四行体)和半格律体的诗,也经常采用自由体;他晚年所著长诗《杜依诺哀歌》就是用自由体写的,其中有些章节还特意运用了无韵体,但依然十分讲求节奏和韵律(不只是韵脚)。

(选自《辛苦又欢乐的旅程》,作家出版社2000年版)

二、里尔克──为十周年祭日作(冯至)

1926年的秋天,我第一次知道里尔克的名字,读到他早期的作品《旗手》。这篇现在已有两种中文译本的散文诗,在我那时是一种意外的、奇异的得获。色彩的绚烂,音调的铿锵,从头到尾被一种忧郁而神秘的情调支配着,像一阵深山中的骤雨,又像一片秋夜里的铁马风声:这是一部神助的作品,我当时想;但哪里知道,它是在一个风吹云涌的夜间,那青年诗人倚着窗,凝神望着夜的变化,一气呵成的呢?

随后我再也无缘读到里尔克其他的作品,只以为他不过是一个新浪漫派的、充满了北方气味的神秘诗人,却不知他在那时已经观察遍世上的真实,体味尽人与物的悲欢,后来竟达到了与天地精灵相往还的境地,而于当年除夕的前两天逝世了。

至于读到他的《祈祷书》(1905)、他的《新诗》(1907)、他的《布里格随笔》(1910),他晚年的《杜伊诺哀歌》(1923)和十四行诗,还有那写不尽、也读不完的娓娓动人的书简,却是最近五年的事。在《祈祷书》里处处洋溢着北欧人的宗教情绪,那是无穷的音乐,那是永久的感情泛滥。在这无穷的音乐与永久的感情泛滥中德国18世纪末期的浪漫派诗人们(他们撇开了歌德)已经演了一番无可奈何的悲剧。他们只有青春,并没有成年,更不用说白发的完成了。但是里尔克并不如此,他内心里虽然也遭逢过那样的命运,可是他克制了它。在诺瓦利斯死去、荷尔德林渐趋于疯狂的年龄,也就是在从青春走入中年的路程中,里尔克却有一种新的意志产生。他使音乐的变为雕刻的,流动的变为结晶的,从浩无涯涘的海洋转向凝重的山岳。他到了巴黎,从他倾心崇拜的大师罗丹那里学会了一件事:工作──工匠般地工作。

他开始观看,他怀着纯洁的爱观看宇宙间的万物。他观看玫瑰花瓣、罂粟花;豹、犀、天鹅、红鹤、黑猫;他观看囚犯、病后的与成熟的妇女、娼妓、疯人、乞丐、老妇、盲人;他观看镜、美丽的花边、女子的命运、童年。他虚心侍奉他们,静听他们的有声或无语,分担他们被漠然视之的命运。一件件的事物在他周围,都像刚刚从上帝手里做成;他呢,赤裸裸地脱去文化的衣裳,用原始的眼睛来观看。这时他深深感到,人类有史以来几千年是过于浪费了,他这样问:“我们到底是发现了些什么呢?围绕我们的一切不都几乎像是不曾说过,多半甚至于不曾见过吗?对着每个我们真实观看的物体,我们不是第一个人吗。”直到他的晚年,还写过这样的诗句:

[1] [2]  下一页


Tag:外国诗歌散文欣赏外国诗歌散文欣赏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外国诗歌散文欣赏
》《《严重的时刻》教案[外国诗歌散文欣赏选读]》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