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综合教案资料《竹林的故事》教案» 正文

《竹林的故事》教案

[10-21 00:05:30]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综合教案资料   阅读:68576

概要:《竹林的故事》教案付金艳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了解诗化小说的特征,把握作品的思想意蕴。 二、讲授的内容提要 1、三姑娘的形象分析2、诗化小说的特征 三、重点、难点 重点:诗化小说特点 难点:作品的思想意蕴 四、教学过程及方法、手段(用小四号黑体) 教学方法:启发式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竹林的故事是谁的故事?又是怎样的故事? 三姑娘的故事。是一个悲剧性的故事。八岁的三姑娘死了父亲,跟着母亲相依为命。乖巧的三姑娘勤快地做家事,上市场卖菜。朴实大方的三姑娘赢得了大家的喜欢,大家对于三姑娘的美好祝愿就是“只望三姑娘将来碰一个好姑爷”。然而成人后的三姑娘在清明节的匆匆而行也昭示了她并未入人所愿。 三姑娘的形象特征:美丽、善良、勤劳、朴实、大方 本文用散文的行文来结构全篇。在自然、人性、人情三美方面淡笔浓情,塑造了三姑娘这样一个清新纯朴的农村姑娘形象,然而其悲剧命运又隐隐地令人反思女性悲剧的根源。 第二课时 废名,原名冯文炳,曾为语丝社成员,师从周作人的风格,在文学史上被视为京派代表作家。1929年出版的《竹林的故事》是他的第一本小说集,属乡土文学。废名的代表作有长

《竹林的故事》教案,标签:教案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竹林的故事》教案
付金艳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了解诗化小说的特征,把握作品的思想意蕴。
 二、讲授的内容提要
1、三姑娘的形象分析
2、诗化小说的特征
 三、重点、难点
 重点:诗化小说特点
 难点:作品的思想意蕴
 四、教学过程及方法、手段(用小四号黑体)
 教学方法:启发式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竹林的故事是谁的故事?又是怎样的故事?
 三姑娘的故事。是一个悲剧性的故事。八岁的三姑娘死了父亲,跟着母亲相依为命。乖巧的三姑娘勤快地做家事,上市场卖菜。朴实大方的三姑娘赢得了大家的喜欢,大家对于三姑娘的美好祝愿就是“只望三姑娘将来碰一个好姑爷”。然而成人后的三姑娘在清明节的匆匆而行也昭示了她并未入人所愿。
 三姑娘的形象特征:美丽、善良、勤劳、朴实、大方
 本文用散文的行文来结构全篇。在自然、人性、人情三美方面淡笔浓情,塑造了三姑娘这样一个清新纯朴的农村姑娘形象,然而其悲剧命运又隐隐地令人反思女性悲剧的根源。
 第二课时
 废名,原名冯文炳,曾为语丝社成员,师从周作人的风格,在文学史上被视为京派代表作家。1929年出版的《竹林的故事》是他的第一本小说集,属乡土文学。废名的代表作有长篇《桥》及《莫须有先生传》、《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等,后两部更在诗化的追求中透露出对现实荒诞的讽刺。废名的小说以“散文化”闻名,他将周作人的文艺观念引至小说领域加以实践,融西方现代小说技法和中国古典诗文笔调于一炉,文辞简约幽深,兼具平淡朴讷和生辣奇僻之美。这种独特的创作风格被誉为“废名风”,对其后的沈从文等京派作家产生了一定影响,甚至在40年代的汪曾祺身上,也可以找到他的影子。废名承认他在写作表现手法上是“分明受了中国诗词的影响,写小说同唐人写绝句一样,不肯浪费语言。”
废名作品的特别之处,是田园牧歌的情调加上古典式的意境的营造。不仅反映乡村风景、风俗、人情之美,尤其致力于乡间儿女情态的描写,透露出一种哲人式的人生态度和对普通生命方式的体悟。
诗化小说的特征:小说叙述语言的平淡和缺少戏剧性,就是在还原生活本身的平淡,无奈。缺少强烈的理性批判色彩,更多呈现出一种淡泊的哀愁。强烈的抒情、意境、氛围、情调的诗意营造,语言和结构的诗味编织,均体现了诗化小说在内容和形式上的诗性特质,而诗化小说的诗性主要来自小说家对于理想的人性和理想的生存境界的追求。
 《竹林的故事》充分展示了废名无烟火气的写作风格。小说中的诗情几乎都集中在主人公三姑娘身上,使得她那在文字中显现的身影云淡风清。缄默的三姑娘、寂静的竹林背景,以及“我”行云流水的叙述,把《二十四诗品》中关于“冲淡”的描述进一步具体化了。记得司空图在《诗品》中这样写道:“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犹之惠风,荏苒在衣。阅音修篁,美曰载归。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以违。”从某个角度来说,这几句脍炙人口的四言体诗正是解读《竹林的故事》的一组密码。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三姑娘似乎违反女人天性般地不讲究身体修饰,也不爱凑热闹的场面,小说中这样写道:“偶然一出门做客,只对着镜子把额上的头毛梳理一梳理”,“锣鼓喧天,惊不了她母子两个,正如惊不了栖在竹林的雀子”。然而,三姑娘的心灵并不因疏远社会生活而枯涩,她总能身临其境地回忆起当年父亲活着时带她看灯的情景,“听了敲在城里响在城外的锣鼓,都能够在记忆中画出是怎样的情境来”,原来生命中美好的画面已在她心里定格,她明白重复的行为会导致自己所珍视回忆的磨损。这一切正如“素处以默,妙机其微”的涵义:素淡地生活,静默地自守,不强求而自然地回味着生命中的幽微情趣。
 “饮之太和,独鹤与飞。”儿女离群索居的行为,也许是会引起任何母亲的不满,三姑娘的母亲照例希望女儿能合群合辄,得到理该拥有的平凡通俗的幸福,为此她不惜一而再、再而三地责备相依为命的爱女:“阿三!我就是死了也不怕猫跳!你老这样守着我,到底……”母亲所不明白的这个“到底”正是女儿那似乎是与生俱来的超然物外心态。三姑娘的隐逸气质是自然天成的,她与这个尘世的关系只剩下对父母的孺慕,其余则再也提不起半丝兴致。
 “犹之惠风,荏苒在衣。”超然物外者的气质有的如冰月的清辉般泠泠然不可近,也有的如丽日下的和风轻盈飘逸、温婉可亲,三姑娘显然是属于后一种,她“在我们的眼睛里同我们的先生一样熟,所不同的,我们一望见先生就往里跑,望见三姑娘都不知不觉地站在那里笑。然而三姑娘是这样淑静,愈走近我们,我们的热闹便愈是消灭下去……”这样动人的气质用“犹之惠风,荏苒在衣”一句来形容再恰当也没有:拂袖的春风和美舒缓,给人若有似无的舒畅宁静感受。
 “阅音修篁,美曰载归。”美当然不能只是内秀,更何况任何内在美也都是通过向外显现来得到鉴定。三姑娘有着“黑然而美的瓜子模样的面庞”,“尽管我们从没有看见三姑娘穿过新衣:总之三姑娘是好看罢了”。美好的人与宁静的处所更是和谐的,“雀子在奏他们的晚歌,然而对于听惯了的人只能够增加静寂”。“阅音修篁,美曰载归”,沉浸在动人天籁中的叙述者“我”,面对着天人合一的情境,自然会产生与之俱归的愿望。竹林里的人和物是“我”内心深处最难忘的情结之一,即便是多年以后,“远远望见竹林,我的记忆又好像一塘春水,被微风吹起波皱了”,而这篇“风动玉声寒”的竹林故事,便是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遇之匪深,即之愈希。”需要强调的是,这位三姑娘并非离群索居,远离尘嚣,为了生计她得上街卖菜。一个卖菜的农家少女,无论想到还是遇见都再寻常也没有,但这种寻常却自有其特别之处:“人一见了三姑娘挑菜,就只有三姑娘同三姑娘的菜,其余什么也记不得,因为耽误了一刻,三姑娘的菜就买不到手;三姑娘的白菜原是这样好,隔夜没有浸水,煮起来比别人的多,吃起来比别人的甜了。”最寻常的菜蔬经过三姑娘的手,也变得不寻常了。她所谓寻常的一面可用“遇之匪深,即之愈希”的意思表述:无心遇见,好像并不见其深,但有意靠近,却觉得不可窥寻。
 “脱有形似,握手以违。”再说到寻常,这个竹林里的精灵也是能与人晏晏笑语的,在卖青椒的一段对白中,三姑娘就颇为俏皮的反诘:“吃先生们的一餐饭使不得?难道就要我出东西?”但是她一听到我说:“我们没有什么谢三姑娘,只望三姑娘将来碰到一个好姑爷。”就立即翩然离去,绝不提供把亲近化为亲狎的可能。“泥上偶尔留爪指,鸿飞哪复计东西”,三姑娘飘缈的心思正如“脱有形似,握手以违”一句所言:即便偶有形迹可寻,但甫一接触之下便似是而非了。
 [扩展性阅读书(篇)目]
《浣衣母》、《竹林的故事》、《河上柳》;《桥》“
 [参考书(篇)目]
 周作人:《莫须有先生传·序》,《周作人文类编》,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9月。
 吴晓东:《背着语言的筏子——废名小说〈桥〉的诗学研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1期。



Tag:综合教案资料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综合教案资料
》《《竹林的故事》教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