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考语文复习资料中考语文辅导2017中考复习指导:记叙文常见题型及答题规律» 正文

2017中考复习指导:记叙文常见题型及答题规律

[05-18 22:32:44]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中考语文辅导   阅读:68225

概要:)引起读者注意思考;(2)暗示情节发展;(3)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4)与下文某句相互照应。18、排比句的效果或作用是什么?(1)句式整齐,增强气势;(2)抒发了……(人物)的……强烈情感或从不同方面突出了某某内容。19、该句使用反问的修辞(或句式),作用是什么?(1)亮明作者或/说话人的……态度;(2)加强语气;(3)强调某某的感情。20、如何品味赏析记叙文的语句,或这些句子有什么表达效果?答题思路:(1)找出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或/描写方法或/表现手法,如果都没有,就找一两个/关键词语;(2)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某某人的某某性格/或心情或/精神(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某某物某某的特点)。答题模式:这个句子用了……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现了……(人物、事物、景物的特点或某种道理),或突出强调了……,渲染(营造)了……(氛围),烘托了(衬托了)……(与中心形象和人物情感有关)。(1) 比喻: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本体)比作……(喻体),生动形象地写出(描绘或说明)了(本体)……(怎样的特征或哪些内容),表达了对(本体)……的感情。(2) 拟人:运用拟人的修辞

2017中考复习指导:记叙文常见题型及答题规律,标签:中考指导,http://www.88haoxue.com
)引起读者注意思考;(2)暗示情节发展;

3)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4)与下文某句相互照应。

18、排比句的效果或作用是什么?

1)句式整齐,增强气势;

2)抒发了……(物)……强烈情感或从不同方面突出了某某内容。

19、该句使用反问的修辞(或句式),作用是什么?

1)亮明作者或/说话人的……态度;

2)加强语气;

3)强调某某的感情。

20、如何品味赏析记叙文的语句,或这些句子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题思路:(1)找出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或/描写方法或/表现手法,如果都没有,就找一两个/关键词语;(2)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某某人的某某性格/或心情或/精神(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某某物某某的特点)。

答题模式:这个句子用了……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现了……(人物、事物、景物的特点或某种道理),突出强调了……,渲染(营造)了……(氛围),烘托了(衬托了)……(与中心形象和人物情感有关)。

1 比喻: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本体)比作……(喻体),生动形象地写出(描绘或说明)了(本体)……(怎样的特征或哪些内容),表达了对(本体)……的感情。

2 拟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事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描写(或说明)了(事物)……(怎样)的情态(或样子、特点),突出了……(表达的内容),表达了……的感情。

3 排比: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气势,有力地突出了……(表达的内容),表达了……的情感。

4 反问: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肯定(或否定)语气,强调了……(表达的内容),表达了强烈的……(什么样的)感情,令人深思,耐人寻味。

21、谈谈对句子的理解。

命题方式:1、文中……句子的含义是什么?

2、揣摩句子,说说你对句子的理解。

解题思路:“理解句子”,它包括三层意思:

1)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

2)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

3)句外意义(言外之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

答题模式:从表面看,本句的意思是……(表层意思),在……的语境中,它表明了……(语境意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引申意义)。

22、该句照应了上文哪一句?

1)往该句上面找;(2)找关键词一样的语句。

23、归纳人物性格与形象。

答题模式:人物性格:结合内容分析


上一页  [1] [2] [3] 


Tag:中考语文辅导中考指导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 中考语文辅导
》《2017中考复习指导:记叙文常见题型及答题规律》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