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高考现代文阅读如何快速准确解答社科类文章的命题» 正文

如何快速准确解答社科类文章的命题

[01-13 05:10:21]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高考现代文阅读   阅读:68450

概要:答案:C 本题要求选择“最准确”的一项。命题者的命题思路是这样的:要考生抓住两句话,一是“过敏反应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超敏反应”,二是“超敏反应指机体受同一抗原物质再次刺激后产生的一种异常免疫反应”。命题者用第二句话中对“超敏反应”的解释部分代替第一句话中的“超敏反应”。而第二句话正是“过敏反应”这一概念的种概念。师生备考时除了参考2004年的相关命题外,还可以参考类似试题:2003年全国卷第7题、2003年春季安徽卷第7题、2002年全国卷第7题、2000年春季北京卷第17题、1998年全国卷第23题、1997年全国卷第20题、1996年全国卷第20题、1993年全国卷第23题。2.对文中某一语句正确理解的判断 从某一语句出发有两种命题形式:一是对某一语句本身的正确理解,二是某一语句是为了强调或说明什么。第一种题型设置关系到“某一语句”本身就是文中的关键句,它的语义是临时的,离开这个语境,就不存在这种语义,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从字面意义来理解,应该把它放在前后文的语境中来解读。第二种题型设置关系到“某一语句”是为文中的某一语义(文中常常有关键句)服务的,它的出现正是

如何快速准确解答社科类文章的命题,标签:现代文阅读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答案:C 本题要求选择“最准确”的一项。命题者的命题思路是这样的:要考生抓住两句话,一是“过敏反应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超敏反应”,二是“超敏反应指机体受同一抗原物质再次刺激后产生的一种异常免疫反应”。命题者用第二句话中对“超敏反应”的解释部分代替第一句话中的“超敏反应”。而第二句话正是“过敏反应”这一概念的种概念。

师生备考时除了参考2004年的相关命题外,还可以参考类似试题:2003年全国卷第7题、2003年春季安徽卷第7题、2002年全国卷第7题、2000年春季北京卷第17题、1998年全国卷第23题、1997年全国卷第20题、1996年全国卷第20题、1993年全国卷第23题。

2.对文中某一语句正确理解的判断 从某一语句出发有两种命题形式:一是对某一语句本身的正确理解,二是某一语句是为了强调或说明什么。第一种题型设置关系到“某一语句”本身就是文中的关键句,它的语义是临时的,离开这个语境,就不存在这种语义,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从字面意义来理解,应该把它放在前后文的语境中来解读。第二种题型设置关系到“某一语句”是为文中的某一语义(文中常常有关键句)服务的,它的出现正是为了说明某一语义(文中常常有关键句),此种题型上海卷中常常出现。

例一:(2002年全国卷第8题)下列对“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沙尘这种天气现象古已有之,它在全球生态平衡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B.沙尘逐渐积聚形成沙尘暴,在全球范围内起了保持生态平衡的作用。

 C.沙尘含有碱性,能使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得到平衡,从而减缓酸雨的发生。

D.沙尘不仅在土壤的分布和补充上,而且在全球水循环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答案:B 本选项的错误有两处,一是“沙尘逐渐积聚形成沙尘暴”,二是“在全球范围内起了保持生态平衡的作用”。“颗粒微小的粉沙细土和微尘,则被强上升气流扬上天空,作中长距离的输送”便形成沙尘暴。起到平衡生态的作用不等同“保护生态平衡的作用”。判断其余选项的正确依据在第二、三段很容易找到。

师生备考时除了参考2004年的相关命题外,还可以参考类似试题:2003年全国卷第8题、2003年春季安徽卷第9题、2003年春季北京卷第12题、1997年全国卷第21题、1995年全国卷第21题、1994年全国卷第24题。

例二:(2004年春季安徽、北京卷第7题)第一段里“看得见的污染不一定是最要命的污染”一句强调的意思是

A.土壤污染是看不见的,渐进的。 B.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很难治理。

C.土壤污染对生命的危害最直接。 D.土壤污染的治理目前还没有可行办法。

答案:B 本题如果换一种问法——“为什么有的专家说,看得见的污染不一定是最要命的污染?”,就变得太简单了。抓住后面两分句所阐述的原因——土壤污染一般不易为人们所觉察,土壤一旦被污染就很难清除——就能迅速得出答案。

2004年的15套高考试题中没有此类题型,师生备考时可以参考类似试题:2003年春季北京卷第13题、2002年夏季北京卷第12题、1996年全国卷第21题(此题难度较大,平时训练几乎没有学生选择正确)。

3.依据某一结论选择得出结论的原因或依据(证据)的正确判断 此种题型一般以“选择不能作为得出结论的依据(证据)或原因的一项”的形式出现。正确的答案往往具有很大的迷惑性。但得出结论的原因或依据(证据)一般有明确的表示,而唯一不能作为得出结论的原因或依据(证据)的选项又往往夹杂在陈述原因或依据(证据)之中。考生必须理清前后的因果关系,尤其要注意那些说明原因或依据(证据)的标志性词语,才能得出正确选项。

例一:(2004年全国卷二第7题)根据文意,下列白鹤梁被誉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的原因,错误的一项是

A.古人在石梁上刻画的石鱼,记录了1200年以来长江的枯水位。

B.石梁上许多古代诗文碑刻反映了石鱼的出水时间和距离枯水线的尺度。

C.为探索长江上游枯水期的发生和水量变化的规律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历史资料。

D.石梁上反映长江水位的题刻大多出自历代名家之手,具有艺术欣赏和保留价值。

答案:D 考查对重点词句的理解。题干强调的是“白鹤梁被誉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 的原因”,在文中可以找到“因此白鹤梁被誉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一句, “因此”在因果关系中表示结果,A、B、C三项内容均在“因此”前表原因,D项内容在“因此”后出现,不属于这一因果关系,它是白鹤梁“成为三峡库区唯一一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原因。

例二:(2001年全国卷第18题)以下不属于作者否定“飞廉铜马”一名时所用证据的一项是

A.《三才图会》一书撰作时代太晚,且有冗杂虚构之病

B.飞廉是人还是神,是兽还是禽,古人的说法并不一致

 C.两汉之间神话颇多,汉代画像石中就有人骑神兽、神龙的景象

D.《后汉书•董卓传》“飞廉铜马之属”中,飞廉和铜马应是两物

答案:C 此项只是叙述一个事实——两汉之间神话里有人骑神兽、神龙的景象,它与“飞廉铜马”一名没有任何关联,作者叙述此事实是为了引出“武威铜马是一件写实的作品”,不是神话。故不属于作者否定“飞廉铜马”一名时所用证据。 其余三个选项属于可从第三自然段中直接找到。

师生备考时除了参考2004年的相关命题外,还可以参考类似试题:2003年春季安徽卷第8题、2002年全国卷第9题、2002年春季北京卷第17题、2001年全国卷第17题、2000年全国卷第18题、1999年全国卷第19题、1995年全国卷第22题、1993年全国卷第25题。

4.根据文中信息进行合理推断的正确判断 此种题型在2000年全国卷中首次出现,2001年的《考试说明》明确了这一考点,以后每年必考。仔细分析2001年以来的试题,出得成功的并不多,有些选项与其说是推断,倒不如说是对原文内容的概括。究其原因,主要是选文材料本身无法设置推断题,尽管设置了这种形式,考生是很容易判断出正误的。如2002年第10题D项:大自然是不会犯错误的,因此人类应当顺应大自然,而不要企图去改变大自然。本项的设置毫无意义,考生一看便知错误。但是能够经得起推敲,需要考生借助自己的知识储备和逻辑推理能力来推导的命题,考生是极容易犯错误的。请看例题。

例一:(2003年全国卷第10题)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高考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 高考现代文阅读
》《如何快速准确解答社科类文章的命题》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