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高考现代文阅读高考文学作品阅读题解题指导——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方法探索» 正文

高考文学作品阅读题解题指导——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方法探索

[02-27 21:45:50]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高考现代文阅读   阅读:68440

概要:高考文学作品阅读题解题指导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方法探索 四川省 刘忠富高考文学作品阅读题中“重要词语含义理解”这一考点的命题形式虽然没有多大变化,但是答案会随文章内容而千变万化。这使许多考生答题时找不到方向或答得不够周全。笔者以近几年高考试题为例归纳出一些具体可操作的解题方法,希望能给备考者一些帮助。一、整体理解全文,重点分析所考查的词语所在的段落含义。俗语说“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任何词语的准确含义都离不开具体的语境。全文的意思读懂了,段落含义明白了,句子的含义也清楚了,词语含义理解的答题方向一般就不会错。以2007年湖北省高考语文试卷17题为例:在“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一句中,作者为什么在“古文”前用“弄”和“烂”字?请从字义与情感两个方面分析。首先通读全文我们可以看出文章主要内容是鲁迅通过对刘半农的客观评价来赞扬他。客观评价中有对刘半农的批评。然后阅读“弄”和“烂”二词所在的段落,抓住段中的“反感”“不免长叹”等内容可以看出在这一段中鲁迅对刘半农进行

高考文学作品阅读题解题指导——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方法探索,标签:现代文阅读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高考文学作品阅读题解题指导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方法探索

        四川省       刘忠富

高考文学作品阅读题中“重要词语含义理解”这一考点的命题形式虽然没有多大变化,但是答案会随文章内容而千变万化。这使许多考生答题时找不到方向或答得不够周全。笔者以近几年高考试题为例归纳出一些具体可操作的解题方法,希望能给备考者一些帮助。

一、整体理解全文,重点分析所考查的词语所在的段落含义。

俗语说“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任何词语的准确含义都离不开具体的语境。全文的意思读懂了,段落含义明白了,句子的含义也清楚了,词语含义理解的答题方向一般就不会错。

以2007年湖北省高考语文试卷17题为例:在“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一句中,作者为什么在“古文”前用“弄”和“烂”字?请从字义与情感两个方面分析。首先通读全文我们可以看出文章主要内容是鲁迅通过对刘半农的客观评价来赞扬他。客观评价中有对刘半农的批评。然后阅读“弄”和“烂”二词所在的段落,抓住段中的“反感”“不免长叹”等内容可以看出在这一段中鲁迅对刘半农进行了批评。“弄”和“烂”所在的句子也体现了这一感情。那么从感情方面分析这两个词语,这两个词语当然就表现出鲁迅对刘半农的批评的感情了。再从文中找出鲁迅批评刘半农的具体原因详细作答就对了。

二、分析确定所考查的词语在句子中的成分以及该词语与其它成分的关系。

这主要是分析所考查的词语在句子中作什么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通过这一步分析可以利用句子其它部分的含义来推断出所考查词语含义的大体范围。

如2006年江西省高考语文试卷第18题要求解释“童话”的含义。先分析“童语”所在的句子“后来的人,谁还记得荒原不久以前的童话呢?”在句子中“童话”是句子的宾语,“荒原不久以前的”是“童话”的定语,是对“童话”的限制,其实也就是对该词的含义的一个指向。通过这一步理解,在此句的前后搜索有关荒原的文字就可以找到文章前面一段关于荒野上的树林的描绘:

原先驻守在这片荒野上的树呢?它们曾经无比强大,像一支永远不可能消失的大兵团,密集的喧哗的笑声,仿佛在嘲笑一切妄想消灭它们的力量,而且它们拥有鸟类和众多的野兽,这些鸟兽类也不相信森林会消失。

由此就可以得出答案的大体范围是指森林。

三、分析题中考查的词语

1、确定词性。

做好这一步有利于学生避免答题方向错误。如果考查的词语是名词,写出的答案也应是名词性的内容;如果考查的词语是动词,写出的答案当然应是动作性的内容;依此类推。

如2007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Ⅱ第15题:怎样理解“道旁石”“补天手”在文中的含义。这两个词语都是名词,那么作出的答案也应该是名词性的内容。参考答案:“道旁石”本指遗弃在道路旁边没有用的石头,在文中指被弃置不用的人才;“补天手”在文中指参与新中国建设的归国华侨这样的人才,也喻指本应“补天”却被放逐的古代名臣。这名词性的参考答案就与分析词性的思路十分吻合。

又如2005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Ⅰ,14题要求解释“吞咽”的含义。该词是动词,那么写出的答案内容应该是动作性的。参考答案是“尽情享受”,这当然就是动作性的内容,那么分析词性的思路就是正确的。

2、准确理解词语概念义,搜索文章中与概念义相关内容。

词义中同概念有关的意义叫做理性意义,也叫概念义。词典对词目所作的解释通常也是概念义。任何词语在文中的含义都与概念义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弄懂了概念义,再到文中搜寻跟概念义有千丝万缕关系的内容,分析综合就可以得出词语在文中的准确含义了。

如2006年江西省高考语文试卷第18题要求理解“童话”的含义。先准确理解“童话”的概念义是: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通过丰富的想像、幻想和夸张来编写适合儿童欣赏的故事。根据这一概念义搜索文章可以发现文章中“原先驻守在这片荒野上的树呢?……这些鸟兽也不相信森林会消失。”(本文前已有全段引文)这一段描写的是充满想像的神奇美丽的森林,这与“童话”的概念义十分吻合。因此概括即可得出答案:喻指拥有众多鸟兽的茂密的美丽的森林。

又如2005年全国试卷Ⅰ,第14题要求解释“吞咽”的含义。先理解“吞咽”概念义是:不嚼或不细嚼食物,整个地或成块地咽下去。这个概念可以指十分喜欢某食物而狼吞虎咽的意思。因为文章中写春来之不易而去之又快,作者十分渴望去欣赏享受春天。文中句子“去年冬末,我给远方的朋友写信,曾说我要尽量地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中的“吞咽”的含义就可以由喜欢食物的狼吞虎咽引申出喜欢春天而尽情享受春天的语境义。

四、高考对词语的理解除了对意义的理解外,有时也要分析词语的表达作用。分析词语的表达作用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入手。

从内容的角度分析主要是分析词语在句子中运用的生动性、形象性、准确性以及对意思和主旨的作用。例如2006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Ⅰ,14题:在“细心地想着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一句中,作者为什么要用“想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分析这道题,看似两个问题,其实是一个问题:这个词语有什么表达作用?因为无论是为什么用这个词语还是这样写的好处,只要把表达作用回答了也就全面地回答了两个问题。首先朝用词的准确性的方向思考“想”这个词语在语境中怎样体现其运用的准确。因为植物成长的声音是听不到的,所以用“想”更合乎逻辑更准确。然后再思考这个词语对作者表达自然生活的美好这一主旨有什么作用。根据对全文的理解可以分析出用“想”更能体现出对自然的细细咀嚼,慢慢品味,所以“想”的运用就有一种品味自然,表现自然生活的美好的作用。通过这两步分析就得出答案(①植物成长的声音一般是听不到的,用“想”比“听”更合适。②这样写有一种品味大自然的意思,更富有表现力)的两个要点。

从结构的角度分析表达作用主要是分析词语的特殊构成技巧对内容和感情的作用。例如2006年北京高考试卷19题①小题解释下面句子(句一:连电视对面的沙发上也常常堆满了书,于是吾家有电而无视久矣。句二:东西已经被变乱了“东西”,他找不到,便自嘲道:“看来我是‘意识先于存在’”)中加点的词语在本文里的特殊含义。首先分析这两个词语的构成特殊技巧不难发现:“有电而无视”是把“电视”一词拆开使用。“意识先于存在”是化用哲学术语。然后再结合文章语境就可以分析出这两个词语表达的感情和内容。于此答案(“有电而无视”将“电视”一词分拆开来使用,表现了家里虽有电视却常常不能看的尴尬。“意识先于存在”化用哲学术语,是说东西已经被挪动了位置,自己仍然按照先前的记忆去找,自然找不到了)的得出就水到渠成。

[1] [2]  下一页


Tag:高考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 高考现代文阅读
》《高考文学作品阅读题解题指导——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方法探索》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