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高考现代文阅读2017届高三高考复习——科技文阅读教学案(社会科学类)[教师版]» 正文

2017届高三高考复习——科技文阅读教学案(社会科学类)[教师版]

[05-18 22:32:44]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高考现代文阅读   阅读:68919

概要:300米就可达到30个大气压。海越深,压力越大,“气冰”就越稳定。第三是气源,海底古生物尸体的沉积物,被细菌分解会产生甲烷,或者是天然气在地球深处产生并不断进入地壳。在此情况下,天然气可在介质的空隙中和水生成“气冰”;甲烷分子被若干个水分子形成的笼型结构接纳,生成笼型固体结晶水合物,分散在海底岩层的空隙中。在常温常压下,“气冰”则分解为甲烷和水。 埋藏于海底岩石中的“气冰”,和石油、天然气相比,它不易开采和运输,世界上至今还没有完善的开采方案。有专家认为,开采这种水合物会给生态造成一系列严重问题。因为“气冰”中存在两种温室气体——甲烷和二氧化碳。甲烷是绝大多数“气冰’’中的主要成分,同时也是一种反应快速、影响明显的温室气体。“气冰”中甲烷的总量大致是大气中甲烷数量的3000倍。作为短期温室气体,甲烷l:b-'-氧化碳所产生的温室效应要大得多。有学者认为,在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方面,甲烷所起的作用是二氧化碳的10—20倍。如果开采时甲烷气体大量泄漏于大气中,造成的温室效应将比二氧化碳更加严重。而“气冰”矿藏哪怕受到最小的破坏,甚至是自然的破坏,都足以导致甲烷

2017届高三高考复习——科技文阅读教学案(社会科学类)[教师版],标签:现代文阅读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300米就可达到30个大气压。海越深,压力越大,“气冰”就越稳定。第三是气源,海底古生物尸体的沉积物,被细菌分解会产生甲烷,或者是天然气在地球深处产生并不断进入地壳。在此情况下,天然气可在介质的空隙中和水生成“气冰”;甲烷分子被若干个水分子形成的笼型结构接纳,生成笼型固体结晶水合物,分散在海底岩层的空隙中。在常温常压下,“气冰”则分解为甲烷和水。   

埋藏于海底岩石中的“气冰”,和石油、天然气相比,它不易开采和运输,世界上至今还没有完善的开采方案。有专家认为,开采这种水合物会给生态造成一系列严重问题。因为“气冰”中存在两种温室气体——甲烷和二氧化碳。甲烷是绝大多数“气冰’’中的主要成分,同时也是一种反应快速、影响明显的温室气体。“气冰”中甲烷的总量大致是大气中甲烷数量的3000倍。作为短期温室气体,甲烷l:b-'-氧化碳所产生的温室效应要大得多。有学者认为,在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方面,甲烷所起的作用是二氧化碳的10—20倍。如果开采时甲烷气体大量泄漏于大气中,造成的温室效应将比二氧化碳更加严重。而“气冰”矿藏哪怕受到最小的破坏,甚至是自然的破坏,都足以导致甲烷的大量释放。这种气体进入大气,无疑会使地球升温更快。

另外,陆缘海边的“气冰”开采起来十分困难,至今尚没有非常成熟的勘探和开发的技术,一旦发生井喷事故,就会造成海水汽化,发生海啸翻船。此外,“气冰”也可能是引起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气冰”经常作为沉积物的胶结物存在,它对沉积物的强度起着关键作用。“气冰”的形成和分解能够影响沉积物的强度,进而诱发海底大陆架滑坡等地质灾害。由此可见,作为未来新能源的“气冰”,也是一种危险的能源。严气冰”的开发利用就像一柄“双刃剑”,需要小心对待。

21.下列对“气冰”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是天然气和水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与介质混合产生的晶体物质。

B.是细菌分解海底古生物尸体所产生的以甲烷为主要成分的天然气,在介质中生成的固体结晶水合物。

C.是天然气和水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混合时产生的晶体物质。

D.是天然气被水分子形成的笼型结构接纳,在地壳深处的空隙中与介质生成的笼型固体结晶水合物。

【分析解答】考查对“气冰”这一概念的理解,正确答案是C,从文段第一小节第一句话和第二小节可得出答案。A选项中“与介质混合”有误,B 选项讲的是来源,D 选项明显概念错误。

22.下列对“气冰”“是一种危险的能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和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相比,“气冰”在开采和运输过程中,可能给生态造成一系列严重问题。

B.“气冰”有利有弊,本身就像一柄“双刃剑”,从目前的情况看,“气冰”的危害远大于功用。

C.如果开发“气冰”资源发生井喷事故,无论对海洋生态还是对海上航行,都会构成极大的威胁。

D.“气冰”在常温常压下会分解为甲烷和水,能够影响沉积物的强度,进而可能诱发海底地质灾害。

【分析解答】对句子的理解,重点在对“危险”一词的把握。不正确的选项应是B “气冰”的开发利用就像一柄“双刃剑”而不是“气冰”本身是双刃剑。

23.下列解说,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气冰”的气源有海底古生物尸体的沉积物被细菌分解后产生的甲烷,还有在地球深处产生并进入地壳的天然气。

B.与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相比,在导致当前全球气候变暖方面,“气冰”所起的作用决不比二氧化碳小。

C.如果不进行人工开采,“气冰”矿藏就不会遭到破坏,也不会导致甲烷气体泄漏、增加温室效应。

D.开发已探明的“气冰”资源比开采石油、天然气等传统化石能源困难,这是由陆缘海边的特殊地质条件决定的。

【分析解答】考查对原文意思的理解,只有A 符合原文意思。B 选项将文中的假设情况偷换成现实信息,C 选项假设错误,不符合原文第四小节的表述,D 选项中,“‘气冰’的开采困难是由陆缘海边的特殊地质条件决定的”这一表述错误应是由“气冰”本身的特性决定的。

2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如果拥有了完善的开采技术,储量巨大的“气冰”成为新一代能源是完全可能的。

B.我国有辽阔的海域,根据地质条件分析,理论上应该有“气冰”存在的可能。

C.开采过程中,必须确保“气冰”处于一定的压力状态下,以免甲烷气体泄漏。

D.“气冰”利用的前景广阔,但开采困难,短期内还难以找到开发的技术方法。

【分析解答】考查对文中信息的推测,不正确的应是D “短期内还难以找到开发的技术方法”不符合原文表述,正确应为“气冰”的勘探和开发的技术还不成熟,这一点可从第四小节的第一句话得到信息。

(七)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25—28题。

①19世纪初,一个王子在幼年时被绑架,囚禁在一间又窄又黑的小屋子里,17岁被释放出来时,不会说话,不会走路,生活不能自理。死后解剖其小脑,发现大脑发育很差,甚至连小脑都未覆盖住。

②早在1958年,一些科学家就发现,在富于刺激的环境中长大的小鼠,与在空无一物的笼中长大的鼠,它们的脑在生物化学的组成和结构上存在很大的差别。

③1962年,瑞典神经科学家海顿在训练鼠走钢丝时发现,经过一段时间训练的鼠,其脑中记忆走纲丝的控制平衡的脑神经细胞,在数量上有所增加,且组成也有变化,含有的核糖核酸增加了20%。核糖核酸是传递遗传指令的,它的主要功能是合成新的信息载体脑蛋白质。

④美国神经化学专家安格等人在1970年至1974年做了一些有趣的试验。他们将大鼠放在一个有分隔的笼子里,使其既可走向黑暗也可走向明亮的隔室。在一般情况下,大鼠喜欢黑暗,然而,当大鼠一走进黑暗便遭电击,重复多次后,大鼠便躲开黑暗了,它们将在刺激中学得的知识记在了脑子里。

⑤安格等人在教会大鼠对黑暗的恐惧之后,便去分离其脑内携带这一信息的化学物质。他们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对四千个鼠脑进行了精心的提取,分离出了一种被称为恐暗素的分肽。

⑥为了证实分肽的恐暗效能,他们以极微量的分肽注射进了没有经过恐暗训练的小鼠脑内。于是令人惊异的现象发生了,这些小鼠不再像它们正常时那样寻找黑暗,反而拒绝进入黑暗。这就是说,通过注射分肽,安格等人将大鼠学得的知识转移给了小鼠。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Tag:高考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 高考现代文阅读
》《2017届高三高考复习——科技文阅读教学案(社会科学类)[教师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