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高考现代文阅读如何才能解答好高考科技文阅读试题» 正文

如何才能解答好高考科技文阅读试题

[02-27 21:46:03]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高考现代文阅读   阅读:68832

概要: L看推断前提是否存在、是否成立。推断自然少不了推断的前提:或现象,或原因,或条件。就要看现象、原因或条件能否在原文中找到合理的存在。比如2005年广东科技文试题的第3题B项:“王安石的咏梅诗和阿克塞尔、巴克的嗅觉研究说明,中国人关注的是审美,外国人关注的是科学。”该推论错误的主要原因是忽略了推论前提中的“王安石”材料的作用,文章开头引用王的诗句“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目的是引出该文说明的对象“嗅觉”,文章并没有涉及对该诗句及其反应的现象做出的什么研究,因此推断的前提就站不住脚,推出的结论自然不能成立。 二看推断的前提是否准确、全面。命题者有时故意抓住原文的局部信息,来一个脱离全篇内容的断章取义的推断,来模糊考生的整体阅读或整体感知。比如2004年湖北卷第10题D项:“假如借助科技手段消除了木星上厚密的大气带来的阻力,那么航天员在木星上行走就不会陷入‘动弹不得’的窘境。”原文是这样说的:“假如到木星那样巨大的行星上去,其比地球大300多倍的质量所产生的重力及其厚密的大气,将会使人动弹不得。”其实原文中说了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木星引力问题,一

如何才能解答好高考科技文阅读试题,标签:现代文阅读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L看推断前提是否存在、是否成立。推断自然少不了推断的前提:或现象,或原因,或条件。就要看现象、原因或条件能否在原文中找到合理的存在。比如2005年广东科技文试题的第3题B项:“王安石的咏梅诗和阿克塞尔、巴克的嗅觉研究说明,中国人关注的是审美,外国人关注的是科学。”该推论错误的主要原因是忽略了推论前提中的“王安石”材料的作用,文章开头引用王的诗句“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目的是引出该文说明的对象“嗅觉”,文章并没有涉及对该诗句及其反应的现象做出的什么研究,因此推断的前提就站不住脚,推出的结论自然不能成立。

      二看推断的前提是否准确、全面。命题者有时故意抓住原文的局部信息,来一个脱离全篇内容的断章取义的推断,来模糊考生的整体阅读或整体感知。比如2004年湖北卷第10题D项:“假如借助科技手段消除了木星上厚密的大气带来的阻力,那么航天员在木星上行走就不会陷入‘动弹不得’的窘境。”原文是这样说的:“假如到木星那样巨大的行星上去,其比地球大300多倍的质量所产生的重力及其厚密的大气,将会使人动弹不得。”其实原文中说了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木星引力问题,一个是空气密度问题;而该选项忽略了推断前提的整体性而断章取义。再如2002年高考全国卷第10题D项(大自然是不会犯错误的,因此人类应当顺应大自然,而不要企图去改变大自然),本文最后一段歌德说:“大自然是不会犯错误的,错误永远是人犯下的。”联系全文看,作者引用歌德话的目的是强调人不能违背客观规律,要尊重规律,积极地适应和改造大自然。可选项却不顾全篇内容,片面地由此推断“人类不要企图去改造大自然”,显然过分夸大了规律的客观作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二、推断的过程是否合理

      看推断过程是否严密、合理,实质上就是看推断的前提与结论之间有无必然的联系。解答过程中要以必要的逻辑知识为推断的手段,特别要注意因果关系、条件关系等。

      一是要看因果推论的逻辑关系。命题者往往从原文中截取两旬看似有因果关系的信息旬,通过“技术“处理巧妙地合在一起,而这种“巧妙”的组合其实是命题者生硬的嫁接,缺乏严密的推论、合理的演绎。命题者造成的因果混乱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二是强加因果.三是因果照顾不周现象。比如2004年全国统一考试青海卷中第10题C项:“清代以后,茶马古道,由于‘边茶贸易’的兴起而在历史地平线上消失。”仔细结合原文(到了清代,“茶马互市”作为一种重要制度逐渐从历史地平线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边茶贸易”制度。),我们不难发现本来属于时间上承接的两个事件,被命题者生硬地安置成了因果关系。也就是说“边茶贸易”制度的产生是在“茶马互市”之后的新兴事物。二者构不成直接的因果关系。再比如2004年江苏卷第10题D项:“‘气冰’利用的前景广阔。但开采困难,短期内还难以找到开发的技术方法。”其实结合原文(陆缘海边的“气冰”开采起来十分困难,至今尚没有非常成熟的勘探和开发的技术)来分析的话。“开采困难”的另一个原因是勘探技术问题。这是一种因果关系照应不周的错误推断。

      二要看条件推论的逻辑关系。命题者在设置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题的选项时,往往借用逻辑学上讲到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分必要条件等从逻辑推理角度设置陷阱。一种情况是条件不充分。如2002年全国卷第10题A项:“沙尘暴曾给新西兰、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带来好处。因而必将被人所利用。”此项推断依据是“澳大利亚的沙尘乘着南半球的西风掠过斯塔曼海…“·将撒哈拉大沙漠的沙尘带到意大利、新西兰、法国……减缓酸雨的发生”.但原文只是说曾给这三个国家带来过好处,并不能推断出“将被人类利用”的结论.条件不充分。第二种情况是忽略条件关系的类别,将必要条件当成充分且必要条件。例如2003年全国卷第10题的B项:“一旦人类能够控制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加剧,那么滑雪运动在欧洲将能继续,台风将远离日本。”原文是说全球气候变暖后,“滑雪运动在欧洲将荡然无存…昔日绕道而行的台风将频频袭击日本”,但不能反过来说,因为气候变暖与“滑雪运动”‘台风袭击”是必要条件丽不是充分且必要条件。

      三、推断的结论是否正确

      一个推断的结论能否最终成立,不仅要看推断的前提是否存在、是否正确,推断的过程是否严密、是否合理,还要看得出的结论是否偏激、有无漏洞。看一个科技文的推断结论是否正确,要注意下面两个问题。

      一是要关注新概念、新词语的内涵与外延。既然是推断与想象.自然少不了新概念、新词语的产生,因此.要特别关注文章中没有出现的概念性词语或句子。如2004年湖南卷第10题A项:“中国传统医药学能生存下来的重要原因,是因为它有独特的体系,而埃及、罗马、印度的传统医药学因特点相近-已被现代医药体系所取代。”实质上“独特体系”“特点相近”在文章中都没有涉及,文章最后一段这样说:中国、埃及、罗马和印度的传统医药学,是世界知名的四大传统医药体系,在历史的变迁中,唯独中国的传统医药学经受了考验,传承下来。当然中国是四大传统医药体系之一,又能唯一传承下来,自然可以看成具有“独特体系”,但这也不能说明这就是中国传统医学生存下来的原因;“特点相近”不仅没有提及,亦不能视为被取代的原因。2004年全国卷(广西等)第10题D项:药物喷洒的发展过程卷入了一个永无终点的螺旋.所以化学药品也将会永无止境地研制下去。该题干中的“永无止境”不符合原文的精神,毕竟整篇文章已经告诉人们“化学制剂”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二要当心借用模糊词语进行推断的干扰。进行推断的语句大都使用表示推测语气的词语,但不能代表用了推测性词语的语句就一定推断合理,仍然要看它推断的前提是否存在,是否合乎原文的意思。比如2005年江苏卷第8题C项(“小春虫”可能是通过位于消化道前端的口部和紧接其后的咽道来获取土壤中的养料的),尽管该选项使用了“可能”一词,似乎给该推断一个“退一步”的理由.但是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文中没有涉及到“如何获取养料的问题”,这种推断没有依据;二是假设它用“消化道前端的口部和紧接其后的咽道”来获取食物成立的话,还是没法推断它究竟从哪里获取食物。总而言之,该项的推断是错误的。

             (摘自《考试》2006.4,原标题为《科技文阅读题》)


上一页  [1] [2] [3] [4] 


Tag:高考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 高考现代文阅读
》《如何才能解答好高考科技文阅读试题》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