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生:浪费是巴金爷爷的谦辞,体现了他的谦虚。生:花费他们,就是巴金爷爷心目中的“生命开花结果”。奉献的人生才是开花结果的人生,有意义的人生……师:说得真好。自由读一读这段话,看看句式上有什么特殊之处?生:句子中有四个“更多”。师:(指名读)这四个“更多”的背后是什么?生:巴金爷爷愿意把一切奉献出去。师:你还读出了这是一位怎样的巴金?生:这是一位珍惜时间的巴金。“我十分珍惜这有限的……”师:想象这个“珍惜”背后的画面!生:巴金爷爷拼命地写呀写,片刻也不休息!师:即使是一分一秒也要让它——开花结果。珍惜的背后是巴金的永不满足和博大的追求!生:我还读出了这是一位对孩子充满希望的巴金。“亲爱的家乡孩子们,我真羡慕你们……”师:(板书珍惜和希望)同学们,这关心、希望,珍惜、谦逊、奉献的背后就写着一个——生:爱师:板书:爱将板书勾画成为一朵五瓣花。三、释放师:捧读着巴金爷爷那散发着墨香的信,感受着巴金爷爷亲切的关怀,品味着他的谦虚,聆听着他让生命开花结果的殷切希望。他那温柔慈祥的话语,他那吃力书写的样子似乎又响起在家乡孩子的耳边,出现在孩子们的眼前……他们又一次那起了笔——亲爱的
魏斯化《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学实录,标签: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大全,http://www.88haoxue.com生:花费他们,就是巴金爷爷心目中的“生命开花结果”。奉献的人生才是开花结果的人生,有意义的人生……
师:说得真好。自由读一读这段话,看看句式上有什么特殊之处?
生:句子中有四个“更多”。
师:(指名读)这四个“更多”的背后是什么?
生:巴金爷爷愿意把一切奉献出去。
师:你还读出了这是一位怎样的巴金?
生:这是一位珍惜时间的巴金。“我十分珍惜这有限的……”
师:想象这个“珍惜”背后的画面!
生:巴金爷爷拼命地写呀写,片刻也不休息!
师:即使是一分一秒也要让它——开花结果。珍惜的背后是巴金的永不满足和博大的追求!
生:我还读出了这是一位对孩子充满希望的巴金。“亲爱的家乡孩子们,我真羡慕你们……”
师:(板书珍惜和希望)同学们,这关心、希望,珍惜、谦逊、奉献的背后就写着一个——
生:爱
师:板书:爱将板书勾画成为一朵五瓣花。
三、释放
师:捧读着巴金爷爷那散发着墨香的信,感受着巴金爷爷亲切的关怀,品味着他的谦虚,聆听着他让生命开花结果的殷切希望。他那温柔慈祥的话语,他那吃力书写的样子似乎又响起在家乡孩子的耳边,出现在孩子们的眼前……他们又一次那起了笔——亲爱的巴金爷爷——请你以这句话开头,写上几句,你最想说的话。
生:亲爱的巴金爷爷,感谢你博大的爱。我们也会像您一样,让自己的生命开花结果的!
生:亲爱的巴金爷爷,你的生命开花了,结果了。花儿是那样的茂盛,果儿是那样的甜美!我们羡慕您!
生:亲爱的巴金爷爷,您写字困难,还给我们写了这么一大篇,多难啊!你对我们的爱意我们收到了!……
师:出示2003年巴金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词: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了多少人灵魂的灯塔,叩响了多少人心灵的大门……同学们,让我们今后多走进巴金爷爷作品,让他的作品能够点亮我们灵魂的灯塔,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备课手记:
严格来说,这是一节模仿课。教学中细节的亮点来源于魏星老师的教学。很欣赏也很向往他的境界,他对语文的理解,他对阅读教学的尝试,都让我心仪不已。不仅仅因为我们是一家。2006年来到实验小学,“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对教学一片茫然,蹉跎了六年之久,惴惴不安。内心惶惑之余,是他的《言与语,演绎语文的精彩》为我擦亮了双眼。后来我曾经用近一个月时间把网络上关于他的文章全部下载学习。《文本阅读中的几个问题》《“悟读”的教学策略》《追求阅读教学的“平衡”境界》等好文章一读再读。他执教的《给家乡孩子的信》似高塔上的灯,给与了黑暗中的我,许多光明与期待。这节课也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中,似乎早已经成为我教学的底色与背景。不是吗?《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爷爷的芦笛》教学中,对词语的深挖,对朗读的多层次的设计都来源与对这样一课的理解,熟读之下,许多引语都已经能够背诵下来。如今选择这样以课,除了教学的整体框架上力争简约,独树一帜外,细节的挖掘,词语的品位,朗读的指导,想象的补白很多受了他的课影响,有的就是他的设计。感激,模仿名师,高峰体验依然;感激之余,深思,除去模仿,我该在哪些地方着力?
李主任给我的时间不多,两个星期天因为家中有事情,只有一个下午用来备课。在书店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找到了学海路书店唯一的一本关于巴金的书。拿到之后,心中很失落,不是我要找的《随想录》。因为我知道,《随想录》作为巴金说真话的代表一定记录着许多巴金的心声,可能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就蕴含其中,为我的课堂添彩增光。可惜没有看到。这本书是复旦大学一位教授为巴金写的传记《巴金——行走在历史的叙述中》。风格独特,立足于巴金思想的变化构思。无心插柳一翻之下,竟然觉得像是为我上此课专门准备一样。狂喜之下,记录下“巴金写字的时候,手抖的厉害,那支小小的笔怎么也比划不到纸上去,他就用自己的左手推着右手去写。这哪里是在写字呀,这分明是用自己生命的一点点消耗来换取他思想的表达!”和巴金在创作《家》这部作品时有这样一段内心独白:“每天每夜热情在我的身体内燃烧起来,好像一根鞭子在抽我的心,眼前是无数惨痛的图画,大多数人的受苦和我自己的受苦,他们使我的手颤动。我不停地写着,我的手不能制止地迅速在纸上移动,似乎许多许多人都借着我的手来起诉它们的痛苦,我忘记了自己,忘了周围的一切。我就是这样写完我的长篇小说《家》和其他作品的。”后发现和魏星老师补充一样,可能就是他的选择一直印在我的脑中!
第一次上课在六(8),学生对“关怀”一处体会得很好,对课文3——6自然段的处理,我自己的内心都很模糊,没有找到一条清晰的线。学生的交流一会儿东,一会儿西。似乎都找到了,又似乎都没有深入。课后,张冬梅老师给我的评价是:没有《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亮点多。其他老师的意见是:巴金的文字质朴如水,背后是他的人生积淀,学生能深入其中,感动其中吗?建议我立即换课。是的,徐州一位教研员也曾经上过这一课,平淡是这文章的特点,也几乎成为了上这课的课堂的特点。怎么办?改还是不改?
胡校长问我觉得难在哪里?乱在哪里,思路不清在哪里?我坦言在第3 自然段。在帮助我又一次分析了课文,概括为两处:谦虚和奉献。其他省略。一点之下,茅塞顿开。他告诉我说:学生交流出现反复。多是我们老师引导不到位。可以把某一特点交流完之后,在引导交流下一个特点!这样就不会出现第一个特点交流后,在交流第二处特点时仍然有学生对第一处念念不忘!课堂清晰了,干净了,境界也就上去了!
一试之下,果然如此!
在对巴金几种品质的解读中,我把重点放在了“关怀孩子”“乐于奉献”这两点上。重点通过抓“千斤重”“终于”等词语。“更多……更多……更多……更多”的句式特点等处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感知、揣摩、沉浸……在对言语的训练中,我通过补充“巴金写字不易”“用感情写作”等内容,引导学生用情读,让文本厚重起来。透过引导学生再次回信,让学生把情(对巴金的感动)和文(句式、词语)联系在一起,为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找一个“突破口”。如果一节课中有了“言的训练,形的感知,情的影射,意的揣摩,境的沉浸”,我觉得这就是一节好的阅读课!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