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语文教研文言也精彩——谈谈新课程形势下的文言文教学» 正文

文言也精彩——谈谈新课程形势下的文言文教学

[10-21 00:24:01]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语文教研   阅读:68938

概要:文言也精彩——谈谈新课程形势下的文言文教学 一、案例背景: 时光荏苒,一眨眼,与新课程同行已经两年多了。在这些日子里,我们的头脑无时无刻不在经受着新理念的强烈冲击,我们的教学行为也在自觉不自觉地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收获的喜悦之余,当然也不能忘了回顾和反思,以裨补缺漏。盘点这两年多来的经历,聆听了不少讲座,观摩了很多好课,也学习了一些理论,却不无遗憾地发现,无论是建树颇多的理论研究中,还是异彩纷呈的实践平台上,都鲜有对新课程形势下的文言文教学进行探讨的。看来钱梦龙老师说的没错:文言文教学正在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正是缘于这个共同的遗憾,在这个学期学校推出的“课堂教学录像大赛”中,组内几位老师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文言文作为上课的内容,希望能以此来引起大家的一些思考,来推进新课程形势下的文言文教学。这里,就以在文言课文《山市》教学过程中的两个“课堂生成”为例,谈谈我对文言文教学的一些思考。二、案例描述:【片段1】在初读课文后的“整体感知”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比较简单的问题:(1)书上所写的“山市”景象是蒲松龄亲眼看到的吗?何以见得?(2)“山

文言也精彩——谈谈新课程形势下的文言文教学,标签:语文教研组活动记录,初中语文教研组计划,http://www.88haoxue.com

文言也精彩

——谈谈新课程形势下的文言文教学

        

一、案例背景:

    时光荏苒,一眨眼,与新课程同行已经两年多了。在这些日子里,我们的头脑无时无刻不在经受着新理念的强烈冲击,我们的教学行为也在自觉不自觉地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收获的喜悦之余,当然也不能忘了回顾和反思,以裨补缺漏。盘点这两年多来的经历,聆听了不少讲座,观摩了很多好课,也学习了一些理论,却不无遗憾地发现,无论是建树颇多的理论研究中,还是异彩纷呈的实践平台上,都鲜有对新课程形势下的文言文教学进行探讨的。看来钱梦龙老师说的没错:文言文教学正在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

正是缘于这个共同的遗憾,在这个学期学校推出的“课堂教学录像大赛”中,组内几位老师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文言文作为上课的内容,希望能以此来引起大家的一些思考,来推进新课程形势下的文言文教学。这里,就以在文言课文《山市》教学过程中的两个“课堂生成”为例,谈谈我对文言文教学的一些思考。

二、案例描述:

【片段1

在初读课文后的“整体感知”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比较简单的问题:(1)书上所写的“山市”景象是蒲松龄亲眼看到的吗?何以见得?(2)“山市”开始是怎么样的?后来又有哪些变化?(3)这些景象是依次出现的吗?说明理由。在我的课堂预设中,设计这三个问题的意图有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炼概括要点;在理清课文描写层次的同时理解文中一些表示时间的词语。

但是,我课前不曾预设到的,在课堂上却“生成”了。

第一个学生答第一问:“山市”景象不是蒲松龄亲眼看到的。因为文中写的很清楚,是“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时忽然看见的。听完他的回答,原本高举着的一片手都放下去了。正当我想夸奖这位同学读书仔细、回答完整,然后进入下一问时,从教室的某个角落里传来了一句嘟囔:“那作者为什么不是孙公子啊?”——大概是因为老师和其他同学脸上的神态都已经表示了认同,所以声音明显有点“中气不足”,但是因为课堂的安静,所以全班都听得清清楚楚的。这个意料之外“生成”的问题让我不由得眼前一亮,顺着他的话音追问了一句:“问得好!既然不是亲眼所见,为什么作者却是蒲松龄呢?”学生们纷纷打开预习本子介绍蒲松龄的生平和《聊斋志异》一书中故事的来源、特点等等。

课堂上没有时间细想,等上完课后再与课前预设的教学流程一比较才发现,这样把作者作品的介绍穿插在内容的感知中,比原来所设计的放在教学过程的最后不知要精彩多少。因为捕捉住了课堂中的这一点“生成”,使原本生硬甚至可能会显得突兀的一个环节不露痕迹地融入到了另一个环节中,整个教学流程也多了种浑然一体的整体感。

片段2

第二个很有价值的生成出现在“自主研读”环节。在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后,要求学生:(1)大声自由朗读课文中描写“山市”的部分,并用“||”分好层次。(2)分别划出描写“孤塔、宫殿、城郭、危楼”特征的句子,借助课文注释或工具书说说它们的特点。

我希望利用学生喜欢阅读这类趣味性较强的文章的特点,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学习自主性,结合朗读、借助课文注释或工具书自己读懂课文。因为我把要求定位为“说说它们的特点”,即只要能介绍出它们的特征即可,难度也不高,所以几分钟以后,学生的手就一只接一只地举起来了。答到“危楼”部分了。我请出一位学生读他找到的句子,边板书关键词:“危楼”“直接霄汉”“楼五架”……然后,请另一位同学根据这些关键词尽可能具体地说出“危楼”的特点,果然不出我所料,他说出了“楼房一共有五幢,窗户都大开着……”我的心里暗暗自得,头脑中甚至已经出现了等他说完后其他同学跟他争辩“架”字意思的场面。但是,直到他坐下去、直到我问完“有没有别的同学要补充或更正?”,没有一个人举手表示有疑议!不知道是他们没有在课文注释和词语手册中看见过这个词语的解释不注意呢,还是他们压根儿就觉得这个量词无关紧要,没有关心过同学对它的解释?

微笑的“掩护”下,是脑子在紧张飞快地转动:怎么办?直接告诉学生这个错误,然后要求他们在书中记下正确的解释吗?这样不还是“灌输式”、“填鸭式”吗?我当机立断,决定盯住这个“生成”,干脆拿这个“架”字做做文章。我先请一位同学评价同学的发言,在他很真诚地表达了对同学回答的肯定和赞赏之后,我表扬他说:“听得出来,你是个谦虚诚恳的同学,你很善于发现同学的优点,还给了他很高的评价。不过——”不出所料,这个“不过”后面的延长一下子抓住了全班同学的注意力,“你还不够仔细一些。因为,刚才这个同学说的话中有一个地方前后矛盾了,你没有发现。请你再找找好吗?”这句提示生效了,另一位同学马上站起来说:“他前面说‘只有一座很高的楼’,后面又说‘楼房一共有五幢’,自相矛盾了。”我追问他:“那你说这个‘架’字该怎么理解呢?”“应该是‘层’的意思吧?”我转向全班同学:“大家同意这个看法吗?”又有一个同学说:“不对!因为后面说‘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如果是‘层’,不是又矛盾了吗?”我不禁称赞:“好一个‘举一反三’啊!你找出文中语句来作为依据,人家不得不服啊!——那么,大家可不可以继续用这个办法,再认真读读这个层次,利用其它句子来推断这个‘架’字的意思呢?”最后,学生终于从“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句中读出了正确的意思:每层楼上都有五间房子。

事实证明,原本看上去在全文内容中最长也最有难度的这一层次,在最后却成了学生学得最好的一块内容。无论是在后面“以孙禹年公子的身份向蒲松龄讲‘山市’故事”的复述环节中,还是在课后的练习反馈中,都表现出学生对这块内容理解得很深入透彻。更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在以后的语文课上也开始习惯于寻求课文中的内容来印证自己的观点,相信只要能坚持下去,他们周全严密的思维习惯也一定能得以培养。

三、案例分析和反思:

新课程实施以来,老师们在教学中积极贯彻新理念,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智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开发课程资源,使我们的语文课越来越生动活泼、摇曳多姿了。但是,这里所说的“语文课”大多数时候只是指现代文(包括现代诗歌),其原因大概是因为现代文离老师、学生的生活比较近,从处理教材、设计教法到引导学生理解、感受、体验都相对容易些,也更容易“出彩”;至于文言文,却很难得到老师们的青睐。平时教学中就可以听见不少类似的言论:“这文言文,究竟该怎么样‘自主、合作、探究’啊?”“教古文还要什么花样!就是词语句子解释落实好了。”……凡有开课任务,更是鲜有选择文言文的。对老师自身,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逃避;对学生学习来说,其实是“换汤不换药”,更有甚者,连“汤”都没有换!新课标实施两年多了,文言文教学却依然是语文老师们一块不小的“心病”,我们确实有必要好好检讨和反思一下我们的文言文教学了。

[1] [2]  下一页


Tag:语文教研语文教研组活动记录,初中语文教研组计划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语文教研
》《文言也精彩——谈谈新课程形势下的文言文教学》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