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语文教研呼唤“诗心”的回归——《再别康桥》《乡愁》教学案例» 正文

呼唤“诗心”的回归——《再别康桥》《乡愁》教学案例

[10-21 00:24:01]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语文教研   阅读:68415

概要:呼唤“诗心”的回归 ——《再别康桥》、《乡愁》教学案例诚然,孔子说的“不学诗,无以言”的时代早已过去,诗歌随着物质文明的繁华无可挽回的衰落了,但诗心却没有理由也不应该随同一起消亡。一首《乡愁》和《再别康桥》,当然也不可能挽救世道人心,更不是要把学生都培养成诗人,但是,我们可以让他们爱诗、读诗;让他们在诗歌的海洋中吟咏性情;在文学的殿堂里徜徉精神,在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上放飞心灵…… ——引言【案例背景】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远自孔子时代,近至“五四”之前,中国有着膨飞的“诗教”传统。但长期推行的应试教育造成了诗歌的凋零和诗情的消融。考场作文中一句“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总是那样刺人眼目。新课程标准把“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放在首位,明确要求“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如果说语文教育是学生受到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那么诗歌欣赏可以

呼唤“诗心”的回归——《再别康桥》《乡愁》教学案例,标签:语文教研组活动记录,初中语文教研组计划,http://www.88haoxue.com

呼唤“诗心”的回归

                    ——《再别康桥》、《乡愁》教学案例

诚然,孔子说的“不学诗,无以言”的时代早已过去,诗歌随着物质文明的繁华无可挽回的衰落了,但诗心却没有理由也不应该随同一起消亡。一首《乡愁》和《再别康桥》,当然也不可能挽救世道人心,更不是要把学生都培养成诗人,但是,我们可以让他们爱诗、读诗;让他们在诗歌的海洋中吟咏性情;在文学的殿堂里徜徉精神,在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上放飞心灵……

                                                                 ——引言

【案例背景】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远自孔子时代,近至“五四”之前,中国有着膨飞的“诗教”传统。但长期推行的应试教育造成了诗歌的凋零和诗情的消融。考场作文中一句“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总是那样刺人眼目。新课程标准把“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放在首位,明确要求“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如果说语文教育是学生受到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那么诗歌欣赏可以说是最直接的途径之一。

我以为,诗歌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诗人,而是要让那些积淀着智慧结晶、映射着理性光辉、浓缩着丰富情感、蕴涵着优美意象的诗词曲赋熏染学生的灵魂,从而加厚他们的文化底蕴,使语文教学沐浴在诗意的光辉里。

 我以为,现代诗歌教学,应是一次心灵的对话,情感的交流,审美的享受。诗歌教学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把美的种子播撒到他们心里,唤醒他们的智慧灵气,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这也是我一直思索的问题。本案例研究的主题是:

我们的诗歌教学究竟要带给学生些什么?

案例回放

教学片段一:《再别康桥》

在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的相关资料介绍了徐志摩后,出示了与徐志摩的一生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康桥的相关图片,介绍徐志摩的“康桥情结”,激发学生对文本阅读探究的兴趣。

(一)        品读诗歌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这首诗(朗读时要求注意诗歌的感情和节奏)。并找出诗中最能打动自己的或者说自己觉得最美的句子,说说理由。

生1:这首诗运用了拟人、比喻的手法,写“金柳”时,用“新娘”来形容,读后有种魂牵梦绕的感觉,很美。作者在诗的首尾用了“悄悄”,不仅使首尾呼应,还让我们感到作者似乎不忍打破康桥的美,康桥的安详。

生2:这首诗不像其他离别诗那样刻意渲染“悲”的气氛,它显得平静因而让人觉得真实。他把康桥写得圣洁了,康桥也把他的心洗的澄净了,似乎他与康桥融为一体……

随着讨论的深入,同学对诗句内涵的理解也渐趋深入。我适时进一步点拨:诗的第二节,“那河畔的金柳——”金柳,古人常常用柳来象征离别,折柳送别可文人笔下的柳都是绿柳,翠柳,徐志摩却用金来形容柳,这是为什么?

生1:我觉得这个金字用得很精妙,因为柳树是在夕阳的照射下,所以镀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非常形象生动。

生2:而且我们会很自然的想象着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的美景,就像一位妩媚的新娘。作者一定是对夕阳中的柳树特别的喜爱,才能把它描绘的如此美丽。

师总结:原来徐志摩正是用了这一生花妙笔点出了夕阳晚照下柳树独特的风韵,传达了自己无限喜爱之情。看来诗歌的语言确实非常凝练,可谓字字抵千金。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

(二)分析意象

通过刚才的交流,很多同学都感受到了康桥的一草一木都包含了诗人无限的深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文学作品中,我们把这种凝聚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景物叫做意象。说到意象大家应该不会陌生,我们在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曾提到过:“枯藤老树昏鸦……”这首元曲就是用意象组合的方式渲染了一种孤独、悲凉的氛围,把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那么《再别康桥》中的意象有哪些,你们能把它找出来吗?

学生很快便能找到诗歌中的意象,我进一步追问:其中有几个意象特别美,作者情感正是通过这些意象表达的,那么作者的情感究竟是怎样的?

在学生思维之舟达到“情融融,志踌躇”时,进行总结: 作者正是通过对康桥美丽景色的描绘,传达了自己对康桥依依不舍,无限眷恋的深情,可以说是:写尽康桥无限景,道尽离别无限情。此情此景,情景交融,怎能不令人醉在心头。

……

教学片段二:《乡愁》

在悠扬的乐曲《秋思》中,我先做了示范朗读,朗诵完毕,再看学生的表情,一片肃然,音乐还在流淌,学生似乎也受到了感染,轻声的朗读专注而投入。

诵读之后,赏析进一步走向深入: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对诗句的理解,我认真地听。应该说,大多数学生都基本掌握了诗句的本意,但却不是我的“本意”——我要的是深切的感悟和诗化的表达。可是对于这些只有十五、六岁的孩子来说,我的要求似乎显得高不可及。于是我有了大胆的想法:以自己的赏读体会去拨动他们的心弦,即使我的话他们不能全部领悟,也总会在心里留下一些对诗歌美好的感受,或许在他们成长过程中的某一天,这些感受会突然清晰,重演如昨,从而为他们增添几缕思想的“沟回”?更或许我会更幸运,就在此时此地,让我的表达与这些学生的心产生某种共鸣?

音乐依然如水般流淌,我用缓缓的声音动情地叙述着: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每一个中国人的灵魂深处无不浸润着诗歌所留下的印记。它早已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潜移默化中流传下来。因为诗中有爱,诗中有恨,诗中有温暖的友情,诗中有温馨的亲情。而“乡愁”是诗歌中永恒的主题,不必把栏杆拍遍,在唐诗的高峰中苦苦寻觅;也不必细说从头,在宋词的柔波里轻轻荡舟。单是余光中的一首小诗就足以让我们感受到思乡所带来的惆怅与美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在“乡愁”中漫步------

[1] [2]  下一页


Tag:语文教研语文教研组活动记录,初中语文教研组计划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语文教研
》《呼唤“诗心”的回归——《再别康桥》《乡愁》教学案例》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