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语文教研点评余秋雨钟山风景区碑文» 正文

点评余秋雨钟山风景区碑文

[10-21 00:24:01]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语文教研   阅读:68305

概要:华夏(华夏的词意虽与中华差不多,但华夏是我国的古称,不如用“中华”好,理由有,一、更贴近现代。与“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的中华吻合,让无论是大陆的,还是港澳台的同胞,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游客在看碑文的时候对“中华”这一概念得到强化,更具亲切感。二、从音韵学角度看,“中华大地”比“华夏大地”更朗朗上口,更具节奏感。因“中华大地”声调是“平平仄仄”式,而“华夏大地”的声调是“平仄仄仄”式,前式比后式更具节奏与声音的美感。故,这里用“中华”比用“华夏”要好。)大地,美景无数(盛赞中华美景多,符合中国实情),(下文顺上文之势写钟山之美应是顺理成章的事)却有寥寥几处,深嵌历史而风光惊人(作者却在“美景无数”后,写了如此的两句。实在是败笔。理由如下:一、不符合中国实情。按作者的意思,中华大地上虽有无数的美景,但“深嵌历史而风光惊人”的却寥寥无几。事实完全不是如此。哪一处美景没有历史,哪一处美景没有个性,哪一处美景没有让人触动的意外的风光。这样的美景,中国何止千万。作者却说没有几处。南京市民看了,可能没什么,但其他地方的游客看了作何感想,是不是觉得南京人把钟山抬得太

点评余秋雨钟山风景区碑文,标签:语文教研组活动记录,初中语文教研组计划,http://www.88haoxue.com

  华夏(华夏的词意虽与中华差不多,但华夏是我国的古称,不如用“中华”好,理由有,一、更贴近现代。与“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的中华吻合,让无论是大陆的,还是港澳台的同胞,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游客在看碑文的时候对“中华”这一概念得到强化,更具亲切感。二、从音韵学角度看,“中华大地”比“华夏大地”更朗朗上口,更具节奏感。因“中华大地”声调是“平平仄仄”式,而“华夏大地”的声调是“平仄仄仄”式,前式比后式更具节奏与声音的美感。故,这里用“中华”比用“华夏”要好。)大地,美景无数(盛赞中华美景多,符合中国实情),(下文顺上文之势写钟山之美应是顺理成章的事)却有寥寥几处,深嵌历史而风光惊人(作者却在“美景无数”后,写了如此的两句。实在是败笔。理由如下:一、不符合中国实情。按作者的意思,中华大地上虽有无数的美景,但“深嵌历史而风光惊人”的却寥寥无几。事实完全不是如此。哪一处美景没有历史,哪一处美景没有个性,哪一处美景没有让人触动的意外的风光。这样的美景,中国何止千万。作者却说没有几处。南京市民看了,可能没什么,但其他地方的游客看了作何感想,是不是觉得南京人把钟山抬得太高了,又把全国各地的美景贬低了。我想这肯定不是作者的本意。二、“深嵌历史而风光惊人”,这种大而无当的句子并不能概述钟山的个性,甚至可以说“风光惊人”是歪曲了钟山的特点。因为人们之所以到钟山来,主要不是它的“风光”,钟山作为山而言,太平常了,可以说与天下的平凡的山没什么两样。人们之所以到钟山来,是因为“中山”陵,是因为我们的国父“孙中山”先生的举世闻名的中山墓在钟山。多数人来钟山,主要的是来“朝圣”,而不是来观光的。孙中山领导的国民革命,推翻帝制,在中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孙中山的“民族、民权、民生”和“天下为公”等思想至今还闪耀着光芒。至于六朝古都,那是指南京城,和钟山并无多少关系,至于朱皇帝的墓,只是给钟山增添了一些古气。总不至于看了朱元璋的气派的皇陵,也生出死了以后也找座山造座墓供人瞻仰的想法吧。所以说,钟山的美,在于它承载了凝重的历史,而这凝重历史的代表者,就是“中山墓”。人们在钟山的心情,主要是无比的敬仰与沉重的思考:当今的民族强盛了吗?当今的民权与日倶增了吗?当今的民生越来越好了吗?天下为公了吗?真的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啊!综上所说,碑文的这两句,败笔,可删除)。其中之一,在南京钟山之麓(若写成“其中之一就是南京的钟山”要好些。因“其中之一”是照应上文的“寥寥几处”,这“之一”就是指钟山无疑,因写的是“钟山”碑文啊。而按照作者的文字,这美景之一是在南京钟山的“山脚”,因“麓”是山脚的意思啊。钟山的美景,怎么能说就是在钟山的山脚呢?事实是山脚有(梅花山等),山上有(天文台等),山腰也有(中山墓等)。作者在这里犯了个语法错误,主语与宾语搭配不当造成了表意不当)。此地(此地若指“钟山之麓”,与下文的“山雄水碧”就不好搭配,但若上句是“其中之一就是南京的钟山”,与“此地”就好搭配了。)山雄水碧,古迹连绵,徜徉其间,步步皆是六朝熏风,南唐遗韵;隐隐可见大明王气,伟人身影(以上的内容,作者意在表达钟山的景物特点。但都写得很虚,作为介绍钟山的碑文,理应向游客介绍钟山最出彩的东西,并且要具体可知,引起游客去观赏的欲望。而作者的以上文字,虚空不实,什么“六朝熏风”、“南唐遗韵”,什么“大明王气”、“伟人身影”,似乎写得是作者游钟山的感觉,但作为主要向游客介绍钟山内容的碑文,就显得虚空了,特别是第一次来钟山的游客,看了这样的碑文介绍,依然是云里雾里。)。每当清秋时节,重重悲欢归于枫叶,滔滔故事凝于静穆(作者依旧是在抒发游钟山时的感受,但内容依旧虚空,并不能给看了碑文的读者以什么启示与感动)。山岚夕阳,明月林禽(从对偶句而言,“山岚”对“林禽”,“夕阳”对“明月”为好;“山岚”,是山间的云雾,将它和“夕阳”并列,总觉得有些别扭。),真可谓中国文化之最高诗境也(这个对钟山的赞语非常的高,却让读者摸不着头绪。因为什么说钟山“真可谓中国文化之最高诗境也”?上文并无交代。难道就是作者在上文写的那些景物和感受?我看了几遍,也没有看出可以说是“中国文化之最高诗境”的东西。这种无根据的往高处捧,给人谄媚的感觉。另外,这句的上文,是现代汉语的句式,而这个句子,又变成了文言句式,显得很不协调。文白夹杂,不是好文风。)。

钟山风景,美则美矣(作者的文言气运行一时停不下来,这里又来一句。再次强调钟山是美的),无奈龙虎际会,风雨苍黄,历尽浩劫,日渐颓芜(“颓芜”,作者大概是说钟山一天天的颓废、荒芜。但现代汉语并无“颓芜”一词,用词要规范,约定俗成,不要生造词语。不如用“颓败”好。  作为南京人,还真不太清楚钟山经历了哪些浩劫,什么时候开始一天天荒芜的。   作者为了写下文,不惜将钟山先行贬低,实在是用心良苦。但这种贬低,没什么历史依据,有无中生有之嫌!)。所幸得逢盛世(“盛世”,这个词包含的时间跨度应该是比较大的,轻易不用。作者说“钟山”得逢盛世,国民党时代算不算(大概是不能算的,由于政治的原因),若不算,那钟山的许多著名景点都是那时修建的,假如没有了那些景点(比如“中山墓”、“灵谷寺”、“藏经楼”等),“钟山”会如此的著名吗?“文革时期”算不算(大概也不能算吧)?即便是“文革时期”,钟山依旧苍翠,那些著名的景点依旧在南京人民的保护之中。我揣摩作者的意思,是为了突出现在的(公元2009年当政的)南京政府对钟山的打造,就说钟山“得逢盛世”,没想到,却造成了其他难以回答的问题。),重新打点江山(“江山”,词义太宽。不如就用“钟山”。),南京人民于甲申之年(这种纪年法有多少人熟悉,用公元纪年法不是很好吗?写文章说话要看对象,要有群众观点,景点的碑文是写给大众看的,通俗易懂是原则。有些文人为了卖弄学问,能简单说的他非要复杂了去说,实在是让人讨厌)启动整治宏图,斥资五十亿,搬迁十三村,移民两万余(这几句可不写。属于写作素材的取舍问题。作者看似表扬了政府,但也会引起负面影响。比如,这样做花了不少纳税人的钱,打扰了不少当地的老百姓,也赚了不少新居民的钱,是不是经过了严密的论证,这样劳民伤财,如果长眠地下的伟人与烈士们有知,他们会是什么想法?),增绿七千亩(这要写,对钟山景区是好事。),新建栈道(这一句可不写。属于写作素材的取舍问题。有必要建吗?建栈道是方便了游客,但必定也破坏了原有的生态,那些机械运行的声音,那些游人的喧哗声,一定冲淡了作为“陵墓”特色的钟山的庄严肃穆),呼集物种,辟出诸多公园(这几句可不写。属于写作素材的取舍问题。冲淡了钟山的陵寝特色。),重修(用“重修”一词不当。会被人误解为“重新修建”,不如用“修缮”,或用“整修”也行。)两大陵墓,一时气象万千(夸大其辞),如画卷新展,岭苑初洗,经典再现。金陵古城,自此更可俯仰岁月,迎迓远近;中华文明,由此增一聚气之谷,读解之门(又是让人不得要领的对钟山的赞誉之词,什么“聚气之谷”、什么“解读之门”,且还是关于“中华文明”的。费解啊,费解!)。主事者命余作文(现在才知道碑文为什么写得如此差了,原来是命题作文,并非是作者对南京的钟山有什么真情实感才动笔写的,作者可能是不得已而为之了。),方落数语,已烟霞满纸(这篇文章与书写,不大可能是在钟山之上的室外写得吧,用“烟霞满纸”,若不是写实景,该不会是作者自我夸耀自己的钟山碑文写得好吧?),心旷神怡。

[1] [2]  下一页


Tag:语文教研语文教研组活动记录,初中语文教研组计划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语文教研
》《点评余秋雨钟山风景区碑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