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心教育≠新教育 ——读朱永新《新教育》有感成都新世纪外国语:周俊完全是出于应景,我翻开了《新教育》这本书。我带着批判的态度阅读着。我赞同作者对教育的界定:“教育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其崇高建立于对每一颗稚嫩生命的呵护和关爱,对每一份生命尊严和质量的扶植,对每一颗纯真心灵的理解和尊重”,“新教育其实就是教育的本真,是应该被还原的教育梦想”。我欣赏作者推行教育理想有系统的方法和打算:寻找到有共同梦想的人,“通过授予卓有成效的课程,让这些有梦想有激情的人获得可见的教育教学成就,成为新教育实验的榜样”,“管理者则不断地言说榜样,让榜样言说自己的历程,唤起越来越多从教者的激情”。我佩服作者对“新教育”的巧妙解读,它可以诠释为“全新”的教育,对“心灵”引领的教育,或者注重“行动”身体力行,或者要让人拥有“幸福”感,要有“信念”;当然,“新教育”更是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深远意义的教育。然而,我对于新教育的推行状况却是持怀疑态度的:“有20多个教育实验区,800多所实验学校,参与实验的100多万师生”?可见分布广,数量庞大。乍一
心教育≠新教育——读朱永新《新教育》有感,标签:语文教研组活动记录,初中语文教研组计划,http://www.88haoxue.com心教育≠新教育
——读朱永新《新教育》有感
成都新世纪外国语:周俊
完全是出于应景,我翻开了《新教育》这本书。
我带着批判的态度阅读着。
我赞同作者对教育的界定:“教育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其崇高建立于对每一颗稚嫩生命的呵护和关爱,对每一份生命尊严和质量的扶植,对每一颗纯真心灵的理解和尊重”,“新教育其实就是教育的本真,是应该被还原的教育梦想”。
我欣赏作者推行教育理想有系统的方法和打算:寻找到有共同梦想的人,“通过授予卓有成效的课程,让这些有梦想有激情的人获得可见的教育教学成就,成为新教育实验的榜样”,“管理者则不断地言说榜样,让榜样言说自己的历程,唤起越来越多从教者的激情”。
我佩服作者对“新教育”的巧妙解读,它可以诠释为“全新”的教育,对“心灵”引领的教育,或者注重“行动”身体力行,或者要让人拥有“幸福”感,要有“信念”;当然,“新教育”更是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深远意义的教育。
然而,我对于新教育的推行状况却是持怀疑态度的:“有20多个教育实验区,800多所实验学校,参与实验的100多万师生”?可见分布广,数量庞大。乍一见蛮惊人的,就是不知道质量如何!作者自己作了回答——没有能够在一所(注意,是“一所”)学校里凝聚起最主要的理想与梦想!真够悲壮的!从1999年的倡导到2002年的正式启动,到今天,新教育也走过了10来个寒暑与春秋,几乎与我的教龄同步,然而,请恕我直言,在我执教的十年里,我似乎并未见其在教育界产生更多实质上的影响啊!我希望是自己的孤陋寡闻和浅薄使然!
在《新教育》一书中,作者力推阅读的重要,并把它作了一定的分类,比如儿童段阅读、教师专业阅读、不同年级性格性别等的阅读。个人觉得还是太粗略,可操作性不强。而它的“四重教育境界”——
1、成为学生享受成长快乐的理想乐园。2、成为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理想舞台。3、成为学校提升教育品质的理想平台。4、成为新教育共同体得“精神家园”和共同成长的“理想村落”。充满乌托邦色彩。
只有看到第3点时,让人精神一振,如果新教育有具体可行的教学措施、有能够摸得着的具体方法,那么,改变中国传统填鸭式教学的诟病的美好时光是指日可待了!然而,我看遍全书,遗憾的是,更多的仍是一个个的教育理想。可见,要改变当今中国教育的令人发指的唯分数论的现实,还相当遥远啊!
比较让人欣慰的是,书中毕竟还是提出了一些尽管不太系统,但也挺好的想法,比如:撰写教育日记、教育叙事、教学案例、教育案例、教育随笔等。作者特别强调“要想写得精彩,就要活得精彩”。我深表赞同!
至于书中还有很多我认同,或者不赞同的地方,就不再一一赘诉了。总之,作者要么是个极度的教育狂热者,倾注了心力试图改变中国教育的诟病;要么就是个极度的沽名钓誉者,华而不实,仅凭几个好点的主意再加一些煽情的言辞,也不过昙花一现罢了!然而,无论如何,毕竟有人在为我们的教育操心,不也是件好事么?
我喜欢从事情的结果来判断一个人,或者一件事。自古成败论英雄。我想新教育也应该一样适用。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
他,叫黄伟,是我朋友袁剑的表哥。当我和袁剑都念初二的时候,黄伟已经在读高二了。他告诉我们,他混完高二就不读书了,因为已经可以拿到高中毕业证书。他清楚,以他的成绩是上不了大学的。
他真的那样做了。他提前进入了社会。在接下来的大半年里,黄伟就一直混迹市井,多数时候帮着我朋友袁剑的父亲做工程。所谓的工程,无外乎修修水泥路、铺铺石头桥,或者搭建些一楼一底的房屋。在那个改革开放的90年代初期,我朋友的父亲作为一名包工头,接手什么工程都有可能的。黄伟主要做的,就是跑腿。但工地毕竟是工地,有风有雨、有苦有泪。不到一年的时间,他坚决而果断地向自己的母亲提出:我要读书。他想重返校园。经过软缠硬磨,哭闹讨饶之后,总之他是回来了。此时,我和袁剑(他的表弟)都上高一了,他回来了,做了我们的同班同学。和这个比我大足足4岁的人做同学,我是很不屑的,基本不搭理他,如果不是看在我朋友份上!
事实上,黄伟知道自己要什么,他和成绩最好的学生走得很近,
回首过去,他说,“我知道自己要什么”!
所以,这是一个有关心灵的故事。它让我们反思我们今天的教育。请不要忘记最基本的教育理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的主导。
基于此,我们完全可以理解,心灵需求是最重要的!
你可有问过孩子,他需要教育吗?他想要他每天被填鸭的语、数、外及其它科目很优秀吗?如果他发自内心需要,并且很迫切,我想说,几乎绝大多数本学科的教师都可以辅助这孩子达成目标!只要他的需要不是一时的冲动,只要他的需要可以保持哪怕是一个月一个星期也好!
上一篇:《史记》《汉书》项羽传比较研究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