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我们的教育工作是非常平凡的工作,不可能一下子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同样,教育科研是一项见效慢的长效劳动,不可能立竿见影,有时就是最后也看不出大成果。但是,整个有积累的教育实践的过程,就是做研究的过程。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蒋梦麟说过:“要以工作的记录表现工作的成绩”,足可见原始积累的重要。 我在作文研究中也积累了不少东西,有教学方法上的,也有思想认识上的,我惯用的“三会”(小小故事会、佳作欣赏会、读书心得会)、“三赛”(经典话语展示赛、读书知识月竞赛、终极挑战PK赛)、“三展评”(读书笔记展评、读书方法展评、读书能人展评)活动,就能有效地把学生形成的读书兴趣持续下来,发扬下去,让读书贯穿于学生生活的始终,为学生写好作文起了奠基作用。我独创的“随处闲聊、纸上谈心、择交笔友、三人智囊、八国评析”五种交谈,“阳光面对面、激情辩论会、火爆PK场、佳作直通车”四种会晤,能沟通思想,引起共鸣,让学生产生陶醉的感觉,由起初的“满脸通红”走向“跃跃欲试”、“翘首以待”,心灵受到熏陶,思想得到升华,字里行间就会洋溢出真情实感。教师若平时积累了一个个文件包、一盘盘资料、一张张卡
我的作文研究之路:积累·行动·思考,标签:初中写作教学大全,http://www.88haoxue.com我们的教育工作是非常平凡的工作,不可能一下子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同样,教育科研是一项见效慢的长效劳动,不可能立竿见影,有时就是最后也看不出大成果。但是,整个有积累的教育实践的过程,就是做研究的过程。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蒋梦麟说过:“要以工作的记录表现工作的成绩”,足可见原始积累的重要。
我在作文研究中也积累了不少东西,有教学方法上的,也有思想认识上的,我惯用的“三会”(小小故事会、佳作欣赏会、读书心得会)、“三赛”(经典话语展示赛、读书知识月竞赛、终极挑战PK赛)、“三展评”(读书笔记展评、读书方法展评、读书能人展评)活动,就能有效地把学生形成的读书兴趣持续下来,发扬下去,让读书贯穿于学生生活的始终,为学生写好作文起了奠基作用。我独创的“随处闲聊、纸上谈心、择交笔友、三人智囊、八国评析”五种交谈,“阳光面对面、激情辩论会、火爆PK场、佳作直通车”四种会晤,能沟通思想,引起共鸣,让学生产生陶醉的感觉,由起初的“满脸通红”走向“跃跃欲试”、“翘首以待”,心灵受到熏陶,思想得到升华,字里行间就会洋溢出真情实感。教师若平时积累了一个个文件包、一盘盘资料、一张张卡片、一本本笔记本,那么教育科研的大厦也就累积成了。
三、教学写合一,教育科研的核心。
如果我们把教育科研看得高高在上,就会觉得它遥不可及,本能地对它产生一种畏惧心理,不知该从何下手,其实它只是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手段,它融入了我们工作的全过程,贯穿了我们整个教师生涯。杜威曾经说过:“教育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行动方式。”因此,我们要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其具体做法是教学写合一。
“教然后知困”(《学记》),担任教育教学工作,就会遇到困惑。“困惑”就是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失当、失误和失败的地方,即教育教学中碰到的“失意”之处,这些都是教育科研最好的课题。当然,在教的过程中肯定有“欣欣然”之时,那往往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闪光点”,即“得意”之处,这些同样是教育科研的绝佳素材。有些教师整天喊着找课题,又是请教专家又是翻看课题指南,无异于捧着金饭碗讨饭。可以说,“教”是进行课题研究的前提。没有“教”的课题研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那只能是空对空了。还是《学记》说得好:“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而自强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简单易行的是把自己的困惑(包括得意之处)如实地写下来,不间断地写。这样,就在教育科研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不可否认,教育科研必须要有理性的思考,也只有通过理性的反思,才能从实践上升到理论。可见,任何教育科研活动一定要有教育理论的支撑,学习教育理论也成了我们每一个课题研究者日常的必须了。为了课题研究既结合实际,又有一定高度,我通常以两条腿走路的方式读书,来充实自己:一是用实际去联系理论的方法,带着课题研究实践中刚刚碰到的问题,去查阅有关的理论书籍,并有意识地学习相关的知识,这样马上就可以用得上,有立竿见影之功效;二是有计划地阅读教育名著,教育名著是原汁原味的教育养料,犹如是土壤中“垫底的基肥”。她不仅可以拓展我们的教育视野,还能增加我们的教育智慧,提高我们对教育的洞察力。这样一来,我们的课题研究就有高屋建瓴之感了。当然,我们进行课题研究不能光停在读字上,还要勤写,把书中对自己最有感触的东西写出来。要知道写是读的深化,写的过程就是整理知识、寻求思路的过程,对学习的提高是极有好处的。
平时的教学中,我喜欢尝试,不怕失败,为了把日常的教学与作文训练结合起来,我会根据教学内容进行不同形式的即兴小练笔,或口头的,或书面的,只要学生喜欢,愿意说,愿意写,我都会去尝试一番,不怕失败。我的“练在兴趣正浓处、练在情感共鸣处、练在思维发散处、练在情节空白处、练在观点争辩处、练在偶发事件处”课内六处巧练,就是教学写合一所结的硕果,不仅激活了我的课堂,让孩子们在兴趣的包裹中不知不觉地得到了训练。
用心教并勤写教后感,痴心读并多写读后感。做到了这两点,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就算完全铺开了。这时,再把“教后感”和“读后感”放在一起分析,就形成自己的心得体会。如果把做法、看法写成文章,就是一篇有分量的科研论文了。我认为从事课题研究最基本的模式就是:实践——理论——实践,教学写合一。
四、行动中思考,教育科研的灵魂。
如果我们的教育科研仅仅停留在“教学写”上,只能产生“台上刚领奖,台下变纸浆”的没有真正价值的科研成果,究其原因是缺少自己个性化的思考,也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教科研了。
要是我们只是机械地把“教”的写下来,把“学”的收集起来,也只能是“就事论事”的材料的堆积、理论的罗列,充其量算是“叙事”层面的故事。没有自己思考的东西,“学而不思则惘”,也就没有多少价值,当然也就称不上教育科研成果了。有学者说:“一个教师认认真真写一辈子的教案,可能还是一个教书匠,若写五年的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专家型教师了。”所以,课题研究的“教学写”,“教”与“学”是基础工作,核心是在“写”,写是指写教后感、读后感。而“感”的程度取决于思考的深度,从而也决定了研究的水平。
“教而写”、“学而写”毕竟是两件事,而思考则起了桥梁作用,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会,把两件事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在写“教后感”时,联系学习的理论,就可以跳出完全写实的窠臼;在写“读后感”时,联系教学实际,就可以避免写空对空的官样文章。这样,通过思考把教和学揉合在一起,就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以写教育笔记见长的苏霍姆林斯基,他之所以成为世界著名教育家,并不是在于他的教育笔记写得多,而是在于他的教育笔记中自己的思考多,见解深刻。像我们熟悉的“让孩子抬起头来走路”、“用多把尺子衡量学生”、“孩子的智慧出在手指头上”等教育名言,无不闪烁着他对教与学的思考的理性之光。
课题研究源于问题,问题是研究的原动力,是研究的基点。要进行课题研究,就要有问题意识,要学会发现问题。我们要研究的问题往往来源于教育教学实践,我们又都是教育教学的实践者。由于思维定势以及人们对教育作用的单一认识,教育中存在的某些问题也就不易发现,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常用而不知”。如果我们对一些现象作深刻的反思,多问一下“这是最好的吗?”、“这些都是应该做的吗?”就可能会发现问题了。我们进行研究就其本质而言,是如何找出问题、如何把握真问题、如何解决问题。爱因斯坦告诉我们:“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思考出问题”在教育科研中的地位也就不言自明了。
上一篇:初中作文批语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