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我的作文研究之路:积累?行动?思考——襄樊市课题骨干教师培训研讨会发言作者:狄香云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积累?行动?思考——我的作文研究之路》。2001年9月,我正式涉足作文教学,开始了自己的摸索。在我心中,快乐是条永恒的主线,我希望我的学生能在我的引领下快乐的作文。从最初我实施的“阅读——积累——习作”三步走,到后来我提出的“勤积累、巧训练、多交流、善鼓励”作文教学十二字诀,再到今天的作文教学“四重奏”,我摸索了整整四年的时间,之后又经过两年的反复教学实践,才有了今日的雏形。2006年在襄樊市教科所郭书记的提议下,我们启动“快乐作文:关于作文生活化研究”课题,开始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研究工作。2006年10月,本课题被立项为襄樊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襄樊市科研重点课题。现在,以课题为统领,我们积极参与活动,每一节课都贯彻课题的思想,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力求做到每节课都有新精彩,每节课都有新收获。下面我的发言从四个方面进行。 一、有梦在追逐,教育科研思想的孕育。 在我心中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能教出一届出色的学生,2001年9月,我又接手了一个新班
我的作文研究之路:积累·行动·思考,标签:初中写作教学大全,http://www.88haoxue.com我的作文研究之路:积累?行动?思考
——襄樊市课题骨干教师培训研讨会发言
作者:狄香云
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积累?行动?思考——我的作文研究之路》。2001年9月,我正式涉足作文教学,开始了自己的摸索。在我心中,快乐是条永恒的主线,我希望我的学生能在我的引领下快乐的作文。从最初我实施的“阅读——积累——习作”三步走,到后来我提出的“勤积累、巧训练、多交流、善鼓励”作文教学十二字诀,再到今天的作文教学“四重奏”,我摸索了整整四年的时间,之后又经过两年的反复教学实践,才有了今日的雏形。2006年在襄樊市教科所郭书记的提议下,我们启动“快乐作文:关于作文生活化研究”课题,开始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研究工作。2006年10月,本课题被立项为襄樊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襄樊市科研重点课题。现在,以课题为统领,我们积极参与活动,每一节课都贯彻课题的思想,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力求做到每节课都有新精彩,每节课都有新收获。下面我的发言从四个方面进行。
一、有梦在追逐,教育科研思想的孕育。
在我心中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能教出一届出色的学生,2001年9月,我又接手了一个新班(三年级,学校实行小循环,我一般都是从三年级接手的),我决定从这一届开始进行我对作文教学的探索实践。对我来说,那段日子是忙碌的,我整日辛辛苦苦地备作文、讲作文,然而收效不大。有人说,能让大桥口的孩子写好作文,那是痴人说梦话,好比让铁树开花——痴心妄想!
我校地处老城区,学生一部分来自小本生意人家庭,一部分是流动人口子女,还有一部分是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孩子。这些孩子的父母整日为生计劳于奔波,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慢慢地就养成了他们懒散、贪玩的“野”性,这也是导致他们学习基础差、行为习惯差的重要因素。但我深知:孩子基础差,并不等于智力差,更不等于潜力差。反向思考一下,这些不利因素,或许正是他们的可塑之处。如何变不利为有利、化劣势成优势,成了我思考的话题。
在长期与学生交流、相处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有的父母外出打工,自己做饭、洗衣照顾自己;有的与爷爷奶奶一起,对父母满怀深深的思念……这么多孩子,都有着丰富的生活素材,为何不能让他们把自己的生活转化成文字,在文字中找到自信与快乐呢。但是,有生活并不等于会表达,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写作心境,自由的写作空间,擦亮孩子的眼睛,点燃孩子语言的心灯,让他们极其自然地表达他们熟悉的现实、梦幻的生活,成了我探究的重点。
经过不懈的实践探索,我先实行“阅读——积累——习作”三步走,让孩子们动起来,再推出“勤积累、巧训练、重交流、善鼓励”作文十二字诀,引领孩子一步步跨入写作大门。看到孩子们由起初的“眉头紧锁、无从下笔”到后来的“争相展示、下笔流畅”,我知道我走对了。但仅凭语文一支独秀,带给学生的体验,还是远远不够的,集各科全力,资源共享,我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对于我们小学校来说,老师就像是个“杂家”,样样都要会,我带语文,还兼带过思品、美术、活动,甚至体育,对我来说,这无疑是一种好的资源,于是我的“我的多科融合式的作文”,给学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鲜感受,让他们不时有新的挑战,新的刺激,也难怪孩子们“一趣末了,一趣又生”,如此高涨的学习热情不正是我要期待的吗?为了给爱好写作的孩子们搭建通往理想的平台,巩固发展我所取得的小小成绩,吸引更多的孩子参与,我于2005年3月成立了自己的“追梦文学社”,组建了自己的“小记者团”,带动了全校孩子的参与热情,之后,在学校的支持下,我们又出版了《追梦文集》,推出了“追梦”月报,从
后来,郭书记提议我们进行“作文生活化课题研究”,在市教科所立项,应该说这正是我的初衷,只是以前我没想过要做课题,准确地说是不敢去做,没有自信去做,在我眼中做课题似乎不是我们小学校老师能做好的事,应该说是郭书记给了我自信。我的课题来源于我的实践,其生命力自然强,在课题的统领下,我真正走上了作文研究路。
二、实践中积累,教育科研的基石。
许多身居一线的老师常常感叹:搞教育科研难!就拿课题来说,没课题时说找课题难,有了课题做课题也难。究其原因来,当然可以罗列出很多,但是最根本的恐怕是缺少积累。平时没有积累,做课题时只好东抄西凑,这种“空手套白狼”形成的课题,自然也就没有什么价值了。
课题研究有赖于积累。从前,在江苏松江南村有个叫陶宗仪的读书人,他一边教书一边种田,劳作之余,还做点研究。这位陶老师有个习惯,就是每每想起什么,见到什么或听到什么,就随手摘下身边的树叶写上,再放进瓮里。十几年来,他把瓮打开取出一片片叶子,将文字重新加以整理,编成了一部30卷的巨著《南村辍耕录》。我们的这位同行前辈还不是一个全职教师,居然能取得如此大的科研成果,毫无疑问是得益于他平时的积累。所谓积累,就是把平时的所干所观所想记录下来而已。
记录的材料本身就是教育科研的成果。苏霍姆林斯基是搞教育科研的典范,他在教育科研上取得举世瞩目的非凡成就,与他碰到过的一件有关积累的事情不无关系。当苏霍姆林斯基还是年轻的时候,看到学校所在地的一位老村医,非常认真地记录着每一个一年级新生的身高与体重,保存了厚厚的一叠资料,且觉得很惊奇。老村医告诉苏霍姆林斯基,他已经积累了27年的新生身高与体重,在过去的27年中,学生的身高提高了四点五厘米。苏霍姆林斯基由此感悟到,在简单的积累中有重大的成果。以后,他就坚持不懈地写了一辈子的工作笔记。
有积累才会找到课题。我的“作文生活化研究”课题就来源于我的作文教学实践, 从2001年开始到2006年课题申报,我经历了整整五年的作文教学实践活动的积累,我发现一方面教师害怕教作文,对作文教学束手无策,学生害怕写作文,视习作为酷刑,对习作毫无兴趣可言;另一方面,教师迫于“考试”、“评比”等压力,又不得不进行强化训练,学生只好为应试而作文,为作文而造情,言不由衷,胡编乱造,敷衍凑数。以致学生想写的,不让写;教师想要的,写不了,要不到。于是,学生的习作普遍缺乏新意、个性和特色,练得越多,雷同、平庸、应付、抄袭之作也就越多。作文教学陷入了令学生人格分裂、思维萎缩、语言贫乏的费时低效、恶性循环的“怪圈”,摆脱这一尴尬境地已刻不容缓。试想,我们的学生不是缺乏生活,而是缺乏发现生活的慧眼,有的是有材料可写,但又不知如何表达?为此,我将课题定为“快乐作文:关于生活化研究”,且分为“快乐积累、快乐作文、快乐活动、快乐评改”四个版块来探讨,我要让孩子们享受作文,从心底里爱上作文。总之,如果我们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对某一方面一直进行积累,不断思考,很多想法就会冒出来。“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连做梦中都会梦到,还愁什么找不到课题,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论及记录的意义时写道:“这些记录是创造思考的源泉。”
上一篇:初中作文批语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