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赤壁赋》导学案9(教师版)» 正文

《赤壁赋》导学案9(教师版)

[10-21 00:23:16]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高一语文必修一   阅读:68500

概要:专题四 像山那样思考《赤壁赋》编写:缪军 审阅:卞建容班级 学号 姓名 一、学习目标1、认知目标 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2、技能目标 通过诵读培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培养对精品诗文的整体把握能力,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3、情感目标 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二、背景介绍关于古代文体——赋 赋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体,最早见于荀子《赋篇》。在内容上大多是借物言志,艺术上重铺排、重辞采、重音韵,富于形式美和音乐美。在发展史上,赋主要经历了古赋、骈赋、律赋和文赋四个阶段。其中,文赋是唐宋古文运动倡导秦汉古文、改革六朝骈体文的产物,始于唐而盛于宋,代表作如韩愈《进学解》、杜牧《阿房宫赋》、欧阳修《秋声赋》、苏轼《赤壁赋》等。这些作品大部分又返回到古赋中主客问答和散体化的结构方式。关于《赤壁赋》 本文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署公事,不得

《赤壁赋》导学案9(教师版),标签: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专题四   像山那样思考

《赤壁赋》

编写:缪军   审阅:卞建容

班级            学号           姓名        

一、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

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2、技能目标

通过诵读培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

培养对精品诗文的整体把握能力,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

3、情感目标

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二、背景介绍

关于古代文体——赋    赋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体,最早见于荀子《赋篇》。在内容上大多是借物言志,艺术上重铺排、重辞采、重音韵,富于形式美和音乐美。在发展史上,赋主要经历了古赋、骈赋、律赋和文赋四个阶段。其中,文赋是唐宋古文运动倡导秦汉古文、改革六朝骈体文的产物,始于唐而盛于宋,代表作如韩愈《进学解》、杜牧《阿房宫赋》、欧阳修《秋声赋》、苏轼《赤壁赋》等。这些作品大部分又返回到古赋中主客问答和散体化的结构方式。

关于《赤壁赋》   本文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心情十分苦闷。同年,他先后两次浏览黄州的赤壁矶,相继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诗文。《赤壁赋》记述了作者与朋友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虽身处逆境却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文章由游起兴,由景生情,由情入理,行文流畅自如,是光照千古的名篇。

三、预习练习 www.88haoxue.com-免费资源站:http://www.88haoxue.com

(一)加点的字注音

壬戌(  )  桂棹(  )     余音袅袅(  )    幽壑(  )   嫠妇(  ) 

愀然(  )  山川相缪(  ) 舳舻千里(  )(  )  旌旗(  )糜鹿(  )

酾酒(  )  横槊(  )  渔樵(  )  扁舟(  )  匏樽(  ) 枕藉(  )

蜉蝣(  )(  )  无尽藏(  )  狼籍(  ) 窈窕(  )(  )

(二)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的通假情况并解释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通凭,凭空、凌空 、乘)           

2、举酒属客 (属通嘱,劝酒)

3、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缪通缭,盘绕)

(三)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

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介宾短语后置)2、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

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         4、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

5、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                   6、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

(四)指出下列句中的活用情况并释义:

1、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向东,向西)   

2、侣鱼虾而友麋鹿(意动用法)

3、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使动用法)

4、下江陵(名词作动词,攻下)   

5、顺流而东也(名词作动词,向东进发)    

6、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作动词,捕鱼砍柴)

(五)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七月既望(已经)    2、凌万顷之茫然(越过)      3、倚歌而和之(依循)    

4、山川相缪(盘绕)    5、固一世之雄也(本来)      6、而卒莫消长也( 终究 )

7、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享用 )

四、质疑讨论

1、课文第二段写了客人哀婉的箫声,从第三段即客人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其生悲的原因有哪些?

  1、赤壁的江山触发他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当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2、由江水无穷想到人生须臾,渺如沧海一粟;3、要摆脱现实处境,渴望能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却知不可乎骤得。                                                       

2、针对客人的回答,作者阐述了一种什么道理?表现了他自己对人生的一种什么态度?此时又是怎样的心情?www.88haoxue.com-免费资源站:http://www.88haoxue.com

阐述了变与不变得道理,具有辩证思想,表现作者超然独立、不计得失、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作者从水月中悟出了变与不变的道理,苦闷得到了慰藉,精神得到了解脱,心情转悲为喜。

                                                                     

[1] [2] [3]  下一页


Tag:高一语文必修一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高一语文必修一
》《《赤壁赋》导学案9(教师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