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桃花源记》教案14

[10-21 00:22:33]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初三上册语文教案   阅读:68503

概要:6.出自本文的成语世外桃源 落英缤纷 鸡犬相闻 怡然自乐 黄发垂髫 豁然开朗 无人问津(三)学生齐读课文提问:桃花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用三个单音节词概括。学生思考交流。明确:美、乐、奇。三、欣赏探究(一) 学生浏览课文,找出渔人的行踪(线索):发现→进访→离开→再寻(二) 分步品味课文1. 想象桃源之“美”。(1) 指名朗读课文描写桃花源外部环境美和内部环境美的句子。(2) 提问:桃花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选一个景点,用“这里的 美,你看 ”的句式给大家描述一番。(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自己美好的遐想)明确: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别的树木,一眼望去,就像一片粉红色的彩霞。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一只只飞舞的粉蝶……这里的土地美,你看,平坦如砥,一望无垠,就像一块大毡子……这里的屋舍美,……这里的田池美,……这里的桑竹美,……这里的

《桃花源记》教案14,标签:苏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6.出自本文的成语

世外桃源   落英缤纷   鸡犬相闻   怡然自乐   黄发垂髫 

 豁然开朗    无人问津

(三)学生齐读课文

提问:桃花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用三个单音节词概括。

学生思考交流。

明确:美、乐、奇。

三、欣赏探究

(一)   学生浏览课文,找出渔人的行踪(线索):

发现→进访→离开→再寻

(二)   分步品味课文

1.       想象桃源之“美”。

(1)       指名朗读课文描写桃花源外部环境美和内部环境美的句子。

(2)       提问:桃花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选一个景点,用“这里的          美,你看                               ”的句式给大家描述一番。(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自己美好的遐想)

明确: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别的树木,一眼望去,就像一片粉红色的彩霞。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一只只飞舞的粉蝶……

这里的土地美,你看,平坦如砥,一望无垠,就像一块大毡子……

这里的屋舍美,……

这里的田池美,……

这里的桑竹美,……

这里的阡陌美,……

教师小结:听着大家的描述,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桃源是美丽的,它美在环境优雅,美在风景秀丽,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静谧祥和。

2.       理解桃源之“乐”

提问:桃花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文中哪些人能让人感受到桃花源的“乐”?

学生交流讨论明确:男女、老幼、渔人。

提问:他们分别为什么而乐?请你以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说看?

(老师以记者采访的形式跟同学交流,学生以文中人物的身份设身处地的感受桃源生活之乐)

明确:

(1)       男人虽种植劳累,但他们乐,乐在不必服兵役,免受战乱之苦,能安居乐业。

(2)       女人虽采桑养蚕,织布缝衣,忙得不亦乐乎,但她们乐,乐在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过着和平安定的生活。

(3)       老人“怡然自乐”,乐在悠闲自在,老有所养,丰衣足食。

(4)       小孩“怡然自乐”,乐在无忧无虑,天真无邪,父母疼爱。

(5)       渔人乐,乐在受人热情相邀,盛情款待,乐在桃源中人民平等,和谐亲密。

学生小结:桃花源乐在民主平等,乐在和平安定,乐在丰衣足食,乐在民风淳朴,令人为之神往。

3.       评读桃源之“奇”

提问:桃花源的美丽令人神往,桃花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那么,桃源“奇”在何处呢?请你以“            奇,那是因为                        ”的句式阐述一下自己的认识,要尽量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学生思考交流)

明确:景奇、人奇、踪奇。

(1)       景奇。桃林奇,那是因为“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山洞奇,那是因为“仿佛若有光”,且形状奇特,“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2)       人奇。人气,那是因为“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       踪奇。踪奇,那是因为渔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太守竟然“寻向所志,不复得路”,名人探访,竟然“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4.       齐读课文,神游这个美丽欢乐而又扑朔迷离的桃源胜景。

(三)   思考,合作探究(多媒体展示)

1.       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2.       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3.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4.       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学生讨论)

明确:

1.       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2.       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惋惜。

3.       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人的平静生活。也为下文寻找桃源而不得埋下伏笔。

4.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似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无的。

5.       在思考下面句子说明了什么?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明确:桃花源是朦胧飘忽的世界,种种的神秘色彩,表面上是描写了桃花源的隐蔽,实质上,作者是暗示了:桃花源,本来就是子虚乌有的,它只是作者追求的一种美好的境界,一种对现实生活不满的精神寄托)

6.       总结结构,思考文章主题

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穿起来了。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初三上册语文教案苏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初三上册语文教案
》《《桃花源记》教案14》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