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苏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我的叔叔于勒》《心声》教案及练习» 正文

《我的叔叔于勒》《心声》教案及练习

[10-21 00:22:33]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初三上册语文教案   阅读:68991

概要:《我的叔叔于勒》《心声》教案及练习一.教学内容:《我的叔叔于勒》、《心声》 二. 重点、难点分析:《我的叔叔于勒》知识教学目标:1. 理解小说通过人物语言、行为、表情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2. 体会巧妙的构思,掌握曲折的情节。 能力训练目标:1. 学习本文深入细致地描写人物内心世界,对人物作个性化描写的方法。2.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德育渗透目标: 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以金钱为中心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心声》1. 整体感知,把握小说情节,理清作者思路。 2. 品味语言,了解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3. 揣摩“心声”的深刻含义,联系生活实际,探讨小说的现实意义。 三. 新课讲解:《我的叔叔于勒》(一)词语积累:1. 语音:拮据jié jū 栈桥zhàn 煞白shà 撬开qiào 诧异chà 牡蛎mǔ lì 褴褛lán lǚ 2. 解释词语:拮据:手头紧,经济状况不好。栈桥:码头上延伸到海里的长桥,供旅客上下船和装卸货物用。煞白:由于恐

《我的叔叔于勒》《心声》教案及练习,标签:苏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我的叔叔于勒》《心声》教案及练习

一.教学内容:

《我的叔叔于勒》、《心声》

 

二. 重点、难点分析:

《我的叔叔于勒》

知识教学目标:

1. 理解小说通过人物语言、行为、表情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2. 体会巧妙的构思,掌握曲折的情节。

 

能力训练目标:

1. 学习本文深入细致地描写人物内心世界,对人物作个性化描写的方法。

2.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德育渗透目标:

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以金钱为中心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心声》

1. 整体感知,把握小说情节,理清作者思路。

2. 品味语言,了解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3. 揣摩“心声”的深刻含义,联系生活实际,探讨小说的现实意义。

 

三. 新课讲解:

《我的叔叔于勒》

(一)词语积累:

1. 语音:

拮据jié jū      桥zhàn          白shà             开qiào 

异chà        牡蛎mǔ lì                褴褛lán lǚ

2. 解释词语:

拮据:手头紧,经济状况不好。

栈桥:码头上延伸到海里的长桥,供旅客上下船和装卸货物用。

煞白:由于恐惧、愤怒或某些疾病等原因,面色苍白,没有血色。

撬开:用棍棒、刀、锥等的头插入缝中或孔中,用力扳另一头,使缝隙增大。

诧异:惊讶,觉得十分奇怪。

牡蛎:一种软体动物,又叫蚝,肉鲜味美,可食用。

褴褛:衣服破烂不堪。

 

(二)作者简介:

莫泊桑(1850—1893)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出身于法国诺曼底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中学毕业后,普发战争爆发了,他应征入伍,两年的兵营生活使他认识了战争的残酷,祖国的危难启发了他的爱国思想。战争结束后,他到了巴黎,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小职员,同时开始了文学创作。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以后离职从事专门文学创作。10年间他写了300多个短篇和6个长篇,其中许多作品流传久远,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长篇有《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有《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的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

 

(三)整体感知:

1. 理清课文的结构: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本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4   故事的开端,盼望于勒。

第二部分:5—19  故事的发展,夸赞于勒。

第三部分:20—47 故事的高潮,巧遇于勒。

第四部分:48—49 故事的结局,躲避于勒。

2. 这篇小说揭示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小说写了一个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充分描述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的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画出一幅资本主义社会里贫穷则兄不认弟的触目惊心的惨象,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的主题思想。

 

(四)深入剖析:

1. 关于故事情节:

《我的叔叔于勒》采取大起大落、大开大合的手法铺排故事,看来平铺直叙,实则波澜起伏。在于勒出场前,小说大起大开,着力渲染于勒在菲利普一家心目中的地位——“全家惟一的希望”,他的信是“家里的福音书”……一家人望眼欲穿,盼于勒直盼到这样的境界:“简直好像马上就会看见他挥着手帕喊着:‘喂!菲利普!’”可是,时隔12载之后,穷困潦倒的于勒出现了,“全家惟一的希望”像美丽的肥皂泡那样霎时破灭。自此,情节大落大合,场景的气氛,人物的情感,顿时一落千丈,产生了“意料之外”的艺术效果。然而,这里的大落大合,又非简单突兀的直落和骤合,而是起伏跌宕,给人以回味咀嚼的余地。当菲利普一家久盼于勒而渺无音讯时,作家笔锋一转,暂时抛开了情节发展的主线,而去写菲利普一家外出旅游,使情节的发展舒缓下来。接着,在渡船上又加了一段小插曲,绝妙地描绘和嘲讽了菲利普想模仿漂亮太太吃牡蛎的庸俗心理和菲利普太太既怕丢脸、又怕花钱的尴尬处境,使读者哑然失笑,心情更加轻松。这以后,故事奇峰突起,菲利普发现那个卖牡蛎的小贩很“像于勒”,并惊恐地告诉妻子,从而把情节推向高潮,使气氛顿时紧张起来。此时,作家并没有立刻去揭开谜底,而是让心惊肉跳的菲利普去找船长探听,使情节的发展又暂时松缓了一下。直至船长证实那个小贩确是于勒,情节似乎最终跌落闭合了,不料,作家又妙笔生花,交代了菲利普一家改乘船只、躲避于勒的行踪,把人们引入了沉思和回味之中。而对一个普通的情节,莫泊桑能处理得这般有起有伏,有张有弛,曲折跌宕却无斧凿之痕,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2. 关于人物形象:

于勒——小说题为《我的叔叔于勒》,于勒却是作为暗线,虚写和略写的。他身世浮沉,际遇坎坷,年轻时浪荡,中年时得意,老年时沦落,本有许多可写之处,但作家却把这些都置于幕后。轻描淡写,简言略说。他的出现只是在海轮上卖牡蛎那短短的一瞬,通篇只有要价和道谢的两句话:“2法郎50生丁。”“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对于他的外貌,也只有“衣服褴褛”,“又老又脏,满脸皱纹,眼光始终不离开他手里干的活儿”,“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等一般性的描写。

“我”——小说中的“我”,作为叙事的主体贯穿全篇。其他人物的态度和行动,都是从“我”的眼里看到的;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评述,也都是从“我”的角度道出的。在“我”身上,寄托着作家的褒贬、爱憎、喜怒和哀乐。然而,对“我”的描写也没有用多少笔墨。

至于菲利普的两个女儿、女婿等人物,小说更是寥寥数语,一笔带过。对他们的外貌、心理和语言几乎未作任何交代。他们只是起着陪衬、烘托和丰富情节、活跃场面的作用。

[1] [2] [3] [4] [5]  下一页


Tag:初三上册语文教案苏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初三上册语文教案
》《《我的叔叔于勒》《心声》教案及练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