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早晨进山,傍晚回来,四季的景物不同,人们的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前两个“而”是连接时间状语和谓语的连词,表示偏正关系;后一个“而”是表示顺承关系,连接两个分句。□以上是第二段。将“山水之乐”具体化,文意加深一层。“若夫”表示承接上文,另提一事。先写朝暮变化之美。生动表现了琅琊山“晦明变化”的朝暮景象。接着写四季变化之美,一季一幅画面,都选取了最富有季节特点的景物,无不情状俱到,给人以不同的审美感受。“朝而往”以下四句,写出了流连山中四时美景的无穷乐趣。第三部分(第三段):写太守、众宾、游人之乐。【至于负者歌于滁,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至于背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行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答应,老老少少,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这是滁州人在旅游。〖注释〗至于:连词,用于句首,表示两段的过渡,提起另一事。伛偻:腰背弯曲,“伛偻”用指老人。提携:被搀领着走,指小孩。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来到溪边钓鱼,溪水深,鱼儿肥;
《醉翁亭记》课文简析,标签:人教版初二下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早晨进山,傍晚回来,四季的景物不同,人们的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前两个“而”是连接时间状语和谓语的连词,表示偏正关系;后一个“而”是表示顺承关系,连接两个分句。
□以上是第二段。将“山水之乐”具体化,文意加深一层。“若夫”表示承接上文,另提一事。先写朝暮变化之美。生动表现了琅琊山“晦明变化”的朝暮景象。接着写四季变化之美,一季一幅画面,都选取了最富有季节特点的景物,无不情状俱到,给人以不同的审美感受。“朝而往”以下四句,写出了流连山中四时美景的无穷乐趣。
第三部分(第三段):写太守、众宾、游人之乐。
【至于负者歌于滁,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至于背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行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答应,老老少少,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这是滁州人在旅游。
〖注释〗至于:连词,用于句首,表示两段的过渡,提起另一事。 伛偻:腰背弯曲,“伛偻”用指老人。提携:被搀领着走,指小孩。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来到溪边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泉水酿酒,泉水香,酒清而甘醇;山中的野味野菜,各种各样在面前摆着,这是太守举行酒宴。
〖注释〗临:靠近,这里是“……旁”的意思。 渔:捕鱼。酿:酿造,利用发酵作用制造酒。 洌(冽):貌清澈。 山肴:拿山野里打来的鸟兽做的菜,俗称“野味”。指山猎获的野味。肴,指做熟的鱼肉。 蔌:菜蔬。 杂然:交错的样子。
○鱼、酒、肴、蔌,皆取之当地,深得游宴之乐。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宴饮酣畅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射中了目标,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或起或坐,这是宾客们尽情地欢乐。
〖注释〗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射:这里指投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把箭向壶里投,投中多的为胜,负者照规定的杯数喝酒。 弈:下棋。这里用做动词,下围棋。 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觥:酒杯。筹: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记数用的签子。
【苍然白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一个脸色苍老,满头白发,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喝醉了的太守。
〖注释〗颓然乎其间: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 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形容醉态。
○照应上文“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文意又深一层。
□以上是第三段,是全篇的主要部分,描写最细腻,感情也最强烈。“至于”把文章推进一层,由前面写欣赏美景之乐转到写众人游宴之乐。先写滁人之游,表现了滁人和平生活之乐,再写太守之宴,表现了太守与民众的宴酣之乐。最后写太守的醉态。这里以醉翁亭的美丽风光为背景,描绘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图,同时也显示了太守政事的清简。
第四部分(第四段):写太守醉游归来,自得其乐。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不久夕阳落到山顶,人影疏疏落落,太守下山回家,宾客跟在后面。
〖注释〗已而:不久,后来,表示在某事之后的意思,是古文中一个比较固定的词组。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树林枝叶茂密成荫,鸟雀到处鸣叫,这是游人离去鸟雀就欢乐了。
〖注释〗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 鸣声上下:意思是鸟到处叫。上下,指高处和低处的树林。 去:离开。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懂得人的乐趣,游人只知道跟着太守一同游玩为快乐,却不知道太守因他们的快乐而快乐。
〖注释〗然而:转折连词,但是。 乐①其乐②: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乐①:形容词用作意动词,以…为乐。乐②:名词,快乐;乐趣。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
喝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欢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记述这件乐事的人,是太守。
〖注释〗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了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
○对于作者来说,“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www.88haoxue.com-免费资源站:http://www.88haoxue.com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太守是谁?是庐陵的欧阳修。
〖注释〗谓:为,是。庐陵:庐陵郡,就是吉洲。现在江西省吉安市。
○文中提“太守”共九次,到此才点明姓名。
□以上是第四段。“已而”承接上文,表示时间的过渡。游人尽兴而返,又是禽鸟飞鸣相乐的时候了。以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以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层层推进。整篇文章贯串一个“乐”字,山林之乐,滁人和平生活之乐,众宾游宴之乐,无不统摄于太守之乐。最后点出作记人的姓名,点明自己的身份。
本文通过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一个“了”字像一根彩线连缀各个画面。寄情与山水,是作者的真意。作者对景物的变化观察精细,根据不同景象,写出了相异的境界,妙趣横生,各具情态。写山水,是抒发“得之心”的乐;写游人不绝于途,是表现滁人和平生活这之乐;写酿泉为酒,野肴铺席,觥筹交错,是表达“宴酣之乐”;写鸣声婉转,飞荡林间,是显示禽鸟之乐。而所有这些“乐”,又都是为突出作者的自我陶醉的“乐其乐”。在结构上前后紧相呼应,针脚细密,浑然一体。全篇采用判断句,共用21个“也”字收束句尾,形成了一唱三叹的吟咏句调,极有特色。文中用了不少对句,既有单句对,又有双句对,这种句式节奏感强,读来抑扬顿挫,铿锵悦耳。
【补充说明】
【译文】
环绕滁州城的都是山,城西南方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特别秀丽,远远望去,那草木繁茂又幽深又秀丽的地方,是琅琊山。沿山路行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从两峰之间飞泻而出的,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的亭子高踞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建造亭子的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给它命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的,太守同宾客来到这里饮酒,喝少量的酒就醉了,而年纪又最大,所以给自己取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上一篇:《满井游记》考点复习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