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愚公移山》导学案

[10-21 00:05:30]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初一下册语文教案   阅读:68576

概要:⑤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五、课堂反思(让反思成为一种习惯。)祁家河初中学案设计 姓名 科目:语文 年级: 七 主备人:李雪剑 时间:2010-5-24课 题:愚公移山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中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的写法以及运用神话结尾的作用。2、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理解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学习过程: 一、明确目标(目标明确,行动才更有效。)二、课堂探究(一)自主学习(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疑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1、第一段介绍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位置有什么作用?2、阅读第二段回答问题。①用原文回答愚公为什么要移山?愚公想实现的目标是什么?②妻子的“献疑”体现了她的什么心理与用意?③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人或邻里的赞同?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④第6句和第8句写了什么?有何作用?⑤为什么单单写一个孀妻遗男的参与?3、阅读第三段回答问题。①智叟的笑和质疑与愚公妻子的献疑有什么不同?②同样是面对移山这件事,为什么愚公和智叟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呢?③这样看来,愚公和智叟到底哪个人聪

《愚公移山》导学案,标签:北师大版初一下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⑤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五、课堂反思(让反思成为一种习惯。)

祁家河初中学案设计         姓名        

科目:语文   年级:    主备人:李雪剑   时间:2010-5-24

    题:愚公移山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中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的写法以及运用神话结尾的作用。

2、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理解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学习过程:

 一、明确目标(目标明确,行动才更有效。)

二、课堂探究

(一)自主学习(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疑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

1、第一段介绍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位置有什么作用?

2、阅读第二段回答问题。

①用原文回答愚公为什么要移山?愚公想实现的目标是什么?

②妻子的“献疑”体现了她的什么心理与用意?

③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人或邻里的赞同?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④第6句和第8句写了什么?有何作用?

⑤为什么单单写一个孀妻遗男的参与?

3、阅读第三段回答问题。

①智叟的笑和质疑与愚公妻子的献疑有什么不同?

②同样是面对移山这件事,为什么愚公和智叟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呢?

③这样看来,愚公和智叟到底哪个人聪明,哪个愚笨呢?那么,作者在人名前加上“愚”和“智”有何用意?

 

4、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5、请找出文中的几组对比并试分析其中一组的作用。

(二)合作研讨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赶快投入吧!

小组长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三)展示讲解给你一个机会,亮出你的风采!

一个小组的学生在黑板前展示并进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

三、巩固提升

必做题

1、《愚公移山》选自           ,这是一篇      (体裁)。

2、解释句中的字:

⑴杂然相许(许:         )        ⑵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             )

⑶且焉置土石(置:       )       ⑷帝感其诚(感:              )

⑸而山不加增(加:        )      ⑹聚室而谋曰(聚室:          )

3、表明愚公移山任务艰巨的两句话是                                     ;愚公认为移山一定能实现的原因是:                                     

智叟认为愚公很“愚”的原因有二,一是           ,二是                   

4、“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无穷匮也”一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运用这种句式,其目的是表现愚公(      )

A、思想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B、把希望寄托在难以实现的幻想中。

C、要世世代代移山,不达目的不罢休。D、要造福子孙后代,创建千秋伟业。

5、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

选做题

6、有人说:“谁说愚公不愚,我看就很愚。高山挡了路,自己去挖山本来就很傻,为什么还叫子子孙孙去吃这苦头呢?绕山开道或干脆搬家不就行了吗?”你对此是怎样看的?

四、(让反思成为一种习惯。)

“之”的用法

       1.结构助词,“的”: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以君之力   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京城氏之孀妻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操蛇之神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汝之不惠    虽我之死    汝心之固

       3.指示代词,“这”: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这件事”: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4.人称代词,“他们”:跳往助之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初一下册语文教案北师大版初一下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北师大版 - 初一下册语文教案
》《《愚公移山》导学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