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北师大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比较·探究《游岳阳楼记》教案» 正文

比较·探究《游岳阳楼记》教案

[10-21 00:05:30]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初三上册语文教案   阅读:68291

概要:(三)深入理解第二首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1.指名学生朗读此诗。2.学生思考与讨论:(1)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在诗人孟浩然笔下所见到的洞庭湖景色。提示: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装得满满的,和岸上几乎平接。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一块。水汽蒸腾,如烟似雾,仿佛江边湖畔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水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葱葱。湖水翻江倒海一般澎湃汹涌,稳固如山的岳阳城好像瑟缩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脚下,显得异常渺小。(2)此诗运用什么修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愿?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提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诗人的心愿是:渴望能为朝廷效力,希望能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诗人婉转地向张丞相表白心愿的诗句是: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3)诗十分讲究炼字,你觉得本诗中有哪些字用得传神?说说自己的见解。提示:如——“平”字起得从容不迫。平,就是水很满,很充盈,同时视野很辽阔,一望无际。“涵””混”字点明洞庭湖汪洋浩阔,与天相接,吞天吐地,包容万象的恢宏气度,颇似范仲淹《岳阳楼记》的描写:“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

比较·探究《游岳阳楼记》教案,标签:北师大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三)深入理解第二首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1.指名学生朗读此诗。

2.学生思考与讨论:

(1)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在诗人孟浩然笔下所见到的洞庭湖景色。

提示:

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装得满满的,和岸上几乎平接。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一块。

水汽蒸腾,如烟似雾,仿佛江边湖畔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水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葱葱。湖水翻江倒海一般澎湃汹涌,稳固如山的岳阳城好像瑟缩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脚下,显得异常渺小。

(2)此诗运用什么修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愿?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

提示: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诗人的心愿是:渴望能为朝廷效力,希望能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诗人婉转地向张丞相表白心愿的诗句是: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3)诗十分讲究炼字,你觉得本诗中有哪些字用得传神?说说自己的见解。

提示:

如——“平”字起得从容不迫。平,就是水很满,很充盈,同时视野很辽阔,一望无际。

“涵””混”字点明洞庭湖汪洋浩阔,与天相接,吞天吐地,包容万象的恢宏气度,颇似范仲淹《岳阳楼记》的描写:“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蒸”字渲染一种湿漉漉,水淋淋的气氛,给人以孕大含深,蒸蒸日上的动态感。

“撼”字放在“岳阳城”上,给人一种万钧雷霆的感觉,“炸”得岳阳城天摇地动,几近坍塌,极显湖水喧嚣澎湃,表现出桀傲不驯的自然伟力。

3.教师分析诗歌:

此为一首五言律诗。

开头首联两句,写得洞庭湖极开朗也极涵浑,汪洋浩阔,与天相接,润泽着千花万树,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河流。颔联三、四句实写湖。“气蒸”句写出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而在人们眼中的这一座湖滨城,好象瑟缩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脚下,变得异常渺小了。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但两句仍有区别: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大,而且还充满活力。

下面四句,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焉向往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于是下面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这最后两句,意思是说: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这几句话,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难体味的。

本诗作为干谒诗,写得得体适宜,称颂对方十分有分寸,但又不失自己的身分,措辞也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委婉含蓄,不落俗套,实为第一等文字。

三、对比阅读,拓展延伸。

1.孟诗中“波撼岳阳城”,真的是岳阳城被洞庭湖摇动了吗?想像一下这种景象,它美吗?为什么?这和李白的“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有没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提示:

(1)“波撼岳阳城”,这本来是一种错觉。洞庭湖的波澜如果真的要撼动岳阳城的话,那就是一种灾难了。这里强调的是,洞庭湖的波澜起伏,如此宏大,好像岳阳城在起伏一样。这一联之所以成为千古名句,就是因为,气蒸云梦的空间感和波撼岳阳的运动感。二者结合起来,不但宏大,而且惊险。

(2)与李白的诗有一点异曲同工之妙:两人都着眼于运用想像的手法写出洞庭湖恢宏的气势。不同的是:孟的此句想像是建立在实景的基础上,而李的诗句则是完全根据自己的感情需要用虚构的方法进行大胆的假设的。

2.比较两首诗写洞庭之景的异同,并通过这两首诗的学习,说说诗歌具有怎样的特点?

(1)明确:

写景的同:均运用想像和联想的手法写出洞庭湖景色美丽绝妙与非凡博大的气势。

写景的异:《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其三)》通过虚拟的想像来写景,并借洞庭湖水写出了自己心中的不平之气,其重在抒情;《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通过实写洞庭湖水浩瀚壮阔的景象,引出了自己渴望出仕的心愿,其重在明志。

(2)提示:

诗歌的特点:从语言上来看,诗歌短小精悍,注意语言的凝炼性、节奏性、跳跃性,从意境上来看,意象鲜明,并且在意象中蕴藏着丰富的想像力和辽阔的想像空间。

从思想内容上来看,诗歌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情感,它常被用来委婉地抒情言志。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诗。

2.熟读袁中道的《游岳阳楼记》,根据课文注解,初步理解课文。

第二课时

学习岳阳楼记

一、复习与导入:

1.检查背诵《诗两首》。

2.《游岳阳楼记》作者简介:

袁中道,明代文学家。字小修,一作少修。湖北公安人。万历进士,官至南京吏部郎中。少即能文,长愈豪迈。与其兄宗道、宏道并有文名,时称“三袁”,同为公安派。其绩稍逊于宏道。反对复古拟古,认为文学是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天下无百年不变之文章”;提倡真率,抒写性灵。晚年针对多俚语纤巧的流弊,提出以性灵为中心兼重格调的主张。

二、感知课文

1.请学生根据课文注解,理解课文内容。

提示:第一段写洞庭湖水奇的原因;第二段写作者由洞庭湖上风景变幻而引发自己的联想和感慨。

2.根据课文回答问题:

(1)洞庭湖水势浩大的原因是什么?(即“所以奇也”的原因)

提示:袁中道的文章用知识为我们客观准确地回答了此问题,他在文中谈到如此盛大的水势,是由以下几种原因造成的。

第一,是“九水”,九条江的水汇集了,才有湖的规模。

第二,是长江的水奔腾而来。

第三,二者相遇,九水不能抵挡长江的水势,水面扩大了,才“澄鲜宇宙,摇荡乾坤八百里。”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初三上册语文教案北师大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北师大版 - 初三上册语文教案

上一篇:《项链》教案9

》《比较·探究《游岳阳楼记》教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