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中外戏剧作品曹禺与《北京人》教案教学设计2» 正文

曹禺与《北京人》教案教学设计2

[02-27 11:51:07]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中外戏剧作品   阅读:68665

概要:我曾说过,我喜爱契诃夫的戏剧,受过契诃夫的影响。《日出》还不能说有契诃夫的影响,《北京人》是否有点味道呢?不敢说。但我还是我。契诃夫那种寓深邃于平淡之中的戏剧艺术,确曾使我叹服。像他的《三姐妹》,每次读了都使我感动。在苏联莫斯科艺术剧院,我看过演出,更迷恋着他的艺术。但是,只能说是受点影响。我以为学某某艺术家,学是学不像的。契诃夫的戏剧,中国是演不出来的,就是演得出,也没有很多人看,学外国人的好的东西,是不知不觉的,是经过消化的。不是照搬模仿,而是融入,结合。在这种融入结合之中,化出中国自己的风格,化出作家自己的风格,总之,是引出新的创造来。我说《北京人》受点影响,但我还是那句老话,我写作时,也没想到我是在学习那位大师。(选自《曹禺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二、《北京人》导演杂记(蔡骧) 一“诗”与“戏”我极爱《北京人》,认定这出戏是剧作家曹禺最成熟的作品。1941年夏,当我终于得到排演机会,兴致勃勃地去向曹禺师请求同意时,他却劝我放弃这个打算。他说《北京人》是出“关门戏”。 《北京人》是出“关门戏”?!──我觉得不太有把握了。但我仍然坚持要排,老师扭

曹禺与《北京人》教案教学设计2,标签:中外戏剧作品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我曾说过,我喜爱契诃夫的戏剧,受过契诃夫的影响。《日出》还不能说有契诃夫的影响,《北京人》是否有点味道呢?不敢说。但我还是我。契诃夫那种寓深邃于平淡之中的戏剧艺术,确曾使我叹服。像他的《三姐妹》,每次读了都使我感动。在苏联莫斯科艺术剧院,我看过演出,更迷恋着他的艺术。但是,只能说是受点影响。我以为学某某艺术家,学是学不像的。契诃夫的戏剧,中国是演不出来的,就是演得出,也没有很多人看,学外国人的好的东西,是不知不觉的,是经过消化的。不是照搬模仿,而是融入,结合。在这种融入结合之中,化出中国自己的风格,化出作家自己的风格,总之,是引出新的创造来。我说《北京人》受点影响,但我还是那句老话,我写作时,也没想到我是在学习那位大师。

(选自《曹禺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二、《北京人》导演杂记(蔡骧) 

一“诗”与“戏”

我极爱《北京人》,认定这出戏是剧作家曹禺最成熟的作品。1941年夏,当我终于得到排演机会,兴致勃勃地去向曹禺师请求同意时,他却劝我放弃这个打算。他说《北京人》是出“关门戏”。 

《北京人》是出“关门戏”?!──我觉得不太有把握了。但我仍然坚持要排,老师扭不过我,只好同意。此后几天我不断思索如何避免这种可怕的后果,不由得想起多年前曹禺师的一席话。 

1943年冬天,某个夜晚,在重庆。我从剧场后台陪曹禺师回家。当时我正热心于契诃夫,写了个带“契诃夫味儿”的剧本,话题便落在“契诃夫风格”上,曹禺师给我浇了点冷水,劝我“不要学契诃夫”。他说中国人看戏的习惯是“有头有尾”,他认为莎士比亚比契诃夫更易于被中国观众接受。当时我脑子正发热,那肯放弃我的爱好!15年后,面对《北京人》演出的成败,我不能不考虑一下中国观众的“习惯”了。“《北京人》有点契诃夫味儿”,这是我的看法。这出戏通篇笼罩在诗一样的意境中,剧本第一页对曾家花厅所做的那番描述,就是一幅意境深远的油画。戏未开始,那发自蓝天白云中的冷冷鸽哨声,已把读者带入20世纪30年代初的“北平曾家”。以后的戏更像抒情诗一样,沁人心脾。这气息,我在契诃夫的剧本中是闻到过的。 

但是,仔细思索,《北京人》和《樱桃园》究竟不同。别的不说,那味道的浓淡便大有区别。我重读了《雷雨》和《日出》,回忆起那些令人窒息的戏剧场面,繁漪吃药、四凤发誓、周萍与四凤会面、周朴园令周萍认生母以及黄省三哀告、小东西自缢、李石清与潘月亭生死搏斗、陈白露自杀等。再读《北京人》,觉得其中也不乏如此浓烈的场面。如瑞贞哭诉、愫方说嫁、文清与愫方夜会、曾皓中风、愫方信念的破灭与出走、文清服毒等等。看来,《北京人》的味道不淡,只不过它的表达方式比较含蓄。尖锐的矛盾冲突“埋藏”在不那么尖锐的日常生活中,再加上封建礼教掩盖了人物的真情实感,给表现带来了困难。 

曹禺是戏剧大师。他的戏剧风格可以用几句话概括,即:交织谨严的生活逻辑,轮廓清晰的人物形象,紧张尖锐的戏剧冲突和真实生动、耐人寻味的台词。抒情也是曹禺风格的一部分。《雷雨》《日出》《家》都有许多抒情的场面,《北京人》则是作者的最高成就,整出戏像诗!“诗”“戏”交融、浑然一体。《北京人》是“诗”又是“戏”。在我写导演计划以前,有点偏向于“诗”,很想把它这种“诗味儿”排出来。后来,我在《导演计划》中这样提醒自己: 

……不应该因为《北京人》一剧有新的特点,就放弃或忽视作者固有的风格。从第一幕起,就应该让它在正确的节奏上进行。作者在开幕时已拉满了弓,箭在弦上,一触即发。如果忽略了这一点(即没有把每个角色的内心处在拉满弓的状态),那么必将失去这出戏的内在力量。但另一方面,又不能忽略它的诗一样的调子。要在那些压得人透不过气的矛盾冲突中,突出作者有意安排的微笑的场面、大笑的场面、欢快的场面、充满幽默与讽刺的场面、以及沁人肺腑的抒情场面……使全剧在节奏上有多种变化。 

这些想法对于后来的排演,确实起了作用。我时常警惕自己,不要偏向这边或那边。 

二 诗魂──愫方

愫方是个复杂的艺术典型,是在封建束缚下成长起来的、中国式的善良妇女的化身。她温柔、纯洁、真诚、富于同情心,多才多艺、情操高尚、吃苦、耐劳、勇敢、肯于自我牺牲,优美。读完剧本,掩卷抒怀,这些潜台词便源源而出。也许可以这样说:愫方是曹禺历来创造的最成功、最优美的典型。没有愫方,《北京人》将失去光彩。如果说《北京人》是诗,那么这首诗的灵魂是愫方。 

愫方在《北京人》中有什么意义呢? 

我觉得,作者在理性上,在《北京人》中提出并暗示了一组“新人”形象,其中包括反抗性很强的瑞贞,无拘无束的袁圆,脚踏实地的袁任敢,还有并未出场的瑞贞的同学们以及吸引瑞贞投奔光明的革命者。但从感情上说,作者捧出的理想人物是愫方。愫方在生活中的态度很难为现代中国人所苟同。她知恩报恩、守本分、不强取、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她还“以德报怨”“逆来顺受”。后来更在这种自我道德完成中悟出了要“把好的送给别人,坏的留给自己”的人生哲学。所有这些,你都难以加以肯定或否定。你不能不承认,即使你不同意他的生活态度,却不能不赞扬她的善良品质。作者在第三幕第一景的戏中,含泪把愫方推到理想的峰巅,然后在“天塌了”的情节中使她的幻想破灭。她“出走”了。很显然,“破灭”了的是愫方对封建制度的错误认识,被否定的是愫方性格中的消极因素,而不是“理想”本身。愫方是带着她业已升华了的形象出走的!作者有意让瑞贞做愫方形象的补充。她拉了她一把,一道出走,上了火车。 

《北京人》演出后,周总理风趣地说:“愫方到解放区是个很好的保育员。”(我们听到这句话都笑了)作者知道后补充说:“她可能穿上了军装。”是的,我要说的正是这句话。愫方在革命队伍中,不论干什么,都将发出热和光。她的情操与品质和革命的要求一致。她是金子! 

我喜爱愫方的品质,把她说成是《北京人》的灵魂,不知道是不是“过”了?不过我不想回避这个问题,导演《北京人》时,我的目标之一,就是尽力把愫方的“美”显示出来。我相信这样做是对的:观众确实都爱愫方。

(选自《〈北京人〉导演计划》,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年版)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中外戏剧作品中外戏剧作品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中外戏剧作品
》《曹禺与《北京人》教案教学设计2》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