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第二部分(4~9段)写侄儿身死情况及自己的悲痛之情。第三部分(10段)交代侄儿死后安排,包括守丧、迁葬、抚养侄儿子女的情况,自责之情令人动容。2.指导诵读(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课文。(2)集体朗读第5、10两个抒情段。明确:第5自然段是作者得到侄儿猝死消息的一段,作者连用三个“邪”字,三个“也”字,三个“乎”字和五个“矣”字来抒发感慨,表示不愿相信十二郎的死的真的,又不得不信的矛盾心情。诵读时应读出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感情来。(解说:本文在写法上采用了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方法,其中抒情的段落为2、5、10、11自然段,有标志性的词语,即段首的“呜呼”,叙述穿插于其间。多郎读,体味抒情色彩,为鉴赏作铺垫。)五、课堂小结本文是祭文中的“千古绝唱”,要想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就应多读课文,本节课的目的就是在反复诵读中理清作者的感情思路,初步学习了文章的边诉边泣、波澜起伏的特点。 第二课时[一、检查背诵1.教师范背。2.学生集体背诵。3.抽查学生背诵。二、体会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感人效果1.提问:文章从哪些
《祭十二郎文》教案教学设计10(苏教版高二选修),标签: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大全,http://www.88haoxue.com第二部分(4~9段)写侄儿身死情况及自己的悲痛之情。第三部分(10段)交代侄儿死后安排,
包括守丧、迁葬、抚养侄儿子女的情况,自责之情令人动容。
2.指导诵读
(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课文。
(2)集体朗读第5、10两个抒情段。
明确:第5自然段是作者得到侄儿猝死消息的一段,作者连用三个“邪”字,三个“也”字,
三个“乎”字和五个“矣”字来抒发感慨,表示不愿相信十二郎的死的真的,又不得不信的
矛盾心情。诵读时应读出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感情来。
(解说:本文在写法上采用了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方法,其中抒情的段落为2、5、10、11自
然段,有标志性的词语,即段首的“呜呼”,叙述穿插于其间。多郎读,体味抒情色彩,为鉴
赏作铺垫。)
五、课堂小结
本文是祭文中的“千古绝唱”,要想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就应多读课文,本节课的目的就是
在反复诵读中理清作者的感情思路,初步学习了文章的边诉边泣、波澜起伏的特点。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1.教师范背。
2.学生集体背诵。
3.抽查学生背诵。
二、体会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感人效果
1.提问:文章从哪些方面写了韩愈的家境身世?请从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指定一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多媒体显示:
(1)少年孤苦:“吾少孤”“惟史嫂是依”“零丁孤苦”“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在孙惟汝,
在子惟吾。”
(2)为谋生聚少离多:“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
汝来省吾,止一岁”,“吾去汴州,汝不累来”,“吾佐戎徐州;……汝又不果来”。
(3)未老先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我自今年来,苍苍者
欲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欲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
(4)子女年幼:“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
成立邪”,“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
2.提问:本文以抒情为主,请同学们在文中的找出重在抒情的段落,看看有什么标志性的词
语。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引导。
明确:本文抒情的段落有2、5、10、11自然段,标志性的词语为段首的“呜呼”。
3.提问:本文并非连续抒情,而是把难似抑制的悲哀融于家常琐事之中,试分析这种抒情的
特点。
学生分组讨论后发言,教师归纳。
明确:本文感情的抒发是波浪式的。
(1)作者沉痛之情积蓄已久,所以一提起笔感情便禁不住喷涌而出。父母早亡,“惟兄嫂是
依”,“中年兄殃南方”,“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如今侄儿这童年的伙伴,“两世”中的“一
世”竟又离开人世,这诸多的不幸怎能不叫作者悲从中来?于是便自然引发了作者的第一次抒
情。
(2)作者在抒悲惨身世中宣泄了感情,之后自然转入对自己同侄儿的三会三别的回忆之中。
(3)韩愈与老成在不期然中已成永别,想起“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他的悲情
又陡然而起。令读者仿佛看到作者泪流满面地哭诉:“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
真邪?”“呜呼!其信然矣!”不愿信其真,又无法否定的无可奈何,抒发了自古以来有过至
悲至痛感情的人们的共同感受。
(4)通过感情的再次宣泄之后,文章又转入低沉的叙述。推测侄儿得病的原因、去世的日期,
对侄儿后事、家务的安排及吊慰家属等。
(5)作者好像在同死者话家常,但想到侄儿的生、病、死、葬料理不到又陷入了沉痛的自责,
悲情再一次喷涌而出。“彼苍得天,易其有极!”如果说先前之悲只是悲侄 儿之死,而此时已
转而为无限的悔恨和对不公平的上天的诅咒了,并且表示了自己“无意于人世”的沉痛心情。
全文悲起悲结,中间穿插了两次叙述,抒悲情是本文的主题,是茂盛枝叶,而叙述则是文章
的框架,是悲情的依托。悲情在回忆中不断加深。这种波浪式的结构使作者的悲情表达得淋
漓尽致。
4.提问:本文写得至悲至痛,试思考作者在悲侄儿之死的同时 ,还抒发了哪些悲情?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引导。
明确:
(1)悲叹家族人丁不兴。封建社会门第家族观念极强。韩愈出身于小官史家庭,家庭浓厚的
儒学思想深深影响了他,而人丁不兴,使他尤其看重家庭成员。然而父母早亡,兄殁南方、
两世一身等久已令他体会到家境凄凉之悲了,而如今侄儿又撒手西去,儿子、侄孙尚年幼,
韩氏能支撑门面的只有韩愈自己,家族之事边连个商量之人也找不到。这无限的孤独怎不使
他悲从中来,进而想到“无意于人世”呢?
(2)悲叹自己仕途失意。韩愈19岁便离家到京城求发展,但却多次应考落第,25岁中进士
后还要到处请求权贵援引举荐(如《与于襄阳书》),29岁才开始入仕途。到35岁写作本文之
时的几年间,却辗转迁徙,京城、汴州、徐州、宣城四处漂泊。他饱读诗书,才华出众,却
不得施展,内心自然郁郁寡欢,而此时又得侄儿突然去世的消息,悲痛之中情不自禁地蕴含
了自身无限的酸楚。于是他便喊出了“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的肺腑之言。”
5.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在这些看似平淡的家境叙述中抒发悲情的?
同桌共同讨论后明确:作者写这篇祭文的目的不在称颂死者,而在于倾吐自己的至痛之情。
他紧紧围绕着叔侄间生离死别这个中心,选取那些值得怀念、忧戚,或感到遗憾的生活琐事,
写来如叙家常,充满着生活气息,让人深感真实、可信。作者又不是纯客观地叙事,而是黄
型事件的叙述中,侧重抒写自己的无比哀痛之情,他以痛惜、遗憾、内疚之情来叙事,叙事
中处处含情,使得叙事、抒情水乳交融。作者又充分运用第一人称的方便,尽情地把自己的
一切感受都倾注到叙事之中,写得如泣如诉。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